不圆裆,怎么练太极?
太极学宫
圆裆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要领,但裆部是特殊部位,确实难以让人去指点和现场纠正,而文字的描述也确实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圆裆的目的是为了让下盘符合力学的拱弧结构。古时候,中国多拱型桥,先贤造桥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传说造桥前先做一个扇面的木架,然后从底部的两端呈半弧状排列垒石头,到中间合拢阶段的最后一块石头是在圆弧拱的顶点,也就是相当于人体的裆部,底部的两端就好比人的两足。
好的造桥师,垒石时不用灰浆,合拢最后的石头放上之后,拿开木架,大桥纹丝不动,原理就是能把力量传递到两端导入地下。所以中间的石头的大小就直接影响到圆弧结构的合理与否。石头太大,就好像故意地开裆撑裆,大桥没有应力:石头小了,就是尖裆和荡裆,架子就会散掉。
裆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经络学认为任督二脉都是从会阴穴开始)。裆贵圆、贵虚,不虚一定不圆。圆裆的方法是:将两胯撑开,略成拱形,双膝稍弯屈,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
两腿如果像人字形站立,双膝不微屈,就会尖裆,也一定会双重。“人字裆”是尖裆,使裆部不松不沉,既僵且浮,会引起全身沉劲不足。“人字裆”的两足距离再宽,而裆不能下塌,两条腿如同“木架”,从前后方向稍微一碰就会倒下。要想使裆虚,只要在两胯撑开后将会阴穴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之意,裆就自然虚了,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但用意也不可太深(即不留痕迹),要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胯骨节周围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足,才能增加双腿的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这样下盘抗压力和负荷力就远较尖裆为大,两脚踏地也显得稳健有力,这对在推手时的化、发、伸、缩关系极大,回旋余地会更充分、化得更净,发得更脆而有力。只有在屈膝圆裆后,方能劲起脚跟,发于腿,节节贯串,上升至腰脊,形于手指。
圆裆前必须腰胯向下松沉,臀部微敛,垂直,裆劲就产生了,两膝关节会更有力,足底也更平实踏地,使桩步更加稳固,小腹更加充实,身体重心也更为下降而稳定。当腰向下松沉时,两胯撑开、放宽,裆步就圆了。“膝开裆圆”,裆劲自然会从尾骨上升。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能低于膝盖,要是开胯太过、太低就成为“荡裆”,是错误的。
荡裆使裆部拉力松弛,从而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伸缩力减弱,降低了运动量,裆劲就不能收敛上升,两脚外侧也成虚浮,虚实变换也就不灵了,退而后进的速度就减慢了。圆裆与膝的关系紧密相连,无论是弓步还是虚步,其后足尖的最恰当夹角为45度,而且膝尖必须于足尖一致。如果足尖向内撇就会“夹裆”,向外撇便会尖臀,都会使裆不圆。前足的足尖也必须要正直。
我们通常用马步来体会拱弧的原理,但是太极拳是多步伐动态的拳,有时是一条腿为主的虚步,这时拱弧(裆步)也要有虚虚圆撑的意念。太极拳并非仅强调裆的虚圆,而且强调无处不圆。人非球状,只能处处尽量成圆弧,不可强成弧线处,也要有意也。无数的弧线成半球,无数圆圈成球体,拳势静如半球,动如滚珠,所以太极拳的线路轨迹是圆滑的点、线、面、体的弧型运动。因此说,裆不圆,则腿无劲,桩就不稳。
太极拳弓步规范姿势,必须做到“裆下有桥”。按照力学原理建起来的桥,有其科学的形状,能承受千钧;两腿建造起来的“圆裆弓桥”有牢固的桥桩,稳固、结实。圆裆与身法的中正是密不可分的,身法中正了,全身气血循环畅通,阴平阳秘,气血平合,身体自然会健康,这就是前人所讲的。神仙留下健身方,圆裆松胯最为良。”
所以说,圆裆松胯,是太极拳习练中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有志者步入太极殿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