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望诊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医诊断疾病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各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四诊并用可以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内在联系,为下一步的辨证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据。

望诊,顾名思义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主要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象、望皮肤、望指纹及望排出物等。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在中医诊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望诊的理论基础是与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精津为载体的整体生命观相同的。这种整体生命观认为人体任何一个局部都有可能反映出身体脏腑功能或病患的信息。根据中医理论中人体脏腑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征象的辨证关系,我们可以运用中医司内揣外、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基本原理,通过望诊的方式来测知机体的变化与发病原因。

(一)整体望诊

1.望神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的是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神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是五脏所生的外荣,通过望神可以判断五脏精气的盛衰。观察患者的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以及精神状况,可以判断出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得神 患者神志正常 表情自然,目光明亮有神,直语清楚,嗓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虽然患病却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寝,疾病轻浅,预后良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失神。患者精神萎席不振,目光无神,反应迟缓,声音微弱无力,呼吸异常,为“失神”。表示正气大伤,病情较为严重,预后不良,多属虚证、寒证、阴证。常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乱。神志昏迷、谵语、癫、狂、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事实上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人,预后不良。

(4)假神。垂危的患者突然之间全身状况好转,精神焕发,面色由晦暗转为泛红,食欲大增,表示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

2.望色

望色主要是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脏腑精气的盛衰。中医学中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的说法,人的面部气血旺盛,皮肤细嫩,色泽变化比较明显,所以望色主要指的是面部的色泽。通过观察面部颜色光泽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 1 )正常人面色微微发黄,红润而富有光泽。

(2)红色。面色红主热证。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则显现为红色。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满面通红属实热证,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黄色。面色黄主虚证和湿证。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无光泽为菱黄,多属脾胃气虚;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面部身皆黄,则为黄疽。

(4)黑色。面色黑主肾虚,寒证,痛证。多为久病不愈、重病、阳气虚。

(5)白色。面色白主虚证。血脉空虚的患者面色显现苍白。面色苍白而虚浮,多属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属血虚。

(6)青色。面色青主寒证、痛证和肝病。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是导致面色发青的主要原因。

3.望形态

( 1 )望形体。外形与五脏有密切关联,一般来说,五脏强壮的人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的人外形也虚弱不堪。

①外形健壮,肌肉充实,骨骼粗大,皮肤富有光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外形瘦弱,肌肉瘦削,骨骼细小,皮肤无光泽,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②形体肥胖臃肿,气短无力,精神不振,多为脾虚有痰湿。

③形体消瘦,面色苍黄,皮肤干燥,多为阴虚有火。

④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⑤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⑥足膝软弱用不上力,行动不便,多为萎证。

⑦一侧手足活动不良,多为中风偏瘫。

(2)望姿态。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以及体位变化来了解掌握病情。

①卧时喜欢向外,辗转难眠,掀衣去被,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卧时喜欢向里,静而不动,多加衣被,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②坐而仰首,多为痰涏的肺食症。坐而俯首,呼吸细微无力,多为肺虚和肾不纳气之症。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心阳不足、水气凌心。

③颈项强直,四肢抽播,属动风之证。多见于高热、破份风、小儿急慢惊风等。

④半身不遂,口眼重斜,多为中风偏瘫。

⑤手足软弱无力,戒有肌肉羞缩,多为萎证。

分部望诊

分部望诊指的是体表部位的望诊。有些病证只在人体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但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某个局部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病变。

1.望头与发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多为肾精亏损;囟门下陷者,多属虚证;囟门高突者,多属实热证;经常不自主摇头者,多属风证;发色发黄,且稀疏干枯者,为精血不足;突然大面积脱发者,属血虚受风;年少发稀疏且容易脱发者,多为肾虚或血热;青少年白发但不伴有其他症状者,不作疾病论。

2.望五官

五官(目、耳、鼻、口、舌)与五脏气血盛衰有所关联,观察五官神色形态的变化,可以得知内部脏腑的病变。

( 1 )望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望目既可以望神,又可以诊察五脏的病变。望目须先诊眼神。眼睛黑白分明,可清晰视物,神采内含,是有眼神,虽病易治;白睛暗浊,黑睛色滞,眼神无光,视物模糊,是无眼神,病情较重。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虚;白睛赤为肺热,黄为湿热内盛;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而湿烂为脾火;全目红肿为风热;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目胞色暗为肾虚。;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瘿病。若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若见瞳仁扩大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或为中毒。眼睑下垂称睑废,为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也可因外伤所致。目翻上视、直视,病较严重,昏睡露睛,则常见于小儿脾虚或慢脾风。

(2)望耳。耳为肾之窍,又是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望耳的重点是观察耳廓色泽、形态以及分泌物的情况。耳厚而大为形盛,属肾气足;耳海而小为形亏,属肾气亏;耳背有红络,伴有耳根发凉的表现,多为麻疹先兆;耳轮干枯焦黑,多为肾水亏极;耳内有脓水流出,多为肝胆湿热。

(3)望鼻。鼻为肺之窍,属脾经,又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头或鼻子周围出现红色的丘疹,为酒糟鼻,多为肺胃有热;鼻柱崩塌,有眉毛脱落的表现,多是麻风;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患者;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

( 4)望口唇。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望唇重点是望其形态、颜色、润燥。口唇糜烂,属脾胃蕴热上蒸;口歪斜,多为中风;口开不闭,常见于脱证。唇色红润,表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唇色淡白,多为气血两虚;唇色青紫,多为气滞血瘀;唇色深红,为热证。口唇干裂,为热伤津液;口角流涎,多为脾虚或胃热。

(5)望齿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所以,望齿龈不仅可以测知肾与肠胃病,对温病的辨证也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的牙齿洁白而坚固,证明肾气旺盛,津液充沛。牙齿黄而干燥,为热盛伤津;光燥如石,是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牙齿干燥似枯骨,为肾阴耗竭;牙齿稀疏,松动,齿限外露,名属肾虚。牙龈色演白,为气血不足:牙限萎缩,为胃阴不足或肾虚;牙限红肿,多为胃火上炎;齿限出血,伴有红肿者,为胃热所致。

(6)望咽喉。咽喉是呼吸和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正常人的咽喉色泽淡红润滑,畅通无阻。咽喉红肿疼痛,多为肺胃有热;红肿疼痛,有溃烂,多为实热证;色鲜红无明显疼痛,多为阴虚火旺;咽喉部位出现白腐,形如白膜,称为伪膜;伪膜坚韧,不易刮去,重剥出血,多为白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