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刘发祥/了迷河,在我的瞳孔里流淌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刘发祥
一如她的名字那般,自从被赋予了生命,就只管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至于身世的迷离,任由人们去想象、猜测或杜撰。
——题记
01
早时,了迷河就在茶乡云雾人的言语间流传。据说,这条神秘的大河流程数十里,两岸景色不仅美丽迷人,而且流传许多传奇故事。于我来说,了迷河似迷雾般盘桓脑际,挥之不去,渴望一睹其容,是何等强烈。
是呢,无论日月星辰交替更迭,或者风霜雨雪应时而至,了迷河都一如既往地在崇山峻岭间我行我素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愫,且歌且行。
从源头开始,它就无拘无束,欢快地跳动着千年岁月的音符,汨汨流淌着东流而去。哦,它亘古的音律告诉我,这是一条有音乐细胞,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心情的河流。
千回百转的行程里,一首歌,或激昂,或幽怨,或轻快,似山野匹夫,似山里村姑,唱得山里的精灵忘记了疲倦,唱得天上的星辰差点偏离了轨道,唱得两岸的乡民将生活的艰辛当成了乐趣。
九曲回肠的了迷河啊,在流经一个叫长寨的寨子时,顺着寨子的边沿绕了一个颇大的湾子,蜿蜒蛇形,就像一个完美的月牙儿。
月牙儿地界里,每年夏天,或飘洒着淅淅沥沥的霏霏小雨,或倾泻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将群山里血管般茂密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一股股势不可挡的山洪,呼啸着在山谷里奔腾......
大山深处的河流,性情总是那么率真,浑厚,壮观的气势让人们在顷刻之间就能感觉到它巨大的张力。有时,它温润得像个农家刚过门的小媳妇,羞羞答答潺潺流过,那水声听起来就好似一曲曲纤纤玉手奏出的妙曼之音;有时,它有粗暴得像个山野匹夫,让人感觉粗鲁和桀骜不驯。于是,每当汹涌波涛发出的怒吼声在山谷里阵阵回响之时,那宏大的阵势无不让乡民们惊恐、无助,人在其面前显得多么柔弱不堪。
大约是1886年,福山场满腔热血的贤达人士李春山来到这里,一面结茅为庐,一面打造木船,尔后做起了义工,驾舟渡人。人手不够时,就邀约好友刘在山、张一堂等人来帮忙。这样一来,了迷河畔的长寨就有了渡口,尽管粗陋,但由于人气日盛而渐渐变得有模有样。
在渡河时,他想:舟船飘飘荡荡,危险因素太多。过往之客逢涨大水必得长坐候望,须等水消了才能渡过对岸,如此还是需要造座石桥才能长久。于是,在征求母亲的意见后,他便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并设席恭请众绅乡人,订下缘簿绢品,请工匠择吉兴工。
这座由李春山主持,历五载寒暑,耗费千金而修建的顺天桥,终于于光绪庚寅年落成,因其工程浩大而轰动四里八乡。之后,有笔上功夫颇好的文士浓墨重彩地记下了当时踩桥的那一幕:
“桥已功圆,路已成就,择于庚寅年九月十五日踩桥,遂禀请县主与文武各官和远近绅耄人等至期到来,各处绅商士民,云集数千人等来观踩桥,各官见三十余里之路开修补砌已成坦荡之岖,十分赞叹,及至了迷,见得桥高数丈,一连五拱,外有一路小桥四五座,修得十分整齐,县主李公肇峰上桥先踩,各官绅民随后,好不热闹……”
02
了迷河,一如母亲般的宽厚,一年又一年地张开它那温润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位来访者,赴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盛宴。
了迷河,一如布依汉子的雄浑,一路奔流着润泽两岸青山。看,流水湍急,涛声轰鸣如雷,水自高处跌落而下,砸起的层层浪花宛如晶莹剔透的翠玉。平缓处,哗哗流淌的河水,澄澈如镜,湛蓝如苍穹;身临其境者,谁能不涤荡心灵,心绪翻飞。
了迷河,一路蜿蜒前行,来到胡家山下,演绎了大自然的无比神奇。河道里,水流被一块块巨石切割成一股股的涓涓细流,绕着弯汇入下一段河床。这些巨石,或高或低,形状各异,星罗棋布,每一块莫不都在千百斤之上。
我流连在石阵间,观察着每一块石头。只见高者如楼房,让人仰视;低者似沙盘,可供三五人在上面栖息。忽而,我看见一块硕大如牛的石头有一个镂空的桃心;忽而,又发现另一块两人高的石头上有一个突出来的小兔子;再一看,一块有一面山墙宽的石头上,居然还有一幅若隐若现的中国地图。
只要留心,这里的每一块石头让你都会有所发现,它们无一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无一不是大自然神奇的化身,无一不是会说话会唱歌的精灵。
这一块块精美的河石,每日里被光照沐浴着,被雷电撼动着,被汨汨流淌的河水滋养着、涤荡着,悄然在这深山峻岭的峡谷间一笔一划地勾勒出一幅幅潇洒飘逸的千古长卷。
一路来到断桥,我在路口久久地伫立,凝望着它的身影。残存的两孔桥面上,荒草萋萋,灌木重重,野花琳琅,幽寂万分。陪伴它的,或许就是那些过往的鸟雀,或者飞蝶。岁月的洗礼给顺天桥增加了一道道斑驳的痕迹,像一位垂暮的老人,它从容安详,孤寂而静怡地守候在了迷河畔,仿佛在等待着最美的遇见。
有些游玩过这里想象力很丰富的朋友说,李春山呕心沥血建造的这座顺天桥,因为大自然力量的不可逆而变得不完整,留下了缺憾也留下了老百姓心里不朽的神话。这样的风景仍然不失为一种美,一种别样的美。
顺天桥的美无疑是厚重的,就像是一本历史书,需要欣赏它的读者一页页去翻动,逐字逐句去理解它的故事,它的深邃。
03
这是我的家
一个你来后留念的地方啊
古老的树
清澈的河
摆结来 摆结来......
啃羊麻 啃羊麻......
在歌声的引导下,我们随着一脸青春的莫文忠,在养眼的了迷河畔漫行,赏玩着眼花缭乱的景致。他怀抱一把吉他,轻盈地走着,弹奏着一曲曲欢快的旋律。伴着吉他的曲调,花一样的姑娘们飞出了一首首翠鸟般的歌声。
在河畔,我们看见了一棵海碗粗的老藤蜿蜒缠绕在三棵枫香树、榔树间,仿佛一条栖息在葱茏世界里的蛟龙,在人们仰视间若隐若现。盘旋交错的藤蔓上,那些缀着一簇簇铜钱大小晶莹的淡黄色花朵,好像是空中一闪一闪的耀眼星光。
小莫说:这是油麻小百花。无疑,我们是幸运的,邂逅了一棵养无数人眼的三个人都难以合抱的千年古树。小莫说:这棵树不但会开花,遮天蔽日的树叶在某个时段里还会像魔幻空间那般轮流变换着五种颜色,能不能见着,就要看你的机遇了。乍一看,一棵手臂粗的寄生树还深深地镶嵌在其树干上,日复一日地与之共生共荣。
“三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原本住在平伐场莫沙寨,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这里,他们发现这水草丰茂的河湾地界大树华盖如云,山势奇异,一块块巧夺天工的巨石巍然灵动,仿佛是精灵的乐园,绝对是一处难得的好地,蓬莱、桃源那些仙家之所也不过如此。”小莫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
仰望苍穹,白云悠悠。冥冥中,我们若有所思。在三百年的时空隧道里,人们奔忙的脚步来去匆匆,马蹄声声,铃儿叮当,那条曲曲弯弯的石板路已然被踩踏得铮亮见影。我徜徉在长寨的巷子间,望着这一栋栋灰褐色的古老建筑,期望去读懂它渐行渐远的故事。
大多数木屋的墙体用厚度大约八、九厘米的木枋子建造,很能抵御外来重力的侵扰。我想,这大概是为了防御虎豹之类大型猛兽地入侵而建,故虽历经了近三百年的风雨,也依旧昂首挺胸,自豪地给人们遮风避雨。
长寨人依地就势,随形生变,建造出了一座座别致的木屋,形成了独特古村落的风格。作为古代的木构架民居,在整体性上,实现了户户贯通的古村落,特别是过街楼,做到上下邻居畅通,充分体现了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因风化而斑驳的屋基条石、天井,尽透岁月沧桑的木雕门簪、木格窗,似乎就是一幅浸润了时光刻度的静美画卷,写意出长寨三百年的沧桑画卷。
长寨的老屋、过街楼、雕花的窗、石阶......不知不觉地就成了一面镜子,同时又是一篇篇无字的历史册页,一点一滴,记载着长寨的过去,记载着它的兴衰荣枯,记载着时代的变迁,记载着这里人的风风雨雨。
历史是公正的,它始终厚待着长寨人。它使长寨有着颇多充实的内容,有许多讲不完的故事。生活还将继续,长了见识的长寨人还得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在汨汨流淌的了迷河母亲般的滋养下,虔敬地用身心,用血汗,再去续一段历史,续一段岁月......
04
作者简介
刘发祥,贵州省贵定县人。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精短小说》《千高原》《小小说大世界》《青海湖》《作家报》《文化艺术报》《贵州日报》等刊物。2013年出版散文集《凤凰栖居的地方》。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