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张太后与孙皇后并不和睦,为何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帮了她
婆媳问题不仅是普通人家才有,古代的皇帝之家也有。明朝时期明宣宗的皇后孙皇后与婆婆张太后的关系就并不是特别好。张太后最喜欢的儿媳妇是明宣宗的原配皇后胡皇后。当时大明王朝到了关键时刻,孙皇后束手无策之际,张太后却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帮助她稳定了局面。
孙氏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继后,她出生在一个山东永城县的一个主簿家庭当中,出身的确是非常寒微。但是明朝这个王朝比较特殊,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明朝选皇后不注重家室,最好是身份低微的平民家的女儿,而孙氏刚好符合这一条件。那么远离京城,身份又低微的孙氏如何会被选入宫中呢?这可是托了孙氏的婆婆张太后母亲的福。
原来张太后的母亲与孙氏是老乡,在为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选择妻子时,张太后的母亲就极力推荐孙氏,说孙氏如何如何贤德。当时的孙氏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贤德呀,估计是孙氏的家人给了张太后母亲不少好处,就这样孙氏被送到了京城。当时在位的是永乐皇帝朱棣,而张太后还是太子妃。
孙氏经过几年的调教之后才与朱瞻基成婚,原本被当成正室妻子调教的孙氏在嫁给朱瞻基时并不是正妃,朱瞻基娶得的正妃是另外一个女孩胡氏。胡氏出身要高一些,而且贤名在外,所以被册立为正妃。
张太后曾经调教过孙氏,但是却没帮助她做正妃,很可能在此时二人的婆媳关系就不是很好。而胡氏却与张太后的关系一直不错,相比于孙氏来说胡氏没什么野心,为人比较温柔和顺,这样的儿媳妇应该是比较好相处的。明明是按照正妃调教,却只能做个妾室,这让孙氏很难接受。
等到明宣宗继位之后,胡氏被册封为皇后,而孙氏被册封为贵妃,地位仅在胡氏之下。面对性格不争不抢的胡氏,孙氏对于皇后之位的争夺是有把握的。因为胡氏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并不是很受明宣宗的宠爱,而明宣宗最宠爱的妃嫔就是孙氏,二人的感情非常好。
更重要的是孙氏生下了儿子朱祁镇,而胡氏只生下了两个女儿,而且胡氏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这就给了孙氏机会。
孙氏被册封为贵妃显然是不满意,于是她便让明宣宗给自己的贵妃之位加宝册宝印。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皇后才有宝册宝印,贵妃是没有的。孙氏这么做完全是僭越,但是明宣宗还是同意了,当时的张太后眼见着孙氏得宠所以也无可奈何只能同意了。
也是从孙氏开始,明朝的贵妃也有了宝册宝印,而孙氏因为有了宝册宝印,使得前朝后宫的人对她另眼相看。在孙氏生下长子朱祁镇之后,就连明宣宗也有了让她做皇后的想法。
于是明宣宗开始在前朝后宫发力,他开始旁敲侧击地提起废后一事,但是一国皇后哪里是说废掉就废掉的,再说胡皇后是个安静本分的人,根本没做错什么事情,凭啥要废掉人家呀。朝臣们不会表态,而后宫的张太后也不会表态。
但此时,谁都看得出来,明宣宗一心想要立孙氏皇后,胡皇后的地位摇摇欲坠。最后还是朝中的大臣们给明宣宗出了个主意,让胡皇后主动辞去皇后的职位,腾出位子来给孙氏。谁都能想得到,胡氏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根本不愿意辞去皇后之位,但她也明白,明宣宗一心一意向着孙氏,自己再挣扎也是无意义的,所以只能主动辞去皇后之位。
就这样孙氏成为了继任皇后。张太后也是可怜胡氏,胡氏性格恬静不争不抢,没有任何错误就被废掉了,作为丈夫的明宣宗实在是欺人太甚。另外孙氏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被废掉皇后之位以后便出家做了道姑,实在是可怜。
张太后对于充满着心计与野心的孙氏很是不满,所以她常常让被废掉的胡皇后来自己宫中居住,开宴会的时候也让胡氏坐在主座,这让上任的孙皇后很是不痛快。
张太后与孙皇后这对婆媳关系一直僵硬着,直到宣德十年。这一年明宣宗驾崩,而太子朱祁镇只有九岁。主少国疑,正是朝堂内外政局不稳的时刻,因为朱瞻基年幼,朝中有流言传出,可能会迎请一位年长的藩王来继位,朱祁镇能不能顺利登基还真是未知数。
关键时刻最有威望的张太后站出来,将朝臣们召集起来尊奉年幼的朱祁镇做新君。因为朱祁镇年幼,所以便指定了几位朝中的大臣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最有声望的三杨便在其中。很快朝中的局面便稳定了下来。
对于张太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孙氏十分感激,虽然知道张太后不喜欢自己,但还是努力与婆婆保持良好的关系,几年后张太后去世。孙氏头上终于再无人压制着她了,却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撑,无论之后面对多少困难窘境,她只能自己面对。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