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司新国/露从今夜白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用文字温暖世界
露从今夜白
司新国
不经意间,北方已呈深秋景象。蝉噤荷残、偶见早霜,雾漫露重、草木枯黄,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翩然而至。寒露之后,白日幽晦、夜晚见长,转眼就是霜降。
在古人眼里,寒露有“三候"之说:“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大意是说这时候天空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许多雀鸟都不见踪影了。而且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至于“菊始黄华”的“华”,说的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开花。且在万木肃杀、百花凋零季节傲霜耐寒、一技独秀。
历代诗词大家更是不乏呤诵寒露名句。在白居易《池上》中,寒露是寥落和无奈。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在杜甫《月夜亿舍弟》中,寒露是怀乡思亲,是“露从今夜白,日是故乡明”;在张九龄《望月怀古》中,寒露是是长夜对月难眠的真情实景,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在宋代词人周邦彦《蝶恋花·早行》中,寒露是离愁別绪,两情相惜,是“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三候之说也好,寒露悲秋也罢,其实都是墨客骚人笔下的产物、历来只属于文人雅士有闲人等。在更多人尤其是商水家乡父老兄弟眼中,至多是劳累之余,蹲在田埂上吧嗒着嘴吸烟时瞅一眼大雁,看它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从头顶掠过,消失在远方。至于蛤蜊是不是由消失的雀鸟变化而来,与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况且大多数北方农民兄弟没见过大海,更不知道蛤蜊为何物。至于菊花,田陌间、沟坡上多的是,不用人操心。年年开了败,败了开。你爱看不看,它就在那儿。有人摘下来晒干泡茶,倒也清热解毒、润喉滋阴。伤秋悲秋和他们无关,別绪离愁和他们无关。在他们眼里,寒露代表的更多是季节的更替、是收成的丰歉、是秋播的时机。
在我的家乡豫东平原、秋收秋种是年复一年的轮回。此时田野上大片大片的玉米已褪去青绿,棒子变成金黄。大型收割机象一头钢铁巨兽、大声嘶吼着扑向玉米地,伸出钢臂、张开大口,快速的将玉米秆截断,嚼碎后用强大的风力把碎秸秆喷向田间,把棒子一堆一堆吐出。随后而来的人们把玉米棒归拢收起。接下来的日子,农家小院、空旷之处,乃至于房顶上、房梁上、树杈上到处都晒满了金灿灿的玉米,当然还有花生、大豆、芝麻、谷子。
秋收很快结束,接着就是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是说黄河流域以北气候转换快,种在秋分; 而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则是说黄河流域以南气候转换慢,播在寒露。眼下的秋收和秋种,有了玉米收割机、深耕犁、播种机,农忙变成了农闲。让我想起童年此时的繁忙和疲惫、和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那些年玉米秆要用铁锨一株一株铲下来,玉米棒子要用手一个一个掰下来。玉米籽要用手一个一个剝下来。一般人家买不起牛和驴,耕地播种全靠人力。乡下叫耕地为犁地,播种为耩地。扶犁子和扶耧的人叫“犁把“ “耧把“,“把“是把头或把领的意思。大多人家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绳子一头系在犁子和耧上、一头套在人们肩膀上。犁地时一犁子过去也就一步宽,過见坷垃和硬地,犁铧会跳起来抓不住地。耧有三条腿,一耧过去能耩三垄、还要时不时停往耧斗里添种子。一天下来,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尽。困起来,躺在坷垃头窝里就能酣然入睡。
寒露来时尽管南国和北国秋色有别,但对季节变换、万物生发时的习俗却大同小异。诸如斗蛐蛐、秋钓边、登高望远观红叶、气候转寒重养生等。老北京人喜欢斗蛐蛐,蛐蛐又叫促织,听见蛐蛐叫就意味着天气渐凉,提醒人们准备过冬的衣服,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豫东一带不斗蛐蛐,时兴斗蝈蝈。高梁秆削皮编成精巧玲珑的蝈蝈笼子,逮来蝈蝈放入其中。喂它红辣椒吃,越辣叫的越欢。家家都有蝈蝈叫,或装在兜里、或挂在树上,或置于桌上。至于秋钓边,是因寒露气温下降,鱼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好钓而已。现在大多钓鱼处都是放养,鱼成群结队。不论浅水区还是深水区,鱼多的是、己少了“钓边”的乐趣。
真要赏秋品秋,若得空闲,观赏红叶最为惬意。记得前年我和妻儿曾登上北京香山玉笏峰看红叶,极目远眺,鲜红、粉红、猩红、桃红、浅红,远山近坡,疑为云锦。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静谧清幽;那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曼妙艳丽; 无一不书写着秋的精致,无一不显现着秋的浪漫。这个时候的秋像极风流倜傥的绅士,气宇轩昂,仪态万方,又像极了酷妹美眉,嫣红姹紫。不独黄栌,大多树叶都已褪尽青绿,红中透紫,把最鲜活一面展现在人们眼眸里。就像人到中年,走过青涩年华、褪去稚嫩浮躁,将一路风风雨雨和甜酸苦辣,涂抹成生命最美的色彩悬挂在岁月的枝头,剩下的是时光沉淀下来的从容与优雅、大度和淡定。
至于白露养生,无非是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多吃五谷杂粮和水果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之物。还有加衣服、多锻炼,坚持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调节生活节奏、防止过度劳累,经常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及泄积郁、调心态等等。可见古人在季节转换时是多么注重养生和饮食平衡,是人都想活的健康,活的长久,活的有滋有味。
斗转星移,万物衰荣。与公历纪年相比,二十四节气更见古人智慧,使生活充满哲理和东方诗意。在生命和时空的搏奕里,时光不再是孤立的物理概念、而是在天文坐标中人们对时令、气候、物候的认知与互动。譬如现在,这种认知与互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午后搬一把藤椅、沏一杯酽茶,半躺在秋日暖阳下品读唐诗宋词。看那时的寒露、那时的秋韵。玩味秋种冬藏、田园静默。期待孕育在风雪里的勃勃生机,许是一缕风、一滴露、一片雪花、一粒种子。
作为一名普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大多人有过出书的经历。或免费或自费;或欢喜或悲伤;或如愿或失望……那么,就请您把出书的酸辣苦甜的故事讲述给我们,让我们再告诉大家……
文字要求:30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字样。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您《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征文启事————
作者简介
司新国,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原创版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今日作家》《大河诗刊》《西部散文选刊》《中国2018年度精短小说年选》《三联生活周刊》《散文选刊.原创版》《奔流》《光明日报.光明文学》《海外文摘》等媒体。其中《大雪》《荞麦花开》为《奔流》封面重点推介作家作品,被海内外多家报刊转载。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