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丽/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马素丽
闺蜜从遥远的南方发来微信:亲爱的,我这里有一份非常适合你的工作,且待遇优厚,你考虑一下吧。
在这之前,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我不敢做的事,在过着我想过的生活。当晚,我这颗原本不安分的心瞬间又开始动摇,陷入了对远方诗意生活的憧憬,巴不得立即摆脱眼前的苟且。
第二天清早,上班路上,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变天了,上下班路上添件衣服,周末回来吃饭。我心瞬间温暖、安定,便不再纠结。原来我对自己的生活与家乡是如此珍爱与依恋,再不愿轻易离开。此刻终于明白,家乡对我的意义远远大于远方。
青春年少时,内心总有一股强烈的愿望,走出这片小天地,满怀壮志去外面感受精彩的世界。当终于有机会到外面求学时,好多同学选择留在本地上学,而我却坚持去了一所外地的学校。都市的高楼大厦、夜晚的灯火通明、琳琅满目的物品、丰富的课外生活,让无知无畏的我乐在其中,不知思乡的滋味。放假回家,我竟然不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节奏生活,总是早早准备好行李,眼巴巴地期待开学。
刚毕业的前几年,我追逐大城市的繁华和时尚,一直试图逃离家乡,甚至一两年才回家一次。彼时,尚不知“父母在,不在游,游必有方”的重要。母亲不止一次地说:你这闺女,反正一走就无音信。年少的我全然不懂这句话里满是母亲的牵挂和担忧。
每每回家一段时日,心中还会生厌,抱怨这个城市没有电影院,不能第一时间看到喜欢的电影,更不用奢望看话剧和演唱会;我嫌弃过所谓的商场高不过三层,款式单一且价格昂贵,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衣服;我鄙视过家乡环境的脏乱和很差的空气质量……当时,单纯地就想摆脱家乡的落后和破旧带给我的所有不舒服。
几年间,我犹如一个边缘人,游走在都市和家乡之间。都市生活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份焦灼和低落,尤其是在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里,特别期待宁静而安稳的生活,想家,想亲人,想家乡。在这种情绪的强烈驱使下,我在这个小城稳定下来,成家,工作。
回来工作的这几年,依旧有过不适应。但我知道,这个小城带给我了任何地方都无法给予的归属感。我会因为不经意间听到某个商店里播放着一首我喜欢的音乐而欣喜,走到龙湖边因闻到荷叶香而愉悦,随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而心生敬佩,看到街头的艺术表演者会心生感动,可以随时回家看父母让我心安。每每这时,我觉得这里有我的一席之地,有一种落地生根的安全感。
下班后,和朋友约着一起逛街,两个人见店就进,喜欢就试,直到店面打烊,才意犹未尽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走到楼下看到家里亮着灯光,知道屋里有一个人在等着我,心头瞬间涌起满足感。每个人都有大梦想,然后归于小生活。家、家人、家乡就是我的小世界。
家乡是什么?是归程,是依靠,是时刻不忘的思念,是历久弥新的牵挂,是风筝放飞时手中的线,是千里游子夜归时的灯。每当心情低落时,面对这一眼看到人生尽头的生活状态,还会涌起走出去的冲动,但不管走多远,都放不下对家人和家乡的牵挂。
作家李佩甫在《生命册》中写道:“我原以为,所谓家乡,只是一种方言,一种声音,一种态度,是你躲不开、扔不掉的一种牵扯,或者说是背在身上的沉重负担,可是,当我越走越远,当岁月开始长毛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唯一能托住我的东西。”这句话让我有深深的共鸣,哪怕走遍千山万水,只要一踏上这片坚实的土地,一种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无论多么纷扰的内心也会马上安宁下来。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种心安,是追逐梦想时的义无反顾,是理想照进现实的谦虚自足,是困难来临时的坦然面对。此心安处就是吾乡,淮阳就有这样一种魔力,让我心安。远方未必是彼岸,这里才是我的天堂。
马素丽,笔名苏玛,80年生于中原小城淮阳。学生时代当过广播站编辑,和大学同学办过杂志,北漂时写过畅销书,现供职于淮阳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努力坚持行走在书籍和文字之中。
“河南文学”是河南省阅读学会下属的一个纯文学公众平台。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国各界征稿(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稿费以打赏为准,作者、平台四六分成)。
本平台每周二、四、六更新
投稿邮箱:zzzuojia@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编辑部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苏小蒙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