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学会“无为而治”
“'无为’是策略,最终目的是无不为。有时候,'无为’是最大的'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利用学生差异,设置不同岗位,促进他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管理的法则和名言中,我比较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策略,最终目的是无不为。将其引入到班级管理中,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班级主人,通过发展自身的管理能力实现自我成长。引申来说,就是一方面教师要以德才服人,以身示范;另一方面,在班级实行社会化分工管理,教师要让学生自我管理,扬长避短,各显其能。据此,我结合以往的教学管理经验,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尝试实行了“班级差异式管理”,即分析和利用学生差异和师生差异,优化管理,锻炼学生,解放教师。
发现学生差异,变无为而有为
要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差异。接手这个班级的初期,我就建立了“学生档案”,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家庭住址以及家长的联系电话,以便日后更好地对学生的家庭表现进行了解。我还通过前任教师的介绍、学生间互评及学生自评,加上我自身的观察和分析,制作辅导档案,记录学生的性格特点、个性特长以及心理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做到有备而来,才能“无为而治”。
在了解了学生的差异后,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拔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班级干部队伍,并以“我的班级我管理”为口号,将班级管理大舞台变为学生管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我们将“争创优秀班集体”的长远目标和学校的“细节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确立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如设立“值日班长”、“宣传栏管理员”、“图书管理员”、“个人卫生长”、“课间操管理员”、“墙报员”、“电脑专家”、“作业长”,等等,做到人人有活干,个个有责任。这种管理形式下,学生对待班级工作,不再推三阻四,而是在“大班长”的带领下,争先恐后。班级里的事务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负责大方向。这样教师轻松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这种“无为”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自由发展特长。
利用学生差异,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能为学生铺垫人生成长的坚实路基。教师应让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的美好前景,并在高年级学习中根据自己的个性,确定自己的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将这种长处发展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有发现,才能给学生机会和舞台,让学生有所作为,这是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因此,我在班级组织各种活动时,尽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施展,如拔河、缝扣子、剪纸、讲故事、画画,等等。我还在班级设立“我是王”的展台,将有绝活的学生照片及简介张贴在展台上,并允许其他同学挑战。这样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优势提升。
隐匿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互助
尊重学生差异,发扬学生优势,但不应夸大学生的差别,尤其是在评价学生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但不应过分凸显和贬低处于劣势的学生,而应让这些学生在无形对比中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高。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虽在教室设置各种展示台,但从来只展示学生好的方面,如“与书共舞”、“秀出最美的自己”等,从来不设“曝光台”和“批评台”。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一方面能让展示者获得大家的点评和鼓励,进一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这种无形的对比也让其他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努力提升自己。在这种隐匿差异和无形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自我督促,互相学习,普遍都有较大的进步。
弱化师生差异,力争和谐共进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做事,而是强调管理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人性,让被管理者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作为教师,应该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弱化师生差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我在班级管理中,放下教师架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对话。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在班会上讨论,让所有学生共同商讨。比如,上学期我们进行的第一个讨论“家庭作业有没有必要写”是针对个别学生不写作业的情况而专门开展的。我与学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民主的氛围,并在讨论中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表面上,这种班级管理工作并没有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学生学习上,进行的似乎是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却得到了无形的提高。
(来源:中国校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