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文献||决定母猪终生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

译者的话:

母猪的繁殖性能、在猪群的存留时间以及存留率对整个猪场的繁殖性能影响至关重要,本综述汇集了出生重、初乳摄入量、终生日均增重(出生至某一计数时间的日均增重)、营养管理(含后期优饲)、健康管理对母猪终生的生产水平的正或者负面影响,知晓并运用这些因素,对降低饲喂和运营成本、充分发挥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某些数据是基于该公司的品系(遗传)的实践,但整体逻辑仍可适用于不同的品系。

作者 Authors:

Fernando P. Bortolozzo

Gabriela S. Oliveira

Rafael R. Ulguim

André L. Mallmann

Ana Paula G. Mellagi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 Porto Alegre, RS, Brazil.

巴西阿雷格里港南大联邦大学

引入 Introduction

母猪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是指从后备母猪进入种群到由于淘汰或死亡而离场之间的时间。提高母猪留群率对提高母猪生产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较高的死淘率意味着猪群中低胎次的母猪比例会增加,而低胎次的母猪生产潜力较低,并且早期淘汰的风险较高。若要获得遗传进展则必须做到系统的后备母猪更新。尽管如此,猪场还是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留群率,以使经产母猪在之后的胎次能达到最大的生产潜力。因此,必须评估母猪的死淘原因,以制定减少被动淘汰和死亡率的策略。虽然繁殖失败仍然是主要的淘汰原因,但其表现性已经降低了。为了提高母猪留群率,应在妊娠期开始管理干预,关注提高后备母猪的出生重。确保足够的初乳摄入量对于实现断奶前和断奶后的目标生长速度至关重要。此外,后备母猪从断奶后到第一次配种之间其身体发育的改善是减少因身体结构问题和繁殖性能低下而导致淘汰的关键步骤。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后备母猪培育舍可以使猪场源源不断地获得能达到不同种猪供应商推荐参数的后备母猪。因为运动障碍是早期淘汰的常见原因,因此,检查和维护猪舍设施在所有阶段都应是重点工作。降低母猪死亡率、淘汰繁殖性能差和身体结构不佳的猪可以帮助把有关后备母猪出生重、生长速度和体量的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提高前三胎的生产性能。

决定母猪终生生产水平的关键生产指标

后备母猪是繁殖群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约占母猪群的15-20%。一些关键性状,如出生重、初情日龄、终生平均日增重和初配体重,都会直接影响其终生生产性能。

1

出生重

高产母猪的窝仔中更容易出现低出生重仔猪这一问题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Quesnel et al., 2008)。出生时体重过低导致断奶前死亡率较高,并且育肥阶段体重较低。在后备母猪中也观察到这一现象,导致在170日龄挑选之前的淘汰率和死亡率增加(Magnabosco et al., 2015)。在本研究中,作者观察到出生重在1000克以下的雌性仔猪在170天龄内的死亡率和损失较高(P < 0.0001)。此外,若把后备母猪根据它们的出生重分几个不同类别,出生重最轻的一类(410 - 990 g)其断奶重会比出生重最高的一类(1780 - 2400克)断奶重低,并且在170日龄挑选时,出生重低的仔猪其体重也比其他类别的猪要低。

图1:不同出生重的后备母猪前三胎的总产仔猪数(n = 497)。(横轴:后备母猪的不同出生重;纵轴:前三胎的总产仔数)。

出生重低也会对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负面影响。在Magnabosco等人(2016)的研究中,出生重低于1kg的后备母猪其第一胎分娩的总仔猪数(P = 0.08)和活产仔猪数(P = 0.028)都会更少。此外,在3个胎次中,出生重低的后备母猪比出生重高的后备母猪的产仔数少(P = 0.055)(图1)。从挑选到第三胎的母猪留群率不受出生重的影响。然而,把挑选之前的死淘率考虑进去时,出生重≤1280克的后备母猪比出生重高的后备母猪的在场时间要短(图2)。并且出生重低于1000克的后备母猪,其170日龄之前的累计死亡率和累计损失也会更高(图3; P < 0.0001; Magnabosco et al., 2015)。

图2:不同出生重的后备母猪的在场时间。从出生开始计算天数,包括所有出生时测了体重的雌性仔猪(n = 1495)。(横轴:后备母猪的不同出生重;纵轴:在场时间)。

图3:从出生到170日龄的累计死淘率。(横轴:后备母猪的不同出生重;纵轴:累计死淘率)。

Vallet 等人(2016)对窝源性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了不同胎次的产仔性状、出生重、免疫指标、断奶前生长速度及这些性状与260日龄时的身体特征和繁殖性状的关系。所有窝源性状均与后备母猪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P < 0.05)。随着出生重、免疫指标和断奶前生长速度的增加,240 日龄的体重也会增加(P < 0.01)。然而,母猪胎次与体重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出生胎次的增加,出生重会降低(P < 0.01) 。与生长性状相反,繁殖性状一般不受窝源性状的影响。性成熟日龄(初情期)与出生重(正相关; P < 0.01)和断奶前生长速度(负相关; P < 0.01)相关,也就是说出生重高的仔猪其初情期更迟,断奶前生长较缓慢。在这个意义上,Patterson和Foxcroft(2019)最近将低出生重表型描述为“窝源”性状。这一性状在几个胎次中可连续出现,出生重低的母猪的后代后备母猪留群率也更低。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提高断奶前生长速度而缩短初情时间。Flowers(2009)观察到后备母猪出生时它所在窝中的哺乳期雌性乳猪的数量(< 7头 或 > 10头)会影响母猪使用寿命和繁殖性能。6胎之后,无论初情日龄如何,生长于窝仔数少的窝的母猪比生长于窝仔数多的窝的母猪在猪群中留存的数量更多,前者为35%,后者为17%。初情期的时间(140天或170天)也会影响母猪的使用寿命和繁殖性能。在140日龄时开始接触公猪的母猪比在170日龄时开始接触公猪的母猪在猪群中留存的数量更多,前者为33%,后者为16%。后备母猪幼龄时与公猪的接触和其所在窝的仔猪数量的效果是累加的。也就是说,在140日龄开始公猪接触,并且生长于窝仔数小于7头仔猪的窝的后备母猪,在6胎之后还有45%可继续配种。而在170日龄开始公猪接触,并且生长于窝仔数大于10头仔猪的窝的后备母猪,在6胎之后只有10%可继续配种。尽管Flowers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前刺激初情期(140 天之前)是有好处的,我们还应该批判性地评估这种管理方法的动物流和成本效益.

1. 初乳摄入量

养猪生产中的初乳是指母猪在分娩后24小时之内分泌的乳汁。主要作用于仔猪的营养、体温调节、免疫力和生长。初乳的分泌量和组成(质量)随母猪自身的情况而不同,如内分泌、营养和免疫状态、应激水平和热应激(Quesnel & Farmer,2019)。

每头仔猪的初乳平均需求量在250 g左右。这个摄入量会降低死亡风险(图4),有助于仔猪增重,并给仔猪提供了被动免疫(Ferrari,2013)。Ferrari等人(2014)证明初乳摄入量与出生重 (P < 0.0001)和血清IgG浓度(P < 0.0001)呈正相关关系。在这项研究中,出生重和初乳摄入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死亡率。出生重为1.3-1.7 kg的仔猪,不论初乳摄入量如何,其死亡率都很低。初生体重在1.1 ~1.2 kg和1.2 ~ 1.3 kg之间的仔猪,其死亡率随着初乳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两类仔猪分别需要200 g和250 g初乳才能将其死亡率降低到与体重较重的仔猪相同的水平。当初乳摄入量超过250克时,所有出生重类别的死亡率相似(图5)。

图4:不同出生重和初乳摄入量的仔猪42日龄前的死亡率(横轴:仔猪出生重;纵轴:初乳摄入量)。白色圆圈代表42日龄仍存活的仔猪,黑色圆圈代表出生后24小时至42日龄死亡的仔猪- Ferrari (2013)。

图5:不同出生重和初乳摄入量的仔猪在42日龄前的死亡概率(横轴:初乳摄入量;纵轴:死亡概率。LBW: 出生重1.1 ~ 1.2 kg仔猪(实线); IBW: 出生重1.2-1.3 kg仔猪(虚线); HBW:出生重为1.3-1.7 kg的仔猪(点划线)- Ferrari等(2014)。

然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母猪生产的初乳不足以满足产仔需求(Quesnelet al., 2012)。泌乳料的能量水平是能量消耗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而能量水平通常会因日粮中脂肪、油脂或纤维的添加量而发生改变(Tokach et al., 2019,2019)。作者建议哺乳期日粮的配方设计应考虑最佳产奶量和随后的繁殖情况。此外,这对哺乳期母猪的体重损失和仔猪的生长速度也是有帮助的。因此,在生产前几天,即初乳形成期间,增加能量或氨基酸的摄入量可能有利于初乳质量。

2. 终生日均增重

终生日均增重(从出生至某一计数时间的日均增重,可能截止到140日龄开始挑选时,后备母猪第一次分娩时,或者母猪前三胎等)会影响后备母猪初情日龄、挑选时的体重和初配体重。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可能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水平和使用寿命。日均增重影响随后胎次的总产仔数、活仔数和断奶到发情间隔。日均增重每增加100 g/d,产仔数可增加0.3 ~ 0.4头,断奶至发情间隔天数可缩短0.2 ~ 0.4天(Tummaruk et al., 2001)。Amaral Filha等(2010)根据后备母猪从出生到初配的日均增重将后备母猪分为三个类别(GI: 600 ~ 700 g/d,GII: 701 ~ 770 g/d,GIII: 771 ~ 870 g/d)。作者发现,GII和GIII后备母猪的总产仔数高于GI后备母猪(P < 0.05),但对返情率和分娩率并无影响。

Kummer等(2009)比较了两组不同日均增重的后备母猪(G1: 577g/d, G2: 724 g/d),发现两组后备母猪在排卵数、妊娠期32天的总胚胎数和有效胚胎数方面的并无差异(P > 0.05)。妊娠期间,G1后备母猪日均增重和总增重均高于G2后备母猪(P = 0.007)。这些数据说明妊娠期日均增重与胚胎存活率呈正相关关系(r = 0.29; P = 0.08),并且,在不影响繁殖性能的情况下,终生日均增重可在妊娠期得到补偿。2014年,Magnabosco等人的研究印证了Kummer等人(2009)的研究,不同终生日均增重类别的母猪(500 ~ 575g/d; 580 - 625g/d; 630 - 790g/d)在第一胎分娩时其分娩率和总产仔数并无差异。这些结果可能是由于初配时体重达到了标准初配体重130公斤。

近期,Walter(2018)根据140日龄挑选前的终生日均增重评估了后备母猪从挑选到断奶后第一次配种期间的繁殖性能(G1≥480-≤530g/d;G2>530-≤580g/d; G3>580-≤630g/d; G4>630-≤810g/d)。结果表明,各组间总产仔数、活仔数、泌乳期长、断奶仔猪数和断奶至发情间隔均无显著差异。此外,在配种时,G1、G2、G3、G4后备母猪中日均增重大于630g/d的比例分别为94.67%、92.67%、91.13%、91.04%。这些数据证实了Kummer等人(2009年)的观点,即在挑选前日均增重较低的后备母猪能在挑选后到配种期间得到弥补。

Walter(2018)还根据繁殖原因调查了留群率和淘汰率(表1)。从挑选到第一胎和第二胎,G2后备母猪的留群率低于G4后备母猪。对于由于繁殖原因淘汰的母猪,G2后备母猪从挑选到第1、2胎的淘汰率均高于G3、G4后备母猪。AmaralFilha等人(2008)观察到,在初配时,体重在151-170公斤之间的后备母猪比体重在171-200公斤之间的后备母猪留群率更高,而体重在130-150公斤之间的后备母猪没有观察到差异。作者还观察到,体重较重的母猪由于肢蹄问题(运动问题)而出现较高的淘汰率,而在不同体重级别的母猪中,由于繁殖原因导致的淘汰率没有观察到差异(表2)。

表1:从出生到挑选期间不同日均增重的母猪在前三胎的留群率和因繁殖原因而被淘汰的比例。- Walter(2018)。

从出生到挑选期间不同日均增重的后备母猪分类

ADG from birth to selectiongroups

变量

Variables

G1(n=800)

G2(n=978)

G3(n=916)

G4(n=607)

SEM

P-value

留群率%

Retention rate,%

从挑选到第一次分娩

92.0ab

90.2a

93.5bc

95.1c

1.08

0.0020

从挑选到第二次分娩

79.1ab

78.0a

81.9bc

83.9c

1.53

0.0156

从挑选到第三次分娩

70.9

69.3

72.8

72.3

1.71

0.3481

基于繁殖原因的淘汰,%

从挑选到第一次分娩

4.6ab

6.3a

3.7b

3.4b

0.83

0.0221

从挑选到第二次分娩

12.1ab

13.5a

9.8b

10.0b

1.27

0.0434

从挑选到第三次分娩

14.8

16.7

13.8

12.9

1.47

0.1567

G1: ≥ 480 - ≤ 530g/d; G2: > 530 - ≤ 580g/d; G3:> 580 - ≤ 630g/d; G4: > 630 - ≤ 810g/d. SEM =均值的标准误差。繁殖障碍原因包括不发情、返情、流产和分娩失败。

表2:不同初配体重的后备母猪前三胎的留群率和淘汰原因。AmaralFilha等人(2008年)。

不同初配体重的后备母猪分类

Group according to weight at AI

130-150kg

(n=198)

151-170kg

(n=1007)

171-421kg

(n=421)

前3胎的留群率,%

67.8ab

68.5a

61.1b

淘汰原因,%

繁殖原因 Reproductive

12.4a

10.3a

12.4a

肢蹄问题 Locomotion

6.0a

10.3b

15.2c

死亡 Death

5.7a

4.4a

5.2a

其他 Others

3.4a

1.6a

1.2a

同一行内的上标a、b、c表示显著性差异(P < 0.05)。

a,b, and c within the same row indicate significative difference (P < 0.05).

3. 营养管理

营养管理对后备母猪的发育、确保优良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个育种公司都有一份营养手册,包含了后备母猪发育和妊娠各阶段的营养标准。短期优饲是在人工授精之前进行的一种用于增加排卵量的营养管理策略(Beltranena et al., 1991)。提高排卵量很重要,因为这是确定产仔数的第一步。传统上,短期优饲是在第一次人工授精前至少14天开始增加饲喂量或饲料的能量水平(Beltranena et al., 1991;Peruzzo, 2000)。Beltranena等人(1991)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第一到第二次发情期间每天额外饲喂0.8 kg饲料(短期优饲)的后备母猪其排卵数会增加(分别为14.0和12.0)。随后,Peruzzo等人(2000)比较了每天饲喂2.0 kg 饲料的后备母猪和自由采食的后备母猪的排卵量,发现后者(自由采食的后备母猪)的卵泡数比前者多出1.6个。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授精之前对后备母猪进行短期优饲对于提高产仔数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从遗传选育的角度来说,增加总产仔猪的同时,也降低了仔猪出生重并增加了窝内的个体差异(Quesnel et al., 2008; Quiniou et al., 2002)。在妊娠的最后阶段,仔猪以指数速度生长(Ji et al.,2005)。这一阶段也是不少研究项目的目标阶段,这些研究评估了妊娠后期不同营养管理对仔猪出生重的影响(Gonçalves et al., 2016; Mallmann et al., 2019). Mallmann等(2019)评估了在妊娠后期增加饲喂量(每天1.8、2.3、2.8和3.3 kg)对后备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发现,各处理组在总产仔数和和木乃伊胎的数量上没有观察到差异。活产仔数(P = 0.079)、平均出生重(P = 0.083)和窝重(P = 0.059)随饲喂量的增加呈二次效应。妊娠后期饲喂量较低的后备母猪与饲喂量较高的后备母猪相比,前者的仔猪死产率有所降低。在下一个生产周期中,处理组的分娩率、活产仔数、死产数和木乃伊胎没有观察到差异(P > 0.05)。此外,前四胎的留群率、母猪淘汰日龄(图6)、前四胎的总产仔数(图7)也不受第一个繁殖周期妊娠后期饲喂量的影响。

图6:第一个繁殖周期妊娠后期不同饲喂量的后备母猪在前4胎的留群率和淘汰日龄情况(横轴:妊娠期90天到第一次分娩期间的日饲喂量;纵轴:留群率;黑色线:淘汰日龄)。- Mallmann等人(2020年)-数据未公布。

图7:第一个繁殖周期妊娠后期不同饲喂量的后备母猪在前四胎的总产仔数(横轴:妊娠后期不同的饲喂量;纵轴:总产仔数)- Mallmann等人(2020年)-数据未公布。数据来源场的后备母猪更新数量充足。

总的来说,妊娠期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营养需求,避免出现肥胖母猪。在妊娠期饲喂过多的母猪会影响其哺乳期的性能。Mallmann等人(2019)发现,分娩时母猪体重越重,初乳产量和自愿采食量就越低。并且,分娩时母猪体重越重,泌乳期体况损失就越严重。泌乳期分解代谢会影响随后的生产性能。因此,在哺乳期间,主要目标是在不过度损耗体况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以维持产奶量(Menegat et al., 2018)。哺乳期的饲喂策略建议是自由采食。同样重要的是,初产母猪需要特别照顾,因为它们不能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来满足需求。这一点对热应激时期也很重要,因为当温度超过25◦C时,每升高1◦C,母猪的自愿采食量就降低3.7% (NRC, 2012; Menegat et al., 2018)。

在断奶至发情期间,饲喂策略的目的基本上是提高排卵量,如果需要,也需恢复哺乳期产生的体况损失。因此,在此期间提供更高的饲料量会有助于恢复,这个高的饲喂量需要延长至妊娠早期(Menegat et al., 2018)。而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母猪,则不需要提供更高的饲料量。最近的研究表明,提供更高的饲料量或能量含量更高的饲料对繁殖性能没有任何额外的好处(Graham et al., 2015; Gianluppi et al., 2019)。Gianluppi等(2019)比较了母猪(初产和经产)每天饲喂2.7或4.3 kg哺乳料或妊娠料,未观察到分娩率和产仔数的改善。

用于更新的后备母猪流是否充足是影响猪群健康、生产水平和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因此,猪场应为后备母猪的引进做好准备。尽管后备母猪管理是猪场的重要工作,但由于缺乏培训、缺乏信息或管理失败,猪场并不总是能很好地管理后备母猪。对此,本文提供了一些建议,可帮助猪场获得更好的生产结果,更健康的动物,从而提高猪群的繁殖性能。

为了接收后备母猪,猪场的后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猪场需要保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配种后备母猪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步骤是制定后备母猪的管理时间表。猪场经理需要知道接收到后备母猪的正确时间和它们的年龄,以及何时开始发情刺激,以便它们入群。因此,到达猪场并为繁殖做好准备对于获得健康和多产的后备母猪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这些后备母猪可能与计划好的配种批一起配种。因此,不需继续保留年老或不健康的母猪就可达到配种目标。

在巴西,目前我们的后备母猪在140-160日龄到达猪场,根据目标体重,在200-210日龄进行配种。然而,这一建议可能因种猪公司而异。后备母猪将在后备母猪培育舍(GDU)的大栏或者定位栏内饲养大约10周。对于每个配种批,都会有一批新的后备母猪被引入GDU。因此,应根据猪群的数量设计GDU的规模。后备母猪到场后的主要管理工作之一是驯化。每个猪场都需要根据猪群的健康状况制定驯化方案

在收到后备母猪后,根据我们巴西目前的健康状况(无PRRS),它们需要几周的准备时间以便配种。这些工作包括根据种猪公司的建议制定的饲喂策略(以初配体重和体况作为饲喂目标);每头后备母猪或每栏后备母猪都要有个体身份信息;挑选运动性能好、总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后备母猪;进行良好的发情刺激;遵守合理的免疫计划;进行定位栏驯化2周(如需);配种前两周进行短期优饲;关注查情和公猪精液质量。这些管理对后备母猪的体况、繁殖、福利和健康状况都是至关重要的。遵守这些关键步骤,我们可以预期在第一个繁殖周期和此后的繁殖周期中都能获得良好的繁殖结果。

提高繁殖群的留群率和降低死亡率

如前所述,在一个健康的猪群中,良好的后备母猪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控制死亡率,不要失去具有良好繁殖和遗传潜力的母猪。在巴西的猪群中,母猪平均死亡率约为8%;然而,在最好的10%的巴西猪场中,母猪死亡率约为4.3% (Bierhals et al., 2019)。这些数据表明,还是有很多机会降低母猪死亡率的,这主要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策略来实现。这些管理包括:设施驯化和适应;地板质量(尽量减少运动障碍);充足的后备母猪数量(避免留群母猪数量不足);避免超重的母猪;每日检查猪只(找出肥胖的和偏瘦的母猪;每天检查每头猪的运动能力、健康状况、采食情况);水质日常检查;训练有素的看护人员(负责病猪栏的用药和管理),并对死亡原因进行精确记录。

结论

母猪和后备母猪的管理是猪群繁殖成功的关键。后备母猪早期的培育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图8)。因此,确保在出生时挑选体重高于1公斤的后备母猪和做好良好的初乳管理(初乳摄入至少250克)、确保断奶前的良好生长发育,对于后备母猪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之后,选择体型发育良好、挑选时日均增重(ADG)至少630 g/d、初配体重在130~ 150 kg之间的后备母猪,可提高后期在猪群中的留群率。然而,在初情之前的合理生长曲线和初配时的目标体重是不够的。还有必要管控后备母猪的情况直至第一次断奶。这样,后备母猪早期的繁殖才能得到保障、并且留群率和繁殖性能才能得以提高。合理的后备母猪流可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维持遗传进展。仅依靠管理的方法而降低母猪死亡率对猪场来说是很容易就可以产生良好结果并延长母猪使用寿命的策略。

后备母猪管理决策树

图8:从后备母猪出生到第一次断奶期间的管理决策树。不同品系的建议可能有所不同。

gr个人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