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怎么破局重男轻女?

有人推荐我看《我的姐姐》,说单日票房碾压《哥斯拉大战金刚》,还说剧情动人,有观众口罩哭成了面膜。

我看了,但是没有那么大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姐姐,我爸爸也没有姐姐,我爷爷也没有姐姐,我小时候没见过姐弟之间怎么回事,所以没有办法弄清楚姐弟之间的感情。

但是这不影响我思考整个故事感情线之外的部分。

有人会问我,感情线之外还有什么?这明明是一本感情戏。

我觉得还是有挺多的,哪怕你看过,听完我的分析,可能也会觉得和我看的不是同一部。

这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张子枫主演的姐姐是一名护士,刚参加工作,20岁出头。

她的父母意外车祸双双离世,留下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

所谓长姐如母,那些姑妈、舅舅们就要求这个姐姐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

但是这对姐弟之间没有感情,俩人在车祸前都没有见过面。

姐姐因为是个女儿,从小被爸爸要求扮演瘸子,以女儿残疾为由申请生二胎。

但上头查的严,姐姐扮演了十年瘸子,从懂事起扮演到十岁,挨了父亲很多揍,也没能蒙混过关。

姐姐本来报考了一所北京的大学,能考上,做医生,结果父母擅自改了她的志愿,说女孩子跑那么远干嘛,让她留在四川当地读了个护士专业。

在她读书期间,弟弟出生了,她与家庭关系也不好,整个大学期间,勤工俭学,自己挣学费生活费,所以与家人并无往来。

这有点像《都挺好》里面那个老三,那个女儿。

越剧里面有个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是喜事。

可是天上掉下个小弟弟,就不那么令人开心了。

她先是不顾一群亲戚的责难,执意给弟弟找收养家庭,后来舅舅又给出了个主意,就是把爸妈的房子卖了,卖100万,一半给她去北京读研,一半留给舅舅当抚养费,由没有孩子已经离婚了的舅舅来抚养她弟。

她让舅舅抚养了几天,发现不靠谱,这个舅舅成天沉迷于打麻将,弟弟跟着学坏了。

她本已经找到一个家庭条件很好的无生育能力的夫妻收养,但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

反正电影的最后,她把弟弟带在了身边。

这个结局备受诟病,两个原因:

从感情的角度,从未见过面的姐弟俩,培养感情有这么快么?

从现实的角度,一个初入社会的护士,她自己也还未婚,能给弟弟什么好的条件?

所以片尾的那个收养家庭才是最好的选择,人家家里没孩子,经济条件很好,夫妻俩都奔中年了,无论从年龄,心智,阅历,经济上,都能给到这个孩子最好的条件。

但是姐姐拒绝了。

这本片子如果说能打动人,应该是部分女性观众亲身经历过重男轻女,触发了共情。

她们在姐姐身上,找到了自己受过的委屈。

我觉得这个姐姐非常像《都挺好》里的老三,与其说她恨自己的父母,倒不如说她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她在当地其实有个经济条件很好的男友,片中这男孩性格很温和,处处让着她。但俩人还是分手了。

因为姐姐执意要去北京,而男友似乎不愿意离开。

我觉得,这个姐姐之所以一定要去北京,并不是因为她觉得北京拥有更多机会,而是她的执念。

当年爸妈篡改了她的志愿,她更想通过去北京读研来证明自己是对的,爸妈错了,自己是令爸妈骄傲的孩子。

同样,父母在出车祸前,要她把写在她名下的学区房,转给弟弟,她不同意。

这也并不是她贪图那套房子,而是她的执念。

就像她爸妈死后,她把所有东西都扔了,但是留下了她舅舅当年买给她爸爸的那件皮夹克。

片中她还有多次闻过那件衣服,她在闻什么?在闻爸爸的气味。

她拒绝让舅舅穿那件衣服,因为怕衣服的气味被改变。

这些细节说明她想要得到父爱,得到认可,但是得不到。

所以我说这一切的细节像极了《都挺好》里的苏老三。

《都挺好》里,苏老三为什么找人间接把祖屋买下来?

因为她妈妈说,祖屋没有她的份,这成了她的执念,她就是想要证明,有我的份。

想明白这点事儿,你就看懂了《我的姐姐》的结局,我觉得导演的结局是合理的。

姐姐最后为什么没有送走弟弟而是把他留在了身边?

说到底,她内心深处还是想要证明,自己才是爸妈最优秀的孩子,她还是想要得到认可,虽然爸妈早已不在人世。

求认可,是一个执念,无论是《我的姐姐》还是《都挺好》,无论是姐姐还是苏老三,她们身上有着相同的执念。

当初聊《都挺好》里面苏老三的时候,我就给出过答案,今天是一模一样的。

重男轻女这个话题无解,如果你陷入到求认可这个局里面,无论你怎么做,都是输的。

在乎,你就输了。

记住这句话,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你在乎别人爱不爱你,那你已经输了,输的彻彻底底,无论你多么优秀,哪怕像苏老三那样做了总经理。

在乎的本质就是人为刀俎,你为鱼肉,你把自己的判定权出让了。

你做的好不好,别人说了算,那你不是输定了么?

我当初就是这么评价苏老三的。

你为什么非得要你妈爱你?你妈就是不爱你,那就算了呗。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是怎么写的?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柳枝上的柳絮已经被吹的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密的芳草。

这是在告诉你,一切都有替代品,不要轴。

轴,你就输了。

其实这首词的后面更有意思。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苏轼在告诉你什么?

他在告诉你:在乎,你就输了。

人生很漫长的,但是时间很宝贵。你每在一件事上耽误,另一件事就无法体验了。

如果你非要像苏老三那样,为了妈妈为啥不爱我,轴到三十大几,那纯粹是在自我伤害。

妈妈不爱你就不爱你,都这么大了,缠着这个话题做什么?又不是要吃奶。

跳出这个思维陷阱,你就是真强大,否则,那是装强大。

像苏老三,或者姐姐,都是装强大。

人家是内心刚硬,演柔情,她俩倒好,内心有情,演坚强。

扮演坚强是不长久的,就像七伤拳,还没伤人,先伤害了自己。

你看着苏老三是个女强人,但是她无法从自己的强大中得到乐趣,得到补给,她只是凭着一腔的悲愤在硬撑。

这实在是不划算,因为太轴了。

我曾经说过,女性相较于男性最大的劣势还不在于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在于女性太过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剧中这个姐姐的姑妈,当年就是为了弟弟读中专,出让了自己读大学的权利。

为了帮弟弟抚养孩子,中断了自己在俄罗斯的生意。

为了照顾瘫痪的丈夫耗尽一生。

她自己也承认,从小受尽委屈。比如夜里起床,听见妈妈跟弟弟讲,快点吃西瓜,别给姐姐留......

那你说她明知道不公平,为什么会逆来顺受呢?

我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在乎。

她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在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她在乎的太多了。

马云曾经说,阿里很喜欢招女性,因为阿里从事的是服务性质的工作,女性比男性适合。

男性很多时候是生活在自我编制的世界里,他们没有那么关注外界的评价,沉迷于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权,钱,色,因此显得比较自私。

而女性更在乎别人对她们的评价,于是也就更容易理解他人,服务与他人。

所以无论是姑妈,还是姐姐,看似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实际上没有区别。

姑妈照顾身边的男性,耗尽了一生。

这个剧中的姐姐不愿意走上姑妈的老路,她想要证明自己不比男性差,可是这种反抗,实际上走的还是姑妈的老路。

明白我的意思么?

她俩的共同之处在于:求认同。

她俩没有区别,无论顺从还是反抗,都是一回事,因为本质上你都在求认同,求得男性的认同。

只不过求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非要被认同呢?

难道离了被认同不能活?

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你不在乎,你就赢了。

爸妈怎么想,亲戚们怎么看,随他们便好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把有限的生命用在自己身上吧,真的想通这点事儿,重男轻女也就拿你没辙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