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伤寒论》里“辛凉解表”的葛根,李时珍用其“升提阳气”
zh葛根这味中药,是近现代中医手下很常用的一味中药,究其原因,是和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创立的几首经方有关。
其实,张仲景也并非第一个使用葛根的人。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葛根入药的记载,冰杯列为“中品”。时至今日,市面上的葛根,至少有粉葛根和北葛根两种。
在历代本草家的记载里,葛根主要就是一味辛凉解表的中药。根据其产地不同,以及外观是否有“粉”等差异,而有柴葛根、粉葛根、甘葛、干葛等多个别名。
从植物属性的角度看,葛根属于豆科多年生落叶草质藤本植物,是“野葛”的干燥根茎。当然,现在也已经有很多地方栽培葛根。
其中,干燥后的葛根外表是有有白色粉末附着,是葛根分类的一种常用手段。粉葛根表面比较细腻,有白色的粉末附着,多产于广西、广东,且常为栽培品。
而北葛根又叫柴葛根,干燥后呈木质,很少粉附,以湖南、湖北、浙江、河南等地多产。
想要认识葛根,就得从粉葛根和柴葛根两方面来介绍了。
粉葛根的块根为圆柱形,采集后一般都会或切成瓣块状,有时还能见到残存的棕色外皮,切面有数条明显的脉络,断面有筋脉的环纹。外观上更洁白、或者少许黄白色,质地富粉性,气味较小,味道酸苦。入药的粉葛根以色白粉性大,纤维细者为佳。
柴葛根的外观为土黄色,粉性较小,粗纤维明显且纤维性很强,入药不如粉葛根。
现代科学发现,葛根的主要含有黄酮类物质,包括葛根黄酮、葛根素、大豆黄酮等,以及大量淀粉。很多地方,还有制作葛粉的传统,是一种不错的清暑解渴饮品。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看,葛根性味辛凉,能入脾、胃、膀胱三经,主要就是嫩发表退热,生津止渴。在《药性赋》里,更是直接说“疗肌解表,甘葛先而柴胡次之”。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葛根还能“升阳透疹,健脾止泻”。
所以,归纳历代医家对葛根的运用,大概就是用于表症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热病口渴,消渴,斑疹不透,脾虚泄泻诸证。
而据现代科学对葛根的研究,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效用:
1、解热;
2、扩张冠状动脉,促进心血供应。主要是葛根总黄酮的生化作用,以及葛根对垂体后叶素的抵抗作用所致;
3、增加脑血流量:葛根黄酮能引起脑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
葛根的炮制比较简单,挖出葛根根茎之后,刨去粗皮,切片或者切块,晒干后入药。
特别说一下葛根粉的制作方法:少数地方将葛根粉碎,用清水充分搅拌均匀,静置后任葛粉沉淀,取出后晒干就成了葛根粉。用开水冲泡进食,能滋阴益气,消除烦渴,是不错的消暑美食:
一般来说,葛根主要就是用于辛凉解表,而葛粉则主要用于生津止渴,尤其是暑热大汗伤阴出现的烦渴最为合适。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对葛根的运用其实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就集中在“疗肌解表”上,比如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柴葛解肌汤之类,都不外于这个范畴。
但归纳历代医家对葛根的使用,就有更多值得借鉴之处了:
1、辛凉解表:这一点和《伤寒论》对葛根的运用基本相近,最适宜表症而又有颈、背部挛缩紧张感者,也就是《伤寒论》所说的“项背拘急”或“项背强”。这是由于葛根能缓解颈背的肌肉紧张,又有解热作用,常和麻黄、桂枝等配伍,如葛根汤。
2、生津止渴:葛根含有较多的“粉”,这些物质是它生津止渴的基本条件。同时通过解热而减少水分流失,对风热温病出现的无汗口渴比较合适。
3、升阳止泻:脾虚阳气下陷,葛根有升提阳气的作用,可以英语脾虚泄泻。同时,葛根还有收敛消炎之用,常配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用于热泻热痢,如葛根黄芩黄连汤。
4、透疹:多与升麻配伍;
5、调理血压:对血压偏高所致的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反而具体的降压作用并不明显,或许是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的缘故。
6、养心安神:对于某些心悸怔忡之症,葛根能改善心脏血流,也有适用的场景;
7、开窍醒神:葛根有升提阳气的作用,对于清阳下陷所致的七窍昏聩,比如耳聋眼花鼻塞等等,也可以运用。
总的来说,葛根的基础运用,还是离不开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涉及的“解表、解肌”,但那历代医家也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扬并扩大,比如醒酒、养肝等作用,都是逐步补充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