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两目

大家好,欢迎来到从头学中医,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孙洁。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望诊中的望两目。目就是眼睛,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如何观眼识病。

从五窍上来说,目为肝窍,因此目的病变往往与肝有关。但实际上“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睛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前面我们在望神的时候有讲过,望目对于察神气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除此之外呢,望目还可以察五脏。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五轮诊法。

五轮诊法是把眼睛分为五个部分,也就是五轮,轮是轮子的轮,分别对应五脏。那么观察到五轮有变化,就可以推知相应脏腑有什么病变。五轮诊法也是脱胎于《内经》的,在《灵枢·大惑论》里说“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这算是五轮诊法的理论渊源之所在了。

那么五轮是哪五轮呢?两目的内、外眦之血络属心,称为血轮。我们可以看到眼睛的眼角就叫眦,在眼角有红色的血络,心主血,所以两眦血络就属心。黑珠,就是那个黑眼珠子,被称为“筋之精”。肝合筋,所以黑珠属肝,为“风轮”。因为肝属木,应风嘛,所以是“风轮”。

白珠为气之精,肺主气,其色白。那么白珠就称为“气轮”,为肺所主。瞳子,又称瞳人,瞳仁。这个人可以是人民的人,也可以是杏仁的仁,都是这个东西。其色黑,为骨之精,五行属水,故而属肾而为“水轮”。眼胞也叫目裹,就是把眼睛裹起来的那个东西;或者叫约束,就是把眼珠约束起来,不要乱跑乱动的意思。这个在《内经》叫“肌肉之精”,脾主肌肉,所以眼胞属脾,被称为“肉轮”。以上这些血轮、风轮、气轮、水轮、肉轮,就叫五轮。根据五轮的变化来判断脏腑气血变化的诊法,就是五轮诊法。做为一类特色诊法,五轮诊法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咱们现在只要说是可以记得五轮是什么,主何脏之病就可以了。以后诊法熟练了,自然可以据此触类旁通。当然,各位如果感兴趣,也可以专门去看一下讲五轮诊法的书。

五轮当然是基于五行理论的,除了五轮,望两目还可以配合五色诊法。比如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中说:“目赤色者病在主,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这就是讲五色诊法在白睛望诊中的运用。但是不可拘泥,不能说看到青就一定病在肝,等等。啊,一定是要四诊合参。这个是我们反复强调的。

对全眼来说呢,赤总归是火。那么如果目眦赤,是哪里的火呢?对,这是心火。白睛赤呢?肺火;白睛黄呢?湿热。湿属土,其色黄嘛。目珠肿呢?目为肝窍,热甚则肿,是肝火证。眼胞皮肤红而湿烂呢?主什么病?大家想想,眼胞为肉轮属脾,这是病在脾。红为火,湿烂则往往是湿土之病。那么这是脾火证,或者脾经湿热蕴结。要是整个眼睛都红肿起来了呢,这往往就是肝经风热。如果不是红,而是颜色淡呢?比如目眦淡白。眦为血轮属心,主血,淡白主虚,或气虚,或血虚,所以目眦淡白就是血虚居多。目胞颜色暗晦,俗称黑眼圈。这个多半是肾虚,也可能是水饮和瘀血。如果以寒热论,两目清澈的为寒,两目暗浊的为热。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前面望面色重点讲过的五色诊法的具体应用。

那么,除了望两目之色,我们还可以望两目之形。首先是两眼窠肿。眼胞属脾,在上属阳。所以眼胞水肿,或者是病在脾,或者是病在肾,因为肾主水;或者是病为风为热,因为风、热为阳,易袭阳位,眼胞在上,亦为阳位。如果是眼胞稍稍有点肿,就象是刚起床的时候的样子,这是水肿初起之象,往往责之于风水症。如果是上下眼胞都肿起来,肿得很急,很短时间内肿起来,颜色也比较红,这肯定是个热证。热在哪儿呢?眼胞属脾,所以是脾热证。当然,脾虚了也可以肿,虚症则势缓,所以脾虚的眼胞肿是肿势缓而宽软无力,它肿起来就是一种松垮垮的感觉。一说到肿,我们往往还会想到肾。肾虚会不会眼胞肿呢?也会的。如果只是眼胞肿,那么往往是下睑肿。因为下睑属阴。

如果目窠不是肿,而是内陷呢,那就多半是虚证了。而且是大虚证。往往是五脏六腑的精气衰竭。大家想想,这样一种情况的话,这个目窠下陷明显吗?对,就是非常明显,经常是一种下陷到眼眶里的感觉。假如同时还伴有真脏脉,这个我们后面讲脉诊时还会再说,这就是阴阳竭绝啦,是属于死证了。那如果目窠下陷得没有那么厉害,只是微陷,那么脏腑的精气未脱,这样的话,就还有救治的机会。

有的人,他会表现出眼睛突出来,我们叫目睛外突。如果目睛外突,还伴有喘证,这是肺胀病,是肺不降而肾不纳引起来的。如果是伴有颈肿,则往往是瘿瘤。假如只有一个眼睛突出来,那是最不好的,往往是一些恶性的疾病。眼睛里还有可能会长一起翳膜、胬肉之类的东西。翳膜、胬肉都以热证为多,但是翳膜还可以是风证和虚证,胬肉就以热证为主,偶尔也有虚热。

什么叫翳膜呢?翳膜就是眼睛上长出的薄薄的一层东西,生于黑睛的称为翳,生于白睛的就叫做膜。翳和膜都属于外障眼病,外障,就是在外之障,与内障相对应。翳膜多半是由外受六淫邪毒而生的。因为目居于头,为阳位,所以这些六淫邪毒以阳热之邪为主,风寒之邪也有,相对就比较少。比如说聚星障,就以风热、湿热、肝火、虚热为主,但也有外受风寒而生的。这些外障,在中医里也有很多疾病,聚星障只是其中一种,其它还有凝脂翳、混晴障等等。所以中医眼科其实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专科。除了六淫邪毒外侵以外呢,内有食滞、痰火、湿热,或者是七情郁结,也可以引起眼生翳膜。还有外伤,也可以引起翳膜。这些都是外障。

如果是眼睛的外观是正常的,或者瞳仁的颜色或者形状异常,同时出现了视力障碍,这个叫内障眼病。常见的内障眼病包括青风内障、圆翳内障、云雾移睛等等。这些都是眼科特有疾病。比如云雾移睛,也叫蝇翅黑花,是外面看看眼睛都蛮好的,没什么明显的异常,但是病人自觉感觉眼前有蚊蝇或者云雾样的黑影飞舞飘移,甚至是视物昏朦。这个往往是湿热、痰热或者是肝肾亏虚引起的。你看,虽然是眼科疾病,我们平时不太熟悉,但它也无非是无为虚实二端。所以我们之前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讲八纲的病机,在这里就用上了。中医看病,无论是什么病,都可以八纲分之。咱们现在讲诊断,无论何症,也都可以八纲统之。这是一个基本思路。

比起外障来,内障虽然也是实则责于热,虚则责于肝肾,但是虚证更多一些。也就是说外障多实,内障多虚。

讲完了翳障,我们再来看看胬肉。什么叫胬肉呢?胬肉的原意是指疮疡患处高突于疮口的新生肉芽。那么这里是指从眼眦长出来的,高出白睛表面的新生肉芽。如果它由眼角横贯白睛,一直长到黑睛了,就叫胬肉攀睛。那么和翳障一样,也是多半由热所致。或者心肺二经之热,那么就是风热为主,在上为风嘛,风性轻扬,易袭阳位;或者是脾胃之热,那么就是以湿热为主,脾属土主湿,湿邪易犯脾为患,对吧;或者是肝肾之热,那就是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了,毕竟,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病到了这么,多半就是虚证了。肾阴虚,就不能交心火,心火就会上炎,这就是所谓的心肾不交,它也可以引起胬肉攀睛。

看完了眼睛里面的白睛和黑睛,实际上瞳仁和眼眦我们也看了,对吧。比如胬肉攀睛,不就由眼眦长出来的嘛。那么我们再来看眼胞。如果眼胞的边缘长了小疱,中医叫起核,起了一个小枣核的意思,当然实际上是比枣核小多啦,一般是大如麦粒,这个呢就叫麦粒肿,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吧。也叫针眼,传说是偷了人家的针就会得,所以叫针眼。其实是非常的没道理。因为现在家里都不太用针了,更加不会偷人家的针,可该得针眼,还是要得的。也有人说是看了不该看的,好吧,这个就很难自证清白了。不过,我们可以很明确的说,这些只是传说,顶多算是个开玩笑的民俗,和中医一点关系也没有。中医认为这是由热证引起的,或者是风热,或者是脾胃积热,上攻于目。那么大家可以想见,如果是脾胃积热的话,可能这个病人长了一次,还得长第二次,因为脾胃积热可能并没有治好呀。我有一个病人就是反复发,后来是给他治别的病,也是脾胃积热引起来的,那么这个积热好了以后呢,针眼也不发了。还有比针眼更严重的,眼睑起核之外,红肿也比较明显,甚至整个眼胞都肿起来,这个叫眼丹。这种情况,就往往要让它溃脓以后才好得起来。病机上来说,和针眼是一样的,不过程度更严重一些罢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眼睛的动态。正常情况下,眼睛的转动是非常灵活的。如果眼睛的运动不灵活,或者是乱动,或者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动,这都是异常,是什么的异常?动态的异常。我们知道,大凡是动态的异常,我们往往责之于风,都是风证。所以目翻上视也好,横目斜视也好,戴眼反折也好,都是肝风内动,也往往是危证。如果是目睛微定,就是说眼睛固定地看着一个方向,也叫目睛凝视,可能是痰热内闭引起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昏睡露睛,就是睡着了以后,眼睛却没有完全闭上,眼睛还露着一条缝儿,这个往往是眼胞的问题。我们前面讲过,眼胞属脾,是所谓的肉轮,对吧。所以昏睡露睛就往往是哪一脏的异常呢?脾的异常。脾虚则眼胞失养,启闭失司,不能正常地启闭眼胞了,于是就出现昏睡露睛,这个常见于小儿的脾胃虚弱,或者是慢脾风。昏睡露睛是眼睛没完全合上,那么脾虚会不会引起另一个极端,眼胞张不开呢?完全有这个可能。双睑下垂而难开,被称为睑废,就是说这个眼睑废掉了的意思。眼睑就是眼胞,这个就往往是脾虚气弱引起来的。所以眼睑属脾,它的病就多半与脾相关。除了脾虚气弱,睑废也可能是外伤以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引起的。

望目的内容还非常的多,一个是五轮诊法,全在望目,那个内容是非常丰富,可以诊断全身的疾病,再一个呢,一整本眼科学,也全部是在讲眼的问题,多半都可以望而得之,那也算是望目的内容了,所以望目的内容真的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在这里面面俱到,只能是讲一些最常见的表现。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