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相争话伤寒(283~292)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紧是正邪交战的很激烈,这时邪气在努力攻城,正气在拼命抵抗,城门肯定是紧闭的,所以不可能汗出。现在反汗出,那一定是邪气已经破门而入了,这时城门不再起到封闭的作用,而且正气战败后要四处溃逃,所以出现汗出。虽然说此属少阴,却不是普通的少阴病了,而是属于少阴的亡阳,因为普通的少阴病不得有汗。既然已经亡阳,少阴之气就完全不能控制局面,自然会出现吐利,同时寒邪循少阴经上逆可出现咽痛。这个脉紧应该是在亡阳初期的表现,真到了大汗出的地步,恐怕也紧不起来了。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咳而下利,小便不利在少阴病中可见于阳气内郁的四逆散证,寒饮的真武汤证,热饮的猪苓汤证。但这些证都不会有谵语,据此推究其原因,知是用了火劫法强发少阴之汗。用火劫汗一般是阳虚的亡阳,阴虚的亡阴,少阴病虽是阴阳俱虚,阴阳也不会完全均衡,从本条出现的变证来看,应该是以阴虚为主。火刑肺金则咳逆;谵语并不是因为胃家实,而是火气内入,扰乱神明,神飞而语乱;火劫则津液竭,因此小便必难。前面说了以火气劫故也,后面又强调以强责少阴汗,意思是说,本证错误的关键在于发汗,因为少阴原有灸法,如果真是寒化证的咳而下利(如真武汤证),用火温经本来不是原则错误,但若用火发汗,不论原来是寒化证,热化证,都会出现一系列变证。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的发汗不是指麻黄汤,而是指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二者都是温里发汗,脉也可以沉,但不会兼有细数。有细数很明显是阴虚内热,这时患者可能表现出一些热象,但这些热象都不是表热引起的,而是在里的内热。邪不在表,发汗法攻击的方向根本不对,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使阴血更加枯竭,治疗应该是养阴清热。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用汗法的情况是始得之或得之二三日,病人有表热又没有明显的里寒,这时也不能直接用麻黄汤发汗,而是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里发汗。既然是要发汗,脉肯定会有一定的紧象,其发热是正邪交争造成的,发汗可以帮助正气把邪气往外赶。如果病人脉微,说明其阳气虚,不能和邪气交战,那么发热也就不可能是表证的发热,而是真寒假热,发汗会加速亡阳的形成,因此列为禁忌,这时只能用大剂量的温热药以引阳气归位。
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尺脉弱涩,那是阴血也虚少,虽然有不大便、口燥、咽干,也不是阳明之实,而是阴虚造成的,还是要用补法,不能攻下,攻下对阴阳都有损伤。有注家认为这里的不可下是指少阴病的三急下证,伴尺脉弱涩者不可下,说这三证是阳明之燥热在消烁真阴,需要急下之以存阴。而攻下又必须审其脉沉实、沉滑,若脉弱涩,就不可下之。这种解释对不对呢?如果条文中没有“阳已虚”三个字,这样理解是挑不出毛病的,可既然指出了阳已虚,就说明不是阳盛阴虚,而是阴阳俱虚,就是在微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尺脉弱涩,按常理来说,阳气虚到这种地步,胃肠中是不会燥化而形成大便硬或燥屎的,所以这种解释把条文割裂成没有联系的两段,不太合理。本条上半段是论阳虚的情况不可发汗,下半段是说阴阳俱虚的情况,从复不可下之的“复”字可以看出,不仅禁下,同样禁汗。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本条和第278条的机理非常相似,也是证明了邪气未必都要三阳来驱除,三阴本身都有阳气,也可以祛邪。在七八日之前,应该是脉紧,手足寒,不烦不利。脉紧就说明正气在和邪气交战,这种相持状态持续了七八日之久,突然下利、脉暴微,可见战斗已经结束,这时肯定有一方败下阵来,仅从下利脉微还不能判断谁胜谁负,结合一下手足由冷转温,可知是阳回邪溃,下利并不是寒盛之利,而是阳气逼迫寒邪下出。烦也可以是阳虚不耐寒扰的表现,但手足必定逆冷,本证手足转温,就可知此处之烦是阳气奋进的表现,必定烦而不躁,所以虽烦下利,也不是病情加重,而是即将痊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下利自止,可以有两个原因,一是阳回,二是阴竭。阳回者手足必转温,阴竭者是无物可下,属于阴阳并虚,这时阳虚则手足仍厥冷,阴竭则会虚阳上冒而头眩,由后面条文可知是属于不可治的死证。本证由于手足温,可知是阳回利止,因此说可治。
手足温还不能说明阳气全面恢复,因为还有恶寒而蜷卧。手足是机体最稍节的部位,有阴寒阻于经脉很容易使阳气不能到达稍节,造成手足冷,现在手足转温,说明客寒已经散去,恶寒而蜷卧是机体整体的阳气偏虚,需要的是战后重建,这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手足冷是邪实加正虚,恶寒而蜷卧仅是正虚。武术中有句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恶寒而蜷卧是伤其十指,虽然整体都虚弱,但是有机会养起来;手足逆冷则是断其一指,虽然受损的部位局限,但说明面临的是非常凶残的对手,因此预后不良。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到了恶寒而蜷卧的程度,出现烦躁,欲去衣被,很有可能是阳气暴脱的危证,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情的恶化都是突如其来的,病情的好转都是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的,“时自烦”说明本证是间断的发烦,并且是烦而不躁;也不是暴去衣被,只是欲去,这些都说明本证不是阳气暴亡,而是阳气在逐渐恢复。其烦和第287条的“虽烦、下利,必自愈”是一个道理,都是阳气实力恢复以后奋力抗争的表现。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脉阳微阴浮,这阳降阴升很明显就是一个阴阳相交,水火既济之象,可见原来是一个水火未济的病证。原文说是少阴中风,风为阳邪,中于少阴之后,一般形成少阴热化证,即水不济火而使心火过亢,可有心中烦不得眠等症状。其痊愈的希望,全在是否能够水升火降,如果阳脉转微,是心火下潜;阴脉转浮,是肾水上济,故能判断疾病将愈。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在太阴篇说过,三阴病欲解时由于时间有重叠,关键看三个时辰中的头一个,那么少阴病欲解时,主要就看子时。亥时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结,子时就是新周期的开始。亥时性质象一个成熟的果实,果实成熟以后就要腐烂掉了,这个植物的生命延续靠什么呢?当然靠果实里面的种子,种子就是子时的特征,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储藏,不给它合适的条件,一百年它也不会发芽,把其生命信息永远的保存下去,这和肾主封藏的功能也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把少阴配给子时,到了子时,少阴得同气之助,所以欲愈。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出现吐利发热,其发热有可能是阴寒逼阳外出的真寒假热。但若到了格阳外出的地步,病人手足一定厥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手足是最边远的地方,阳气要丢失地盘肯定先丢这里,所以阳气不足最先表现为手足冷,寒邪占领手足以后还不满意,还要继续往里进攻,攻到阳气的大本营才能把阳气逼出去,现在手足都没有逆冷,说明距离格阳的这一步还差得远呢。虽然没有阴盛格阳,毕竟也出现了吐利,说明阳气不是那么充足,不充足肯定就应该回缩,不应该在体表呆着,这里为什么还发热呢?这只能是有轻微的外邪吸引。正气还能有精力达表抗邪,肯定不是死证,这时不能因为脉不至而弃之不治。
本证很奇怪的是手足不冷却脉不至,这是因为阳气的通行能力强,轻装上阵,很容易就达到四末,脉则是阴阳伴行的,相当于阳气要带着阴血这些沉重的东西一起到边境,如果阳气没那么大的力量就会把阴气丢下而自己先行,这就形成了手足温而脉不至。灸少阴七壮助一下阳,就把阴血带过去而脉至。当然脉不至还有其它原因,一个原因即前面说的,体表有轻微的寒邪,寒邪闭固,也能使脉管不通,温灸助阳以后寒邪自然散去,怎么知道本证的寒邪很轻微呢?因为机体这时有吐利的内乱,抗邪能力很弱,邪气稍微强一点,表热就会消失,寒邪全部入里,仅剩下吐利厥冷的里证了。脉不至还有一个原因即吐利不止,阴血受损不能充盈脉管,温灸止利以后,阴气逐渐恢复,脉就能得还。
总的来看,本证的实质就是,一股不太强的寒气侵袭了一个阳气不太足的人。所以造成一部分寒邪被拒在体表,一部分入里导致吐利。如果寒邪特别强,直接就形成正式的少阴里证,吐利厥等;如果病人阳气充足,那也不会形成少阴病,不仅手足不逆冷,连吐利也没有,是邪全在表,发热恶寒的太阳病。当然本证肯定也是有恶寒的。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学习:287条-29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08月14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肖春宏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23~333)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二.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03~312)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 黄连 四两  黄芩 二两  芍药 二两  鸡子黄 二枚  阿胶 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73~282)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和太阳都主开,但一个属阴在体内开,一个属阳在体表开.在体内开就是布散水谷精微给全身,在体表开就是保卫机体不受外邪侵犯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63~272)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是初生之阳,象是一个小男孩,将来的前途未定,不知道会从事什么职业,而且能不能长开也是问题,外界的环境顺畅它就可以升出来,外界的环境压抑它可能被压着不能出头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53~262)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白虎汤证也是发热汗出,但那是濈濈然连绵不已之微汗出,不象本证是汗多而且急,有不尽不止之势.所以一个需要清,一 ...

  • 正邪相争话伤寒(170~200)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二.(用前方.) 脉浮发热是正气趋于体表去抗邪,无汗是邪气把体表封锁的比较严密,这时正气需要的是鼓足劲 ...

  • 正邪相争话伤寒(140~169)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由于学力所 ...

  • 正邪相争话伤寒(110~139)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 ...

  • 正邪相争话伤寒(80~109)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方四十二. 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本条有点让我百思不得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