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陈晓||难忘那年的红烧肉(散文)

难忘那年的红烧肉
作者:陈   晓
    主编: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南昌某高校上学。那时生活水平比起我在中学时有很大的改善,早上可以吃到馒头稀饭,甚至还有豆浆油条供应,中午和晚上荤素菜肴也不差,但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学校每个星期供应一次的红烧肉。
那红烧肉可是货真价实的红烧肉,除了肉还是肉,没有土豆、萝卜一类的掺杂其中。价钱也实惠,每份才6毛钱,份量与我们今天普通人家吃饭用的小碗差不多,肉质也美,估计跟那时还没有大规模使用饲料喂养有关。
为了让学生们吃上可口的红烧肉,食堂工作人员通常要忙一个上午。大概早上七点钟的样子就将猪肉洗净切成条块,放至锅里煮熟脱脂,捞取后切成小块,九点钟左右他们就开始了制作红烧肉。做红烧肉,讲究的是大锅灶,这样做出来的肉才好吃。食堂工作人员先将切好的肉放到锅里去爆炒,以每块肉爆出少许油为准,再加入料酒、酱油、八角、桂皮等调料品翻炒,还可依人口味加点白糖,最后用煮肉时剩下的汤加到肉中,以没过锅中的肉一半即可,此时只需用文火烹饪,这过程耗时一小时左右。待肉中的汤快见锅底就行,将肉取锅。这时的肉,肥而不腻,香气扑鼻,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大有大块朵颐之感。
我们的教室与食堂相隔不到100米远,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每当食堂供应红烧肉时,那整个的一上午,从食堂方向飘来的肉香,让我们早已“身在教室心在食堂”了。闻到肉香,班上喜欢吃肉的同学会相视一笑,庆贺中午又有好口福。而此时上课也最规矩,都争着给最后一节课的老师以好印象,免得他故意拖延几分钟下课,耽误我们吃肉的大事。
食堂非常宽敞,12个学生窗口全部打开,尽管每个窗口都是长长的队伍,但秩序井然,要不了多久每个人就能轮到自己买到一份肉。饭量大的同学,往往此时还会多打一两米的饭, 为了好好品尝那一星期才一次的红烧肉。
吃红烧肉的时光是非常美好的。香喷喷的米饭,上面淋着香滴滴的肉汁,将它们拌在一起,吃上那么一口,从嘴边直到肚子里,无不透着香,再吃上那么一块肉,那叫一个“绝”啊!整个学生食堂,有那么一部分,很认真地夹着那么一块肉,眼神是那么专注,神情是那么虔诚,放到嘴里,咬下那么一小口,再仔细品尝咀嚼,然后慢慢吞下去,样子实在很优雅。但大部分同学可没有这么优雅享受,筷子一到手,那就是风卷残云,气势真个是痛快淋漓,直到碗中见底,还意犹未尽,舔一下舌头,不时地催促旁边的人,说快点啊,要不让我来帮下忙,慌得那些还没吃完的同学,只好匆匆地结束那尽情享受的时间,嘟嘟囔囔说他们吃饭不斯文;也有的遗憾学校禁酒,要是此时能有一瓶啤酒,一口酒一块肉,即使是神仙也不过如此啊!
每次吃肉时,班上要好的女同学都会坐到我们这些喜食肉的桌边来,既增加吃饭时的欢快气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她们自己碗中的肉分一些给我们。女同学吃肥肉的不多,除吃一点瘦肉外,其余的就都归了我们这些见了肉就不思其它菜肴的好肉分子,当然我们也会尽量将自己的瘦肉省下来,拨到她们的碗中。为了能多享受一下红烧肉带来的欢乐,班上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故意怂恿那些不怎么吃肉的女同学,让她们上当受骗,打一份来吃,此时那几个人就起哄说吃多了肉,当心发胖啊!吓得怕胖的女同学赶紧闭口不吃,于是嘻嘻哈哈的一阵笑声结束了我们一星期一次的吃肉“盛会”。
吃肉是高兴的事,让我们一整天都沉浸在那美好的回味之中。到了晚上回寝室休息时,讨论的还是当天吃肉的事儿。有的说红烧肉要怎样弄,有的说做红烧肉要选择用哪样的肉,还有的干脆就说一次吃多少红烧肉才算吃肉过瘾。我们南昌一个同学豪情满怀,说等毕业后开一家专做红烧肉的餐馆,力争把红烧肉做成一个品牌特色菜,要让人们生活在浓郁的肉香中。
在我们毕业十周年后,我们这些曾经的同学,相约来到南昌搞了一次聚会。就餐时,我提议每餐来个红烧肉怎样,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同意。不知是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味口变了,还是肉质不如以前的好,或者是小锅灶烹饪的结果,总感觉吃出来的肉没有在校时那种特别的香,那种浓浓的味。等我们退席时,那一盆满满的红烧肉,除少数人动筷子吃了一点瘦肉外,几乎都退回给酒店了,与我们在校时的那种状态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家不胜唏嘘。
时代变了,但我怀念那年的红烧肉的情却没有改变。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陈  晓,男,江西樟树人,国企改制后下岗在当地一私企工作至今,闲暇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在人民网、中国作家网、望安山文学及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数十篇(首)文章(诗词),收获虽有限,喜欢文字的初心不改。
(0)

相关推荐

  • 【世纪作家•诗歌】何安山(江西南昌)◇爱,为你颠覆(微诗十首)

    [作者简介]何安山  江西南昌人,老师.从八四年至今,写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作品二百多篇,散见于省市报刊杂志和各文媒平台<江西作家文坛><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新派 ...

  • 舌尖上的大一中

    辛苦的学习生活里,每天最振奋人心的,便是在上午或下午最后一声下课铃打响后,拉着伙伴的手一路"披荆斩棘",穿越"茫茫人海",奔向一中那最可爱的大食堂. 尽管一中每 ...

  • 【望安山文学】陈晓||飞来的“官职”(散文)

        主编:非   鱼 老肖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当"官",不但是管40多个人的"官",而且还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当的,在他的人生履历上多多少少可以值得 ...

  • 【望安山文学】陈晓||做客三层楼(散文)

        主编:非   鱼 三层楼,樟树本地人大多知道,它是阁山镇下辖的一个村庄,地处具有"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之称的阁山腹地.这里毛竹遍地,空气清闲,风光旖旎.近年来随着樟树市政府对 ...

  • 【望安山文学】梁国政 ||那年,那人,那情(散文)

    那年,那人,那情  作者:梁国政      主编:非   鱼 那年秋天,一边打工一边补习,日以继夜挑灯夜战冲刺再迎高考,你很有骨气,万一名落孙山,决不回偏僻乡下不毛之地,世界那么大想去闯闯. 母亲同情 ...

  • 【望安山文学】唐锦禄||赏心乐事谁家院(散文)

    赏心乐事谁家院 作者:唐锦禄     主编:非   鱼       "五一″黄金周,我在省城游玩,南京的朋友特意让我尝试一下本地"农家乐"的魅力.去了那儿,果然让人觉得新 ...

  • 【望安山文学】徐广忠||父亲(散文)

    父亲 作者:徐广忠     主编:非   鱼 我的父亲徐久海,1921年11月30日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一个小山村,1991年3月21日去世,享年70岁.回首父亲一生,有悲伤,有喜悦,有屈辱,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山和尚(散文)

    山和尚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和尚,是佛教用语,是对出家僧人的尊称.但我们平常的口语当中,感觉称呼出家人为和尚,似有不敬的意思.其实,这是理解的错误,由此导致了普遍的误解,如说某人 ...

  • 【望安山文学】唐锦禄||童年捉蟹(散文)

    童年捉蟹 作者:唐锦禄     主编:非   鱼       我的家乡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一一兴化,地处里下河下流,俗称锅底洼,全市湖荡星罗密布,河沟纵横交错,是鱼.虾.蟹等淡水生物的自然天堂.童年的 ...

  • 【望安山文学】唐锦禄||鲁迅故里乌篷船(散文)

    鲁迅故里乌篷船 作者:唐锦禄     主编:非   鱼 暮春,我和文友一起到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参观,一进门堂,就看见一顶青布小轿.不用说,这是当时陆上交通用的.小轿的身后,有两柄小桨,这也不用说,是出 ...

  • 【望安山文学】张国臣||阔步前行(散文)

    阔步前行 作者:张国臣     主编:非   鱼 我贮立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傻傻地望,呆呆地瞅.空中无人机轰鸣着低飞在田野上空,地头旗乡领导和技术人员镇定自若,悉心指挥.无人机潇潇洒洒近千亩田地十几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