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沈家湾救火会谈往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点说头。昨天是记者节,今天11月9日则是“119消防宣传日”。水火无情,所以人时时处处要火烛小心,尤其秋冬季节天干物燥,更是马虎不得。说起消防,小时候每每坐公交车经过吴淞路前往虹口,一过海宁路老远就能看到虹口救火会的瞭望塔,在上海高楼大厦还不多的年代,称得上是虹口乃至上海的一道风景。

吴淞路武进路口的虹口消防中队营房

虹口救火会旧址

虹口救火会的往事要从十九世纪后期公共租界设立火政处说起,早在1867年虹口就有了救火会,最早在汉阳路(原名汉璧礼路)里虹桥,1915年在武进路(原名老靶子路)规划建设新的救火会,1917年建成,至今已有101年历史。因为该地地名原名“沈家湾”,所以俗称“沈家湾救火会”。北海宁路、吴淞路和武进路这个交叉口原来都是小河沟,虹口救火会的建筑布局很独特,大门是凹弧形的,门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这一方面是方便消防车的出入和停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年这里的地势地貌,这个弯角就是当年的沈家湾了。

虹口救火会旧影

1948年的虹口救火会

(Hongkew Fire Station)

虹口救火会一百多年历史上曾经扑灭过多少次火灾,已经很难查考了,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名人,那就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1987)。从1927年到1938年,路易·艾黎就在这里上班。

参加一战的新西兰远征军成员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1897年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的斯普林菲尔德镇,1916年参加新西兰远征军赴欧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仗负过伤,也因此获得威尔士亲王勋章。在法国作战时他遇到一些中国劳工,对中国有了初步的印象。回国以后他在家乡的农场工作,192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上海,本来只是想到中国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探访一番,不料一来,就是六十年。路易·艾黎初到上海,在工部局消防处找了份工作,当起了消防员,后来又升为防火督察、工业督察长等职。在担任工业督察长(Chief Factory Inspector)期间,他有机会深入虹口等地的工厂,接触到中国的劳工阶层,看到底层民众的苦难,也因此走上参与中国革命的道路。

在工部局供职期间的路易·艾黎

根据公开资料,路易·艾黎1938年8月担任行政院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1940年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宝鸡凤县创建培黎工艺学校,后学校搬到甘肃省山丹县。1949年解放大西北时,他曾调拨学校卡车帮助运送解放军部队,1949年以后他长期居住在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路易·艾黎(右一)等和毛泽东共同进餐

路易·艾黎一家在新西兰很有传奇色彩。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克·艾黎是名教师,后来做到校长,母亲克拉拉则是新西兰女权运动领导人。因为父母的影响,他几个兄弟姐妹都热心于参加社会活动。弟弟杰弗里·艾黎(Geoffrey)曾经是新西兰英式橄榄球队的著名球星,后来担任新西兰首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姐姐格温(Gwen)是新西兰小学教育实践的先驱,新西兰幼儿活动中心协会联合会主席。妹妹乔伊斯(Joyce)是杰出的护理管理者,弟弟菲利普(Pip)则在坎特伯雷大学任教。

路易·艾黎一家1901年时的合影

左起:格温、菲利普、埃里克、母亲克拉拉、父亲弗雷德里克和路易

路易·艾黎的英语名字Rewi和一般欧美人的名字拼法不一样,这个名字也确实有特殊的含义。他的母亲克拉拉很欣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义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毛利人酋长路易·芒加·马尼亚波托(Rewi MangaManiapoto),所以给自己儿子用酋长的名字命名。

路易·芒加·马尼亚波托

Rewi MangaManiapoto

1807-1894

路易·艾黎在虹口救火会工作了11年,期间的生活状况如何,记载并不多。凑巧的是我曾读过一本上海作家胡万春写的自传体小说《苦海小舟》,反映了抗日战争前后旧上海人的生活状况。胡万春出生于虹口的岳州路普安坊一个贫苦的宁波人家庭,他的父亲胡庆华原来在礼查饭店(现浦江饭店)当仆欧(boy,即服务生),后到沈家湾救火会和爱文义路救火会(爱文义路即北京西路)工作,做到“一号仆欧”(相当于领班)。《苦海小舟》中写到一位普通的英国消防员威廉·戈尔门的故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救火会外籍消防员的生活。

上海工人作家胡万春(1929-1998)

胡万春认识的英国消防员威廉·戈尔门是个三十六、七岁的胖子,为人非常和善,特别喜欢吃中国的下等食品(原文如此),也喜欢雪中国的汉语。在沈家湾救火会上班时,他放着丰盛的西餐不吃,偷偷叫仆欧(也就是胡万春的父亲)给他买细粉油豆腐、豆腐浆、粢饭、大饼油条吃。救火会的英国官员可以享受弹子房、网球场等娱乐设施,他也不常去。一到周末人不见了,去哪儿了呢?原来他到爱文义路西摩路(今北京西路陕西北路)一带找俄罗斯女郎去了。有一次胡万春的父亲含蓄地责怪他不应该寻花问柳,戈尔门:“你知道,我很穷啊,在上海娶一个英国老婆,得有很多钱,我娶不起老婆,只能去那种地方了……”戈尔门苦学汉语,并非对中国文化特别有兴趣,只是英国老婆娶不起,找中国人呢?会说英语的也娶不起,只能自学汉语,希望能找个中国太太,这样就不用花很多钱了。

胡万春的自传体小说《苦海小舟》

《苦海小舟》里还写到当年虹口救火会的英国消防员是怎么捞油水的,如有工厂、商场失火,救火车开到,就要敲竹杠了。起码两条三条金条上去,他才会救火,否则磨磨蹭蹭手续一大堆,等你办齐,老早烧成白地了。戈尔门这个穷消防员因为不干这种事,所以发不了财也升不了职,一直都是“一道金肩”,即肩膀上只有一条杠的小喽啰。

英国消防员请胡万春吃香蕉

《苦海小舟》的插图是施大畏画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那个好心肠的英国消防员戈尔门因为拒绝向参加抗日游行的中国群众冲水而丢了工作,不得不回到故乡英国,从此再也没了消息。胡万春书里写到和戈尔门告别时,看到他“那双碧蓝的眼睛里有泪珠在滚动”,仆欧和他的儿子有万语千言,只说了一句宁波英语:“各拜,各拜”(goodbye)……

虹口救火会旧影

最近我还写了

祝枝山说大话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一啼一笑皆因缘

众说纷纭话金庸

消失的西湖路和永安第一棉纺织厂

别了,东方书报亭!

“小鲜肉”和“美丰姿”

闲话比乐中学

戴眼镜说书的石一凤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江北夫妻相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