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个小东西,却很难找到本土供应商
3月份,日本芯片厂一场大火,吸引了全球汽车主机厂的目光。
这场无妄之灾,无疑让汽车芯片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早在2020年,大众、丰田等主流车企,就因芯片缺货被迫减产。
福特、通用、奔驰等知名厂商,很快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如今,“缺芯”浪潮蔓延到中国市场,人们才猛然发觉,时代变了。
以前,汽车制造是“四把椅子+四个轮子+发动机”的时代。
但在当下,一辆普通的汽车,至少需要40多种芯片。
这些芯片,绝大多数与汽车安全息息相关。
例如现在常见的遥控车门,钥匙本身就依靠芯片运作。
而这只是众多汽车“微系统”中,比较简单的一种。
据了解,车载芯片中的电机控制单元(MCU),大致分为三类。
其中的8位MCU,负责车载电路中较低端的控制功能。
车辆涉水时,有的车窗、天窗打不开,正是这部分芯片出了问题。
16位MCU的性能有显著提升,主要负责动力传动系统。
引擎控制、电子刹车、电子式动力方向盘等系统,全靠它运行。
高端的车身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则需要32位MCU才能运行。
其中包括汽车主动安全中,至关重要的ADAS和ESP。
进入智能化时代,芯片在汽车上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自动驾驶、远程遥控这些技术,都需要一颗好的“大脑”才能运行。
高端汽车芯片,不仅要处理各种数据,还要对整车进行管理。
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市场基本被国际巨头所垄断。
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说中国生产的芯片为0,一点儿也不过分。
中国车企试图在本土找到芯片供应商,几乎不可能。
即便中国芯片实现了某些技术突破,也仍存在着很多桎梏。
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一直受到严重掣肘的一大原因。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智能化汽车时代到来,芯片的门槛正越来越高。
某一天,芯片会不会成为阻碍中国汽车发展的瓶颈?
这或许已成为中国汽车厂商现在就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汽车安全这事儿原创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汽车安全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