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风清雨明,防感避湿,这才是清明节气养生要点 ​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介绍

辛宝

中医学硕士,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学科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疗营养室主任

《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签约作者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将它与养生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是中医养生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辛宝教授将在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理论和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学研交流。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与寒食节合二为一,演变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因为寒食清明节的习俗讲究禁火冷食。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外出踏青祭扫,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又展现了对生的喜悦。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此时天气晴朗而温暖,我国北方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取代了草木枯黄、万物萧疏的寒冬景象,阳气已定,对于一年的身心养生来说,清明时节既是春季养生的一个标志(此时应身清心明),又是春夏养阳的核心时期,从清明、谷雨这一段时间,以15天为一个标志,可以说对养阳,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来说说原因。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1 
 先说清明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清明介于春分和谷雨之间,清明多雨。清明寓意清洁明净,气温回暖,草木开始繁茂生长;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寓意“雨生百谷”,清明、谷雨多雨对庄稼生长有利。清明时节前后正处于温度回升、万物繁茂生长的关键时期,而万物生长需要什么?自然是滋润万物的雨水,从这个角度而已,清明时节多雨也是大自然的预定安排。“清明时节雨纷纷”之外,会看到“感冒纷纷”的问题,这是因为此时天气易出现忽冷忽热、时晴时阴雨的状态;再加上早晚温差较大,如果此时增减衣物不及时,体内正气不足,阳气偏虚不能自行温煦,就很容易出现感冒的问题。再加上雨水增加,潮湿的空气有利于各种细菌、病毒的滋生,疫情包括很多外感疾病的发生也会增加。另外,多雨的天气再加上清明时节“怀念故人”“寄思哀愁”的气氛,还会使人的心理状态偶尔消沉愁闷,影响人的抵抗力,也会导致感寒伤风的发生。
清明多雨多湿易伤脾胃,而脾胃有运化水湿的作用。所以当以调养脾胃为主。调理脾胃既要食补,还要调畅情志,配合适量运动。虽然多雨的时节,会影响室外活动的开展,对保健健康也会产生影响。但最好还是坚持运动,不过运动时和运动后出汗后一定要注意保暖清洁,以免汗出当风,发生感冒。
总体来说,清明时节,物候上有风有雨,对人的健康会有影响,但这时风雨的性质与后边说的秋冬风雨的性质还是有区别的,这个我们到后边再说。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2 
 清明节气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
除了一般的春季养生目标以外,清明节重点的养生目标是防感避湿。清明养生主要注意预防感冒。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就容易感受外邪而感冒,只有正气充裕,人体气血通畅,阴阳平衡,就能抗御风寒、病毒等的侵入。中医的这个正气就是抗病康复能力,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免疫力。所以要养正气才能防感冒。中医有个经典的方药叫玉屏风散,听这个名字,就是通过养正气的方法给身体建立个屏障,预防外感疾病的发生。当然,养正气的方法很多,除了饮食、药物等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以外,还要做到勿疲劳,起居生活要有规律,身体疲劳也是导致感冒高发的原因之一。在外过度的劳累,“劳则耗气”,正气虚弱,身体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导致感冒的发生。从现代的养生角度来说,增强免疫力的各种方法,包括营养、运动等都可以放到清明养护正气,预防感冒的范畴里。
除了防感冒,清明后一直到谷雨两个时节,雨水渐多,雨水如果过多超过常度,在中医里属于“湿邪”,是一种病因。要防湿邪侵入肌体,避免出现肩颈痛、关节疼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病症,在清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降雨增多,出门最好带把伞,这样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湿衣裹身而感,受寒湿而引发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除。感受外湿,邪未深入,可从表而解。例如,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个热水脚,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即便湿气大、阴雨天不常开窗,但也要保证要穿干爽的衣服;中医认为湿往往与“风”、“寒”一起来,除了防风外,要注意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要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适当温补以利小便外排,促进水湿代谢,如果天气好时要多外出晒太阳,适当运动,以阳气化解湿气。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3 
 清明养生的古代习俗对现今保健的启示 
一是多种方法防外感,防过敏。古人认为清明时节天气变化频繁,容易感生外感疾病(包括疫病)。古人早就有在清明之际使用药浴的方法。《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解为:“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已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今天,民间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以花草洗浴的健身方法。清明时节正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被人吸入体内后,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以及全身发痒等症状。因此,建议患有急性病、身体弱或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少去踏青,避免直接接触各类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植物。

二是顺应自然,不再春捂。由于多雨,清明早晚与中午温差较大,应注意保暖。但清明之后,对于“春捂”也应有度,如果气温超过15摄氏度,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特别是清明人体的内热与外部的潮湿相遇,又容易生病,因此穿衣戴帽可缩减,活动时以不使体内出汗当风为度。尤其是看新陈代谢较快且阳气旺盛的孩子们,若还进行过度的“春捂”会导致身体内热与外邪交汇,诱发感冒、上火、甚至呼吸道感染、皮肤等出血等病症。平素体质属于肝阳过盛的人,不仅会哮喘,高血压的人还会引发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甚至是中风等疾患,所以顺应自然阳气增长的趋势,不必拘泥与春捂的习俗。

三是清明时节已是暮春,饮食调养还是注意以素净而清淡为宜,不宜吃大辛大热、油炸和肥甘厚腻之品。多吃些时令蔬菜,以及蘑菇和黑木耳等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食品,也有防感祛湿的意义。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过咸、过油、过甜的刺激性食品,以防邪热化火,诱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2021清明辛老师建议 

  • 喝点茶,饮用“明前茶”则有提神醒脑之功,如李时珍所说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尤其是“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养生仁术》:“谷雨(今清明)日采茶炒藏,能治痰嗽”。这个时节的新茶不错,既有保健功效,又可以增加情趣,舒缓情绪。
  • 清明前后,适宜食用一些能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物等,对改善抑郁症有一定效果。
  • 清明应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包括赤豆、黑豆、薏仁、山药、豆芽等,也可进食玫瑰花、佛手、陈皮、白术等。
  • 清明时节是胃病的易发期,消除病因要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防止饥饿无度,少吃多餐,并停止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品和药物等。饮食宜温和,不可因为习俗过食寒食。
以下为辛宝主任个人微信号
欢迎添加交流(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单位+科室)!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授权发布,转发请与《中国临床营养网》或作者联系,请勿随意转发,作者及《中国临床营养网》保留版权及其他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