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问号|作业都会,考试就错,怎么破?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复习工作接近尾声,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基本完成。所以在近几天的课堂上,我采用了10分钟限时测试的方式带着学生适应节奏,查漏补缺。
打铁需趁热,下课铃一响,所有学生停止作答。想让我第一时间批改反馈的同学直接把答卷交到我手里,其他同学可交到讲台上。收到答卷后,我利用课间开始面批。
说实话,面对考试,师生都需要有效刺激。我特别享受被学生包围着面批的感觉,那种快节奏、高效率带来的欣喜和有点紧张又有些期待的复杂心情,会让师生一起或惊呼做得太棒了,或遗憾这题不该错!这种节奏感带来的成功体验或失败教训,就是复习中的一种有效刺激。
我大大地划着勾,与围观的学生感受着复习带来的效果。几个学生兴奋中话锋一转“平时作业都会,一到考试就出错,这可怎么办啊?”更多的学生加入讨论,看来这是孩子们心理的一道担忧线。
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作业都会,考试就错,怎么破?”
结果相似,原因却各不相同。想要破解这个问题,得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环节入手。
01课上听懂了
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解题思路
课堂学习是有导航系统的,这个导航的核心就是教师的“教”。课堂上,老师通常会采取“创设情境、循序渐进、提炼板书、深入浅出”等方式展开教学,充分考虑对学生已知的激活和对未知的铺垫。老师的“教”是学生“学”的脚手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学习支架,学生想在课堂上听得懂,不成问题。教师一步步引导,通过提问、突出条件、帮助学生打通思维的局限点,达成从听到听懂,从想到想通的目标。这是引领式思考,它与独立式思考是有区别的。
课上听得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老师常常会带着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倒推解题的步骤。这样一来,理解的难度降低了,但因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思维的主动性上存在问题,弱化了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关联性的能力。这也是老师们不赞成学生使用网络搜题或参考答案解题的原因。
听懂与看懂不等于能独立解决问题。
02作业会做了
用新学的线索解决熟悉的问题
作业的功能是巩固与运用当天所学。所以作业中的题目表述与课堂例题或话题情境有一定的关联度,学生会有熟悉感。只要课堂听懂了,做作业时就比较容易通过仿照例题的思路进行自我练习,这是利用了短期记忆和模仿效应。
遇到难点时,学生可以随时查看笔记、书本及工具书,还可以找同学讨论,这都是作业中的帮助系统。
另一个方面,作业中的知识点通常聚焦于一个点,它侧重于理解和掌握;而考试中的知识点是综合的,侧重于运用。所谓考点情境,就是把各种规则和概念糅合到一个题干当中,条件与条件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关联。这也将作业题与测试题区别开来。
现学现用不等于综合运用,更不等于灵活运用。
03考试出错了
因高压场域而缺乏应变和调适的能力
当考场的严肃碰上学生的紧张,无形的高压氛围就形成了。学生在考试中频繁出错,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欲速则不达。考试时间有限,学生担心自己写不完,也担心后面有难题,所以会不自觉地提高做题速度,思维的严谨性出现问题,会的也做错了。书写的速度远超思维的速度。
2.知识应变不足。经过系统的复习,学生在考场上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熟题新考,易出错;新题熟悉,又没看出。这就对学生的知识应变和举一反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心理调适有困难。学生题目解不出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上,只要这一步骤通了,后面就都会做了。可由于对考试结果的在意,学生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心理状态,跳不出当下的解题思路,没办法变换思考方向或解题方法。
考场状态不等于日常做作业的状态。
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环节,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平时作业都会可考试容易出错了。
如何在考场上破解这一局面呢?我想给出三点建议。
01从关注考点到关注考题情境
考点是单项的,可考题情境是综合的。由于考前的大量训练,学生考试时会有明显的考点意识,但越复杂的情境,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越隐蔽,就越需要清楚地分析情境。
在复习时,我们不仅要知道某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怎么考的、考到了什么程度,还应知道这个知识还可以考什么维度、怎么考。这样一来,随便情境怎么变化,我们都具备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可以解决题干中问题与条件的关系,更容易在考场上举一反三。
关注情境才能提高思考的准确率。
02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考场上有不少应对考试的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其实也就提高了应对考试的能力。
拆分题干,学会审题。这个方法虽是老生常谈,但问题往往就出现在最熟悉的地方。在考试中,没有了老师的要求,学生更要主动用好这一习惯。我推荐使用一把尺子,压着题目,聚焦审题。由于试卷的排版和文字量,学生很容易读错题、读岔题,思想不集中。用尺子压着题目的尾行线,就更容易聚焦在当下解答的这道题上,减少审题的干扰项。圈画关键词,首尾要呼应。圈画关键词是学生熟悉的做法,他们常常一看到关键词就觉得稳了,可题目中往往有不止一个且相互关联的关键词(关键条件)。
逆向思考,从答案要求倒推条件的合理性。有些时候,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不能确定,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重新思考一遍,而是逆向倒推,找出主要步骤在题干中的对应条件,看答题层次是否清晰合理。
用好草稿纸,让检查有迹可循。很多同学寄希望于检查时发现错误并改正,但检查时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第一次的思路重新做一遍题目,很难发现问题。这时,草稿纸的作用就凸显了。清晰、有条理的草稿过程有助于查清思路、检查过程。
03运用积极暗示,主动调整心理状态
考场上最容易出现的两种不恰当心态是“强科争强”和“弱科紧张”。越是自己擅长的科目,越觉得有能力考好,越希望和同学一争高下;越是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越担心考不好,越害怕在哪个题目上卡住。这两种心态都要不得,会让自己无法专注于答题过程。此时,就需要积极的暗示,以平常心应对考试。
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困难,暂时或确实被某道题难住是正常的。因为考试除了具有评价和激励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此时学生更需要主动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我有三个考试中积极暗示的小技巧。
1.喝一小口水。喝一点水能给大脑提供刺激,水分摄入保证生理上的思考功能,集中注意力。喝水还能帮我们从难题中短暂抽离出来,待第二次进入题目的思考中,减轻心理上的紧张。
2.肌肉放松训练。如果意识到自己很紧张,那将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从头至脚绷紧,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吐长气、直至全身放松下来。咬紧牙齿,你会感到两边脸颊的肌肉绷紧了,心中默念,从1慢慢地数到10,松开牙齿。
3.心里话或动作暗示。对自己说说心里话,比如“我做不出来别人也不一定会;我就算丢了这题的分数,如果把会的题目都做对,分数也应该可以。”学生还可以翻看自己已经做出来的题,给自己信心。用心里话或动作给自己定神,降低考试焦虑,产生积极暗示。
以上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对考生们有帮助!
一句话:关注考题情境、掌握应试技巧、巧用积极暗示,预祝同学们“作业都会,考试更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