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特殊检查』方法及技巧大汇总
目 录
一、耳内镜检查
二、咽鼓管功能检查
(一)捏鼻鼓气法
(二)波利策法(Polizterm ethod)
(三)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四)示踪剂检查法
(五)声导抗仪检查法
(六)内镜检查法
三、听功能检查法
(四)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五)耳声发射
四、前庭功能检查
(一)自发眼震的检查
(二)诱发性眼震
(三)眼动检查
(四)半规管功能检查
五、面神经功能检查
(一)面瘫的临床检查
(二)面神经功能的分级
(三)面神经功能的定位检查
(四)电生理检查
六、影像学检查
(一)耳部X线检查法
(二)CT检查法
(三)MRI检查法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耳内镜有硬管耳内镜和纤维耳内镜两类(图43-1),耳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和手术,因硬管耳内镜较纤维耳内镜相对价廉、易操作、图像分辨率高,在耳科领域使用较广泛。
图43-1 耳内镜照片硬镜、软镜
(一)捏鼻鼓气法(瓦尔萨尔法Valsalva m ethod)
患者用手指向内压迫双侧鼻翼闭合前鼻孔,闭口,同时用力呼气,咽鼓管通畅时,气流经咽鼓管进入鼓室,检查者通过观察患者鼓膜振动或用听诊器连接橄榄头置于外耳道口,可闻及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及鼓膜振动的“嘘嘘”声(部分患者自己能感受或听及此声)。
(二)波利策法(Polizterm ethod)
适用于儿童和成人。患者含一口水,检查者将波氏球前端橄榄头置于患者一侧前鼻孔,用手指压闭对侧前鼻孔,嘱患者吞水,同时检查者挤压波氏球、用听诊器连接橄榄头置于外耳道口,可闻及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及鼓膜的振动声。咽鼓管通畅时,患者吞水,软腭上举,鼻咽腔关闭,从波氏球压入鼻腔的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反之,气流不能经咽鼓管进入鼓室,提示咽鼓管不通。
(三)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经鼻腔将咽鼓管导管置于咽鼓管咽口(图43-2),用橡皮球向咽鼓管鼓气,听诊器连接橄榄头置于外耳道口、听诊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及鼓膜的振动声,据此判断咽鼓管是通畅、狭窄或阻塞。传统的导入咽鼓管导管方法有圆枕法和鼻中隔法,近年有学者采用鼻内镜下导入的方法。
图43-2 经鼻腔将咽鼓管导管置于咽鼓管咽口
(四)示踪剂检查法
经穿孔鼓膜滴入或经鼓膜注射(较少用)示踪剂进入鼓室,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示踪剂能否到达鼻咽,判断咽鼓管功能状况。常用的示踪剂有:有味或有色的药液(如0.25%氯霉素水溶液、糖精液、亚甲蓝等),荧光素,碘油造影剂等。
(五)声导抗仪检查法
声导抗仪检查咽鼓管功能,方便、快捷、无痛苦,适用于除外耳道闭锁外几乎所有的患者,临床应用广泛。
(六)内镜检查法
内镜检查咽鼓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主要有:耳内镜检查咽鼓管鼓室口、鼻内镜检查咽鼓管咽口、纤维咽鼓管内镜经咽鼓管腔检查咽鼓管全段。
(一)音叉试验
1、林纳试验(Rinne test,RT),气骨导比较试验
通过比较同侧耳气导和骨导听觉时间判断耳聋的性质。先测试骨导听力,当听不到音叉声时,立即测同侧气导听力,若此时又能听到,说明气导大于骨导,为阳性( )。若气导不能听到,应再敲击音叉,先测气导听力,待听不到时,立即测同侧骨导听力,若此时又能听到,说明骨导大于气导,为阴性(-)。若气导与骨导相等,记录为(±)。结果分析:听力正常者气导大于骨导,用C256音叉测试时,气导较骨导长2倍左右。( )为正常或感音神经性聋,(-)为传导性聋,(±)为中度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2、韦伯试验(Weber test,WT),骨导偏向试验
用于比较两耳的骨导听力。取音叉(C256或C512),敲击后将音叉柄底部紧压于颅面中线上任何一点(多取前额或颏部),同时请受试者辨别声音偏向何侧。以“→”标识骨导声偏向的侧别,以“=”示两侧相等。结果分析:“=”为听力正常或双侧听力损失相等;偏向患侧,示患耳为传导性聋;偏向健侧,示患耳为感音神经性聋。
3、施瓦巴赫试验(Schwabach test,ST)骨导比较试验
用于比较受试者与正常人的骨导听力。先测正常人骨导听力,当其听不到时,迅速将音叉移至受试者鼓窦区,然后按同法先测受试者,再移至正常人。受试者骨导较正常人延长为( ),缩短为(-),两者相似为(±)。 结果分析:( )为传导性聋,(-)为感音神经性聋,(±)为正常。
4、盖莱试验(Gelle test,GT)
用于检查鼓膜完整者镫骨底板是否活动。用鼓气耳镜密封外耳道,橡皮球向外耳道内交替加减压力,同时将敲击后音叉(C256或C512)的叉柄底部置于鼓窦区。若镫骨活动正常,则当向外耳道内加压时,镫骨底板被推向前庭窗,此时感觉声音降低;当压力恢复正常时,声音增强。因此,若镫骨活动正常,受试者感觉到随耳道内压力变化一致的声音强弱变化,为阳性,反之为阴性。耳硬化症或听骨链固定时本试验为阴性。
(二)纯音听阈测定
1.传导性听力损失
各频率骨导听阈正常,气导听阈提高,气骨导差大于10dB。气导听阈提高以低频为主更为常见,呈上升型听力曲线;严重传导性听力损失各频率听阈均提高,呈平坦型听力曲线。对鼓膜穿孔者,平坦型听力曲线,气骨导差大于40dB,应考虑为听骨链中断。鼓膜穿孔时气骨导差大于45dB要考虑有无测量误差。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气骨导差可达到60dB,提示听骨链完全固定或中断,如耳硬化症或听骨畸形等。
2.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气导、骨导听阈皆提高,无气骨导差(测定时允许有3~5dB的误差,故气骨导差大于10dB才认为存在气骨导差)。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更为常见,此时听力曲线呈渐降型或陡降型;严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低频听阈也提高,听力曲线呈平坦型。仅个别频率有听力者称为岛状听力。
3.混合性听力损失
气导、骨导听阈皆提高,存在气骨导差。部分可表现为低频传导性听力损失的特点为主,而高频的气、骨导曲线呈一致性下降。听骨链固定或耳硬化症患者,听骨链的共振频率2000Hz骨导听阈提高15dB左右,称为Carhart切迹,此时伴有气骨导差,不是混合性听力损失,仍属传导性听力损失。
点击看大图
(三)声导抗测试
1、鼓室导抗测量
鼓室导抗测量法是声导抗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形为鼓室导抗图(typanogram)。根据Liden/Jerger分型法,曲线分为下列类型。
(1)A型:
正常型。峰压点在±50daPa范围内,声导抗值在正常范围内,曲线平滑。说明中耳有正常含气腔,见于正常耳。
(2)As型:
低峰型。振幅低,有明显的峰,峰压点正常。说明中耳传音系统活动度受限,如鼓室硬化、听骨链固定症和鼓膜明显增厚等。
(3)Ad型:
高峰型。振幅高于正常,峰压点正常。说明鼓膜活动度增高,例如听骨链中断、鼓膜萎缩和咽鼓管异常开放等。
(4)B型:
平坦型。改变外耳道内气压时,声导抗无明显变化,曲线平坦,无峰。见于鼓室积液、中耳明显粘连、鼓室巨大肿物、耵聍栓塞和鼓膜穿孔等。
(5)C型:
负压型。峰值位于100daPa或更大的负压处,可能为咽鼓管功能障碍、鼓室积液和鼓膜松弛凹陷。
2、镫骨肌反射
正常人左右耳可以分别引出同侧与对侧两种反射。镫骨肌声反射的用途较广,主要有:评估听敏度,声反射阈的响度重振用于鉴别传导性与感音性聋,声反射衰减试验确定音衰用以鉴别耳蜗性和蜗后性聋,识别非器质性聋,对周围性面瘫做定位诊断和预后预测,对重症肌无力做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等。
(四)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1、阈值确定
在规范的测听条件下,ABR的Ⅴ波反应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000~4000Hz范围的行为听阈,但并不能准确反映和替代行为听阈,而且一般比行为听阈提高15~20dB。另外,可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筛选,鉴别器质性聋与功能性聋,但是与耳声发射比较,在测试时间、操作方面仍比耳声发射繁琐,尚不能作为替代耳声发射的方法。
2、病变定位
(1)传导性病变:
Ⅴ波潜伏期-强度曲线右移,Ⅰ~Ⅴ波的间期基本正常。
(2)耳蜗性病变:
Ⅴ波反应阈提高,Ⅴ波潜伏期-强度曲线陡峭。
(3)蜗后性病变:
诊断蜗后病变指征有:①Ⅴ波潜伏期延长,比听力损失相同的耳蜗性疾病长,单侧或双侧。②Ⅴ波潜伏期耳间差加大。蜗后性疾病耳间差标准为0.4毫秒,大于0.3毫秒时应高度怀疑。③Ⅰ~Ⅴ波间期延长,超过95%正常范围为异常,此参数对诊断蜗后性疾病命中率最高。④肿瘤晚期波缺失或所有波缺失或波形异常。⑤(Ⅳ)Ⅴ:Ⅰ波振幅比值异常,正常比值大于1.0。⑥再试验的重复性不良。⑦刺激率增加,Ⅴ波潜伏期明显延长。⑧当肿瘤较大时,对侧耳Ⅴ波潜伏期、Ⅲ~Ⅴ、Ⅰ~Ⅴ波的间期延长,Ⅴ波振幅降低。对于蜗后性疾病,将上述指征综合判断,诊断准确性更高。
(4)听觉中枢病变:
①多发性硬化:可出现Ⅴ波异常,图形变宽,Ⅱ~Ⅵ波明显偏小或消失,波Ⅰ~Ⅴ间期延长。②脑白质病:仅见Ⅰ波,其余波均消失。③脑外伤,可见Ⅰ~Ⅴ波间期以及Ⅴ波振幅异常。
(五)耳声发射
1、预估听阈
耳声发射图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纯音听阈图具有频率特异性对应关系,因此将TEOAE和DPOAE综合分析能预估感音神经性聋的听阈。由于耳声发射具有客观、简便、省时、无创、灵敏等优点,目前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未通过耳声发射筛查的要进行ABR检测。
2、判断病变部位
耳蜗性听觉损害可影响TEOAE和DPOAE的引出,如噪声性损伤、突发性聋、遗传性聋、老年性聋、梅尼埃病等,皆可引起TEOAE和DPOAE幅值下降或不能引出。当OAE和ABR均异常,可能为耳蜗性聋,OAE正常而ABR异常可能为蜗后性聋。
(一)自发眼震的检查
1、眼球本身运动检查 检查时,安静环境中,患者保持正坐的舒服姿势,首先要求患者盯住中线位置,然后向右、中、左、中、上、下顺序进行注视,每个方向注视15秒,有眼动时观察30秒。
2、自发性眼震的鉴别诊断
(二)诱发性眼震
1、位置性眼震 按照Aschan分型:Ⅰ型:眼震是持续性,超过1分钟,在同一头位和不同头位眼震方向可变。可能和中枢病变有关。Ⅱ型:眼震是持续性,超过1分钟,头位变化时眼震方向不变。可见于中枢病变,也可见于外周前庭急性病变。Ⅲ型:短暂眼震,少于1分钟,称为体位性眼震。
2、体位性眼震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3、甩头试验 头部快速转向中线或从中线向一侧甩离中线30°,如果眼球出现矫正性扫视返回固视目标,则是试验阳性。试验最常在水平面进行,但是也可以在垂直平面进行。是前庭外周系统的高频测试。
4、摇头后眼震 患者坐位,头低30°,摇头20~40次,速度为2Hz,观察眼震的方向以及强度。是前庭外周系统的中频测试。
5、压力和强声引起的眼震 见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
(三)眼动检查
1、扫视试验 扫视运动发生在让患者交替固视两个静止的目标时,也称视辨距不良,不准确的扫视提示小脑病变。
2、平滑跟踪试验 当视标缓慢平稳经过视野时,眼能跟踪此视标。非对称性水平平滑追踪损害,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视动性眼震 物体在视野中连续运动引起的眼的反射性摆动。异常的视动性眼震,主要见于中枢性病变。
(四)半规管功能检查
1、温度试验 是目前唯一可以评定单侧半规管功能的检查。
(1)测试方法:有双耳变温冷热试验、微量冰水试验和前倾位冰水试验,前者较为常用,后两者多用于双耳变温冷热试验未能诱发眼震时,判断有无残存的前庭功能。这里介绍最常用的双耳变温冷热试验。
(2)测试步骤:受试者取仰卧位,头前屈30°,使外半规管呈竖直位。向外耳道分别注入水或空气,持续30秒或60秒,灌注结束后,嘱受试者开始心算,眼震强度达到最大值后10秒左右,要求受试者注视固定视标40秒(固视抑制试验),固视抑制后10秒左右移开视标,双耳双温重复测试。
(3)正常结果:双耳变温冷热试验正常表现主要为:双侧冷热反应适当,大致相等、对称,无CP(半规管轻瘫)和 DP(优势偏向)。 参数正常值:CP<25%,DP<30%,OFI<50%。 注意:不同仪器正常值有所差异。
(4)临床意义:可以评价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有定侧的价值,温度试验主要测试的是0.025Hz左右的低频水平半规管的功能。因此对冷热水或者冰水没有反应并不能认定前庭功能完全丧失,还有必要进行其他频率(中频以及高频)和其他前庭外周感受器官(椭圆囊以及球囊)检查。
2、旋转试验 通过让患者围绕地心垂直轴做正旋、伪随机或等速度旋转来测试前庭功能。它应用可以计量的生理刺激同时检测双侧迷路,检测频率在0.01~1.0Hz,可以连续监测前庭功能的变化。
3、瘘管试验 利用耳屏按压法或者Siegle耳镜鼓气法造成外耳道内空气压力改变。骨迷路有瘘管者压力直接经瘘管传入,刺激内淋巴流动,引起一过性眩晕及眼震,称为瘘管试验阳性,常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一)面瘫的临床检查
面神经查体包括:发生面瘫的时间及程度,面肌力弱到发展至完全麻痹的时间过程;是否有听力下降、头晕、耳部疱疹等其他症状,及是否有受凉、头部外伤、流泪、味觉改变和听觉过敏等情况。头颈部检查:伤口瘢痕,颈部淋巴结,腮腺;检查耳廓、外耳道和鼓膜情况;面部表情肌张力和运动情况检查包括:静态时额纹、鼻唇沟、眼裂是否对称,抬眉、闭眼、鼓腮、示齿、张口等动作的完成情况及两侧对称情况,面部表情肌是否有联动及其他脑神经受累情况。
(二)面神经功能的分级
根据面神经麻痹程度,将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从而准确地评估面神经损伤程度或功能状况,对于面瘫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为House-Brackemann分级法(表43-1),评价包括静态时面容的对称性、动态的自主活动、面神经麻痹的并发症等。
表43-1 House-Brackmann分级法
(三)面神经功能的定位检查
1、流泪试验:
用5cm×0.5cm滤纸条,一端折叠2mm,置于下睑穹隆处(先放健侧,放入滤纸前小棉片吸尽结膜囊内储存的泪液),观察3~5分钟直至一侧湿透后,取下滤纸比较两侧,相差50%为阳性。如无泪,说明病变部位在该侧膝状神经节或其以上。将流泪实验的滤纸贴在病历上。
2、味觉实验:
小托盘内准备装有糖、盐、醋酸、麻黄碱(或奎宁)溶液的小瓶,写有甜、酸、咸、苦和无味的卡片,告知患者用手指示所感味觉的卡片;令患者伸舌,检查者用纱布拉住舌尖,拭去过多的唾液以免扩散至对侧,然后用棉签分别蘸上述溶液少许测试患者舌前2/3的味觉。舌前2/3味觉消失意味着面神经垂直段以上部位损伤。
3、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
对于所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该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纯音听力正常而患侧镫骨肌声反射引不出的,提示面神经损伤在锥段以上。
(四)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对于面瘫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全面瘫、功能恢复差的面瘫尤其需要。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如下(表43-2):
表43-2 贝尔面瘫的电生理检查评估
1、神经兴奋性试验(NET):
测定的是能引起面肌收缩的最小的电流刺激强度,用方波电脉冲刺激面神经主干或其分支,电流由零逐渐加大,直到面部出现可见的肌肉收缩,此时的电流强度(mA)为面神经兴奋阈,正常阈值平均为3~8mA,两侧差值小于2~3.5mA,患侧阈值与健侧比较,大于3.5mA时,示较多神经纤维变性,预后较差。神经完全变性时,神经兴奋性反应消失。
2、最大刺激试验(MST):
是用超强电流在皮外刺激面神经主干,以期使所有残留的功能正常的面神经纤维均得以兴奋,引起面部表情肌的最大收缩,比较患侧和健侧面肌收缩程度的差别,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估计预后。NET和MST是主观检查,检查常用刺激点相同,面瘫72小时(或1周)之后检查。
3、面肌电图检查(EMG):
可量化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正常情况下当针刺入肌肉时,有一串短暂的电位发放,称为插入电位,持续3秒以内,静息时再没有电活动。正常肌肉收缩时,来自运动轴突的冲动抵达神经肌肉接头,触发终板,引起肌肉动作电位,引起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出现1个运动单位电位。肌电图表现取决于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变性的速度,表现多样,缺少规律性,传导阻滞和神经中断均可表现为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消失,只要肌电图能引出随意动作电位,就说明面神经不是完全损伤,一般预后良好。
4、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
使用超最大刺激兴奋面神经干,引起面肌全面收缩,用表面电极记录面部表情肌收缩时的复合动作电位(CAP),比较健侧和患侧的CAP,根据其差值的百分数估计神经受损程度。在损伤后4天~3周行ENoG检查对于判断预后及是否选择手术减压具有重要意义,面神经变性超过90%意味着将来恢复差。这项检查目前被认为是最准确和直接的评价面神经受损程度的方法。术前神经电图检查对面神经离断损伤的诊断有较高灵敏度,患侧波幅损失>90%的患者,应及早做神经探查吻合术。
5、其他电生理检查:
还包括眨眼反射、面神经逆行诱发电位和F波检查等。
耳科疾病常用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检查法、CT检查法、MRI检查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目前颞骨CT、MRI已基本取代颞骨普通X线检查,但X线拍片对人工耳蜗术后电极植入状况仍有重要价值。
(一)耳部X线检查法
目前耳部X线检查多用后前位投照法,类似斯氏位(Stenvers),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垂直于台面、前额和鼻紧靠台面、使听眶线(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间连线)与台面垂直、X光投射中心线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用于评估人工耳蜗术后电极植入状况(图43-3)。
图43-3 人工耳蜗术后
(二)CT检查法
颞骨CT片常用轴位和冠状位(图43-4、图43-5),必要时增加矢状位。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层间距1~2mm,至少应有6个重要层面,轴位由下向上为颈静脉孔层面、外耳道层面、耳蜗层面、前庭窗层面、外半规管层面、总脚层面等,冠状位由前向后为咽鼓管层面、锤骨层面、砧骨层面、卵圆窗层面、面神经管垂直段层面、后半规管层面等。
图43-4 颞骨CT轴位
图43-5 颞骨CT冠位
(三)MRI检查法
MRI可显示内耳、内听道软组织结构,对听神经瘤、颈静脉孔区肿瘤等的诊断尤为重要,对颞骨内病变侵入周围软组织结构有较强的识别率,通过膜迷路水成像技术评估膜迷路有无骨化、纤维化,在人工耳蜗术前评估中意义重大(图43-6、图43-7)。
图43-6 内听道、桥小脑角MRI
图43-7 MRI内耳膜迷路水成像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主要用于耳部血管畸形(血管瘤)、颈静脉球体瘤等的辅助诊断,必要时还可栓塞病变供血血管,常在术前3天(72小时)内进行(图43-8、图43-9)。
图43-8 颞面颈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
图43-9 颞面颈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