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特殊检查』方法及技巧大汇总

目 录

一、耳内镜检查

二、咽鼓管功能检查
         (一)捏鼻鼓气法

(二)波利策法(Polizterm ethod)

(三)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四)示踪剂检查法 
         (五)声导抗仪检查法

(六)内镜检查法

三、听功能检查法

(一)音叉试验
(二)纯音听阈测定
(三)声导抗测试

(四)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五)耳声发射

四、前庭功能检查

(一)自发眼震的检查

(二)诱发性眼震

(三)眼动检查

(四)半规管功能检查

五、面神经功能检查

(一)面瘫的临床检查

(二)面神经功能的分级

(三)面神经功能的定位检查 
       (四)电生理检查

六、影像学检查

(一)耳部X线检查法

(二)CT检查法

(三)MRI检查法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01
耳内镜检查

耳内镜有硬管耳内镜和纤维耳内镜两类(图43-1),耳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和手术,因硬管耳内镜较纤维耳内镜相对价廉、易操作、图像分辨率高,在耳科领域使用较广泛。

图43-1 耳内镜照片硬镜、软镜

02
咽鼓管功能检查

(一)捏鼻鼓气法(瓦尔萨尔法Valsalva m ethod) 
患者用手指向内压迫双侧鼻翼闭合前鼻孔,闭口,同时用力呼气,咽鼓管通畅时,气流经咽鼓管进入鼓室,检查者通过观察患者鼓膜振动或用听诊器连接橄榄头置于外耳道口,可闻及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及鼓膜振动的“嘘嘘”声(部分患者自己能感受或听及此声)。

(二)波利策法(Polizterm ethod) 
适用于儿童和成人。患者含一口水,检查者将波氏球前端橄榄头置于患者一侧前鼻孔,用手指压闭对侧前鼻孔,嘱患者吞水,同时检查者挤压波氏球、用听诊器连接橄榄头置于外耳道口,可闻及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及鼓膜的振动声。咽鼓管通畅时,患者吞水,软腭上举,鼻咽腔关闭,从波氏球压入鼻腔的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反之,气流不能经咽鼓管进入鼓室,提示咽鼓管不通。

(三)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经鼻腔将咽鼓管导管置于咽鼓管咽口(图43-2),用橡皮球向咽鼓管鼓气,听诊器连接橄榄头置于外耳道口、听诊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及鼓膜的振动声,据此判断咽鼓管是通畅、狭窄或阻塞。传统的导入咽鼓管导管方法有圆枕法和鼻中隔法,近年有学者采用鼻内镜下导入的方法。

图43-2 经鼻腔将咽鼓管导管置于咽鼓管咽口

(四)示踪剂检查法 
经穿孔鼓膜滴入或经鼓膜注射(较少用)示踪剂进入鼓室,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示踪剂能否到达鼻咽,判断咽鼓管功能状况。常用的示踪剂有:有味或有色的药液(如0.25%氯霉素水溶液、糖精液、亚甲蓝等),荧光素,碘油造影剂等。

(五)声导抗仪检查法 
声导抗仪检查咽鼓管功能,方便、快捷、无痛苦,适用于除外耳道闭锁外几乎所有的患者,临床应用广泛。

(六)内镜检查法 
内镜检查咽鼓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主要有:耳内镜检查咽鼓管鼓室口、鼻内镜检查咽鼓管咽口、纤维咽鼓管内镜经咽鼓管腔检查咽鼓管全段。

03
听功能检查法

 (一)音叉试验 

1、林纳试验(Rinne test,RT),气骨导比较试验
通过比较同侧耳气导和骨导听觉时间判断耳聋的性质。先测试骨导听力,当听不到音叉声时,立即测同侧气导听力,若此时又能听到,说明气导大于骨导,为阳性( )。若气导不能听到,应再敲击音叉,先测气导听力,待听不到时,立即测同侧骨导听力,若此时又能听到,说明骨导大于气导,为阴性(-)。若气导与骨导相等,记录为(±)。结果分析:听力正常者气导大于骨导,用C256音叉测试时,气导较骨导长2倍左右。( )为正常或感音神经性聋,(-)为传导性聋,(±)为中度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2、韦伯试验(Weber test,WT),骨导偏向试验 
用于比较两耳的骨导听力。取音叉(C256或C512),敲击后将音叉柄底部紧压于颅面中线上任何一点(多取前额或颏部),同时请受试者辨别声音偏向何侧。以“→”标识骨导声偏向的侧别,以“=”示两侧相等。结果分析:“=”为听力正常或双侧听力损失相等;偏向患侧,示患耳为传导性聋;偏向健侧,示患耳为感音神经性聋。

3、施瓦巴赫试验(Schwabach test,ST)骨导比较试验 
用于比较受试者与正常人的骨导听力。先测正常人骨导听力,当其听不到时,迅速将音叉移至受试者鼓窦区,然后按同法先测受试者,再移至正常人。受试者骨导较正常人延长为( ),缩短为(-),两者相似为(±)。 结果分析:( )为传导性聋,(-)为感音神经性聋,(±)为正常。

 4、盖莱试验(Gelle test,GT) 
用于检查鼓膜完整者镫骨底板是否活动。用鼓气耳镜密封外耳道,橡皮球向外耳道内交替加减压力,同时将敲击后音叉(C256或C512)的叉柄底部置于鼓窦区。若镫骨活动正常,则当向外耳道内加压时,镫骨底板被推向前庭窗,此时感觉声音降低;当压力恢复正常时,声音增强。因此,若镫骨活动正常,受试者感觉到随耳道内压力变化一致的声音强弱变化,为阳性,反之为阴性。耳硬化症或听骨链固定时本试验为阴性。

(二)纯音听阈测定 

1.传导性听力损失

各频率骨导听阈正常,气导听阈提高,气骨导差大于10dB。气导听阈提高以低频为主更为常见,呈上升型听力曲线;严重传导性听力损失各频率听阈均提高,呈平坦型听力曲线。对鼓膜穿孔者,平坦型听力曲线,气骨导差大于40dB,应考虑为听骨链中断。鼓膜穿孔时气骨导差大于45dB要考虑有无测量误差。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气骨导差可达到60dB,提示听骨链完全固定或中断,如耳硬化症或听骨畸形等。

2.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气导、骨导听阈皆提高,无气骨导差(测定时允许有3~5dB的误差,故气骨导差大于10dB才认为存在气骨导差)。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更为常见,此时听力曲线呈渐降型或陡降型;严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低频听阈也提高,听力曲线呈平坦型。仅个别频率有听力者称为岛状听力。

3.混合性听力损失

气导、骨导听阈皆提高,存在气骨导差。部分可表现为低频传导性听力损失的特点为主,而高频的气、骨导曲线呈一致性下降。听骨链固定或耳硬化症患者,听骨链的共振频率2000Hz骨导听阈提高15dB左右,称为Carhart切迹,此时伴有气骨导差,不是混合性听力损失,仍属传导性听力损失。

点击看大图

 (三)声导抗测试
1、鼓室导抗测量 

鼓室导抗测量法是声导抗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形为鼓室导抗图(typanogram)。根据Liden/Jerger分型法,曲线分为下列类型。 
 (1)A型: 
 正常型。峰压点在±50daPa范围内,声导抗值在正常范围内,曲线平滑。说明中耳有正常含气腔,见于正常耳。 
 (2)As型: 
 低峰型。振幅低,有明显的峰,峰压点正常。说明中耳传音系统活动度受限,如鼓室硬化、听骨链固定症和鼓膜明显增厚等。 
 (3)Ad型: 
 高峰型。振幅高于正常,峰压点正常。说明鼓膜活动度增高,例如听骨链中断、鼓膜萎缩和咽鼓管异常开放等。 
 (4)B型: 
 平坦型。改变外耳道内气压时,声导抗无明显变化,曲线平坦,无峰。见于鼓室积液、中耳明显粘连、鼓室巨大肿物、耵聍栓塞和鼓膜穿孔等。 
 (5)C型: 
 负压型。峰值位于100daPa或更大的负压处,可能为咽鼓管功能障碍、鼓室积液和鼓膜松弛凹陷。

2、镫骨肌反射 
正常人左右耳可以分别引出同侧与对侧两种反射。镫骨肌声反射的用途较广,主要有:评估听敏度,声反射阈的响度重振用于鉴别传导性与感音性聋,声反射衰减试验确定音衰用以鉴别耳蜗性和蜗后性聋,识别非器质性聋,对周围性面瘫做定位诊断和预后预测,对重症肌无力做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等。

(四)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1、阈值确定 

在规范的测听条件下,ABR的Ⅴ波反应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000~4000Hz范围的行为听阈,但并不能准确反映和替代行为听阈,而且一般比行为听阈提高15~20dB。另外,可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筛选,鉴别器质性聋与功能性聋,但是与耳声发射比较,在测试时间、操作方面仍比耳声发射繁琐,尚不能作为替代耳声发射的方法。

2、病变定位 
 (1)传导性病变:

Ⅴ波潜伏期-强度曲线右移,Ⅰ~Ⅴ波的间期基本正常。

(2)耳蜗性病变: 
Ⅴ波反应阈提高,Ⅴ波潜伏期-强度曲线陡峭。

(3)蜗后性病变: 
诊断蜗后病变指征有:①Ⅴ波潜伏期延长,比听力损失相同的耳蜗性疾病长,单侧或双侧。②Ⅴ波潜伏期耳间差加大。蜗后性疾病耳间差标准为0.4毫秒,大于0.3毫秒时应高度怀疑。③Ⅰ~Ⅴ波间期延长,超过95%正常范围为异常,此参数对诊断蜗后性疾病命中率最高。④肿瘤晚期波缺失或所有波缺失或波形异常。⑤(Ⅳ)Ⅴ:Ⅰ波振幅比值异常,正常比值大于1.0。⑥再试验的重复性不良。⑦刺激率增加,Ⅴ波潜伏期明显延长。⑧当肿瘤较大时,对侧耳Ⅴ波潜伏期、Ⅲ~Ⅴ、Ⅰ~Ⅴ波的间期延长,Ⅴ波振幅降低。对于蜗后性疾病,将上述指征综合判断,诊断准确性更高。

(4)听觉中枢病变: 
 ①多发性硬化:可出现Ⅴ波异常,图形变宽,Ⅱ~Ⅵ波明显偏小或消失,波Ⅰ~Ⅴ间期延长。②脑白质病:仅见Ⅰ波,其余波均消失。③脑外伤,可见Ⅰ~Ⅴ波间期以及Ⅴ波振幅异常。

(五)耳声发射 

1、预估听阈 

耳声发射图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纯音听阈图具有频率特异性对应关系,因此将TEOAE和DPOAE综合分析能预估感音神经性聋的听阈。由于耳声发射具有客观、简便、省时、无创、灵敏等优点,目前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未通过耳声发射筛查的要进行ABR检测。

2、判断病变部位 
耳蜗性听觉损害可影响TEOAE和DPOAE的引出,如噪声性损伤、突发性聋、遗传性聋、老年性聋、梅尼埃病等,皆可引起TEOAE和DPOAE幅值下降或不能引出。当OAE和ABR均异常,可能为耳蜗性聋,OAE正常而ABR异常可能为蜗后性聋。

04
前庭功能检查

(一)自发眼震的检查

1、眼球本身运动检查  检查时,安静环境中,患者保持正坐的舒服姿势,首先要求患者盯住中线位置,然后向右、中、左、中、上、下顺序进行注视,每个方向注视15秒,有眼动时观察30秒。

 2、自发性眼震的鉴别诊断 

(二)诱发性眼震
1、位置性眼震  按照Aschan分型:Ⅰ型:眼震是持续性,超过1分钟,在同一头位和不同头位眼震方向可变。可能和中枢病变有关。Ⅱ型:眼震是持续性,超过1分钟,头位变化时眼震方向不变。可见于中枢病变,也可见于外周前庭急性病变。Ⅲ型:短暂眼震,少于1分钟,称为体位性眼震。

2、体位性眼震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3、甩头试验  头部快速转向中线或从中线向一侧甩离中线30°,如果眼球出现矫正性扫视返回固视目标,则是试验阳性。试验最常在水平面进行,但是也可以在垂直平面进行。是前庭外周系统的高频测试。

4、摇头后眼震  患者坐位,头低30°,摇头20~40次,速度为2Hz,观察眼震的方向以及强度。是前庭外周系统的中频测试。

5、压力和强声引起的眼震  见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

(三)眼动检查
1、扫视试验  扫视运动发生在让患者交替固视两个静止的目标时,也称视辨距不良,不准确的扫视提示小脑病变。 
2、平滑跟踪试验  当视标缓慢平稳经过视野时,眼能跟踪此视标。非对称性水平平滑追踪损害,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视动性眼震  物体在视野中连续运动引起的眼的反射性摆动。异常的视动性眼震,主要见于中枢性病变。

(四)半规管功能检查

1、温度试验  是目前唯一可以评定单侧半规管功能的检查。 
 (1)测试方法:有双耳变温冷热试验、微量冰水试验和前倾位冰水试验,前者较为常用,后两者多用于双耳变温冷热试验未能诱发眼震时,判断有无残存的前庭功能。这里介绍最常用的双耳变温冷热试验。 
 (2)测试步骤:受试者取仰卧位,头前屈30°,使外半规管呈竖直位。向外耳道分别注入水或空气,持续30秒或60秒,灌注结束后,嘱受试者开始心算,眼震强度达到最大值后10秒左右,要求受试者注视固定视标40秒(固视抑制试验),固视抑制后10秒左右移开视标,双耳双温重复测试。 
 (3)正常结果:双耳变温冷热试验正常表现主要为:双侧冷热反应适当,大致相等、对称,无CP(半规管轻瘫)和 DP(优势偏向)。 参数正常值:CP<25%,DP<30%,OFI<50%。 注意:不同仪器正常值有所差异。 
 (4)临床意义:可以评价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有定侧的价值,温度试验主要测试的是0.025Hz左右的低频水平半规管的功能。因此对冷热水或者冰水没有反应并不能认定前庭功能完全丧失,还有必要进行其他频率(中频以及高频)和其他前庭外周感受器官(椭圆囊以及球囊)检查。

2、旋转试验   通过让患者围绕地心垂直轴做正旋、伪随机或等速度旋转来测试前庭功能。它应用可以计量的生理刺激同时检测双侧迷路,检测频率在0.01~1.0Hz,可以连续监测前庭功能的变化。

3、瘘管试验  利用耳屏按压法或者Siegle耳镜鼓气法造成外耳道内空气压力改变。骨迷路有瘘管者压力直接经瘘管传入,刺激内淋巴流动,引起一过性眩晕及眼震,称为瘘管试验阳性,常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05
面神经功能检查

(一)面瘫的临床检查 
面神经查体包括:发生面瘫的时间及程度,面肌力弱到发展至完全麻痹的时间过程;是否有听力下降、头晕、耳部疱疹等其他症状,及是否有受凉、头部外伤、流泪、味觉改变和听觉过敏等情况。头颈部检查:伤口瘢痕,颈部淋巴结,腮腺;检查耳廓、外耳道和鼓膜情况;面部表情肌张力和运动情况检查包括:静态时额纹、鼻唇沟、眼裂是否对称,抬眉、闭眼、鼓腮、示齿、张口等动作的完成情况及两侧对称情况,面部表情肌是否有联动及其他脑神经受累情况。

(二)面神经功能的分级 
根据面神经麻痹程度,将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从而准确地评估面神经损伤程度或功能状况,对于面瘫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为House-Brackemann分级法(表43-1),评价包括静态时面容的对称性、动态的自主活动、面神经麻痹的并发症等。

表43-1 House-Brackmann分级法

(三)面神经功能的定位检查 
 1、流泪试验: 
用5cm×0.5cm滤纸条,一端折叠2mm,置于下睑穹隆处(先放健侧,放入滤纸前小棉片吸尽结膜囊内储存的泪液),观察3~5分钟直至一侧湿透后,取下滤纸比较两侧,相差50%为阳性。如无泪,说明病变部位在该侧膝状神经节或其以上。将流泪实验的滤纸贴在病历上。

2、味觉实验: 
小托盘内准备装有糖、盐、醋酸、麻黄碱(或奎宁)溶液的小瓶,写有甜、酸、咸、苦和无味的卡片,告知患者用手指示所感味觉的卡片;令患者伸舌,检查者用纱布拉住舌尖,拭去过多的唾液以免扩散至对侧,然后用棉签分别蘸上述溶液少许测试患者舌前2/3的味觉。舌前2/3味觉消失意味着面神经垂直段以上部位损伤。

3、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 
对于所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该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纯音听力正常而患侧镫骨肌声反射引不出的,提示面神经损伤在锥段以上。

(四)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对于面瘫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全面瘫、功能恢复差的面瘫尤其需要。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如下(表43-2):

表43-2 贝尔面瘫的电生理检查评估

1、神经兴奋性试验(NET): 
测定的是能引起面肌收缩的最小的电流刺激强度,用方波电脉冲刺激面神经主干或其分支,电流由零逐渐加大,直到面部出现可见的肌肉收缩,此时的电流强度(mA)为面神经兴奋阈,正常阈值平均为3~8mA,两侧差值小于2~3.5mA,患侧阈值与健侧比较,大于3.5mA时,示较多神经纤维变性,预后较差。神经完全变性时,神经兴奋性反应消失。

2、最大刺激试验(MST): 
是用超强电流在皮外刺激面神经主干,以期使所有残留的功能正常的面神经纤维均得以兴奋,引起面部表情肌的最大收缩,比较患侧和健侧面肌收缩程度的差别,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估计预后。NET和MST是主观检查,检查常用刺激点相同,面瘫72小时(或1周)之后检查。

3、面肌电图检查(EMG):

可量化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正常情况下当针刺入肌肉时,有一串短暂的电位发放,称为插入电位,持续3秒以内,静息时再没有电活动。正常肌肉收缩时,来自运动轴突的冲动抵达神经肌肉接头,触发终板,引起肌肉动作电位,引起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出现1个运动单位电位。肌电图表现取决于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变性的速度,表现多样,缺少规律性,传导阻滞和神经中断均可表现为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消失,只要肌电图能引出随意动作电位,就说明面神经不是完全损伤,一般预后良好。

4、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 
使用超最大刺激兴奋面神经干,引起面肌全面收缩,用表面电极记录面部表情肌收缩时的复合动作电位(CAP),比较健侧和患侧的CAP,根据其差值的百分数估计神经受损程度。在损伤后4天~3周行ENoG检查对于判断预后及是否选择手术减压具有重要意义,面神经变性超过90%意味着将来恢复差。这项检查目前被认为是最准确和直接的评价面神经受损程度的方法。术前神经电图检查对面神经离断损伤的诊断有较高灵敏度,患侧波幅损失>90%的患者,应及早做神经探查吻合术。

5、其他电生理检查: 
还包括眨眼反射、面神经逆行诱发电位和F波检查等。

06
影像学检查

耳科疾病常用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检查法、CT检查法、MRI检查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目前颞骨CT、MRI已基本取代颞骨普通X线检查,但X线拍片对人工耳蜗术后电极植入状况仍有重要价值。

 (一)耳部X线检查法 
目前耳部X线检查多用后前位投照法,类似斯氏位(Stenvers),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垂直于台面、前额和鼻紧靠台面、使听眶线(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间连线)与台面垂直、X光投射中心线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用于评估人工耳蜗术后电极植入状况(图43-3)。

图43-3 人工耳蜗术后

 (二)CT检查法  

颞骨CT片常用轴位和冠状位(图43-4、图43-5),必要时增加矢状位。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层间距1~2mm,至少应有6个重要层面,轴位由下向上为颈静脉孔层面、外耳道层面、耳蜗层面、前庭窗层面、外半规管层面、总脚层面等,冠状位由前向后为咽鼓管层面、锤骨层面、砧骨层面、卵圆窗层面、面神经管垂直段层面、后半规管层面等。

图43-4 颞骨CT轴位

图43-5 颞骨CT冠位

 (三)MRI检查法 
MRI可显示内耳、内听道软组织结构,对听神经瘤、颈静脉孔区肿瘤等的诊断尤为重要,对颞骨内病变侵入周围软组织结构有较强的识别率,通过膜迷路水成像技术评估膜迷路有无骨化、纤维化,在人工耳蜗术前评估中意义重大(图43-6、图43-7)。

图43-6 内听道、桥小脑角MRI

图43-7 MRI内耳膜迷路水成像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主要用于耳部血管畸形(血管瘤)、颈静脉球体瘤等的辅助诊断,必要时还可栓塞病变供血血管,常在术前3天(72小时)内进行(图43-8、图43-9)。

图43-8 颞面颈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

图43-9 颞面颈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DS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