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镇的历史
浦镇的历史,实际上都是有史书记载的!建镇最早记录是晋朝的永嘉元年,也就是公元307年,当时以宣化山(现在泰山庙坐落的山)的山名,命名为“宣化镇”!那时,长江就是沿着点将台到桃花山一线的小山丘,蜿蜒行走的。宣化镇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现在南京城最近的江北渡口而存在,所有由北而来准备到“南京”的,必然是以此地渡江进城的!而宣化镇的渡口随着历史的进程,是由东往西逐渐迁移的!最早是在如今的桃花山下的“桃叶渡”,这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桃叶诗”的地方,秦淮河夫子庙的“桃叶渡”是假的,真的在这里!也就是大桥北路上铁道口东北角!当初,隋炀帝(当时,是晋王)要攻打南朝的皇城“南京”时,就屯兵在桃花山上,由于他的仁爱,人们就把桃花山改名为“晋王山”(这也为明清以后把桃叶渡篡改到秦淮河给了一个大机会)!到了明朝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被唐朝脏污、丑化到极点的隋炀帝,却特意在桃花山上建塔,称为“晋王塔”,这山也被称作“宝塔山”(但可惜得是:这宝塔傲然挺立数百年后,直到1949年初,国民党怕共产党以此做大炮的地标攻打南京城,竟然把它炸毁了)!唐朝开始还沿用桃花渡,但到后期,已将渡口东移在宣化山前的平山脚下,晚唐时期已经有“宣化渡”的说法,直到南北宋时期,赵构从宣化渡过江,到杭州称帝,这里成了繁忙运输的大码头了!也就是从平山脚下直到现在的东门大街路口,都是码头区域,这在古代的当时是很难得也很巨大的!到了元朝时,人们的科学发展能力增强,就把主要渡口置于浦子山(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点将台”)下,因为,只有此处距“南京城”最近,渡口往来最方便快捷!所以,称作“浦子口”。由于这渡口成为南来北往的大渡口,长江从宋朝是就开始有所南退,浦子山下地势平坦,更是形成了贸易大市,扬名大江南北,故有“浦子口市”的称谓,而人们为了方便称呼,就直接简称为“浦口”!明朝建国后,特别重视浦口作为南京北大门的作用,当时为了保卫南京城,在周围设置了18个“卫”,江北有5个“卫”,驻扎在浦口城内的就是“龙虎卫”,这名字的由来是浦厂小学老大门旁的“虎山”和其对应的“龙山”(也就是现在的“医院山),龙虎巷就是从这两山之间穿过的!这浦口城修筑得坚实巨大,形状如同满月,到了明朝中期,长江北移,又到了点将台和桃花山的脚下,原来的浦口城南边一半就陷落到江中,后来明朝中后期再修浦口城,浦口城就是半月形的了!当时,浦口城是东到沧波门,南到金汤门,西到万峰门(我们浦厂中学附近),北到拱北门(现在人称的“洋北门”附近)这事,点将台山上的碑刻,书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长江再一次南退,自点将台下到长江边,一马平川,形成肥沃的江滩土地,被先人们耕种成良田!由于浦口城主要是“南京”的渡口城,主要商贸区域在渡口附近,也就自然形成了两个城门外的宣化渡和浦子渡商业一条街,这就是东门大街和金汤街。也是比较少有的城外繁华的街市!由于太平天国时期,浦口城被两军反复争夺、厮杀,几乎荒芜一片,很是凄凉!直到光绪年间,由于南北往来的缘故,才恢复了部分繁华景象。但英国人修建“津浦铁路”时,蛮不讲理,既不肯北移到刘家洼以北,又不肯南移到金汤门以南,非要穿城而过!浦口城就被强行划做“浦东”、“浦西”两块!那著名的中国第一立交“洋桥洞”,北侧就是浦口城的城墙!当初,英国设计“津浦铁路”,南端就是要一直修到长江边的!浦口火车站修建好后,为了避免地名混淆,就把车站附近形成的集市,命名为“浦口镇”把真正的浦口城改名为“浦镇”。浦镇的西南片,被建为“浦镇机厂”!此时,由于火车站、浦厂和老东门的三块集市的分离,所以才有了“两浦三镇”的说法,也就是:浦口、浦镇,南门镇、东门镇和浦口镇。如今,浦镇已经被拆迁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浦镇大街已经被命名到石佛寺附近的道路上了!若无人讲述,现在的浦口人,还能知道这一段历史吗?(这是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七上八下 写于2018年12月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