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 第62期】(阿滢)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阿滢

吃情岁月

春节假期,闲来无事,一头钻进冯传友的《吃情岁月》,大快朵颐,直读得整个假期里,满嘴涛声不断。

读《吃情岁月》特别的亲切,特别是《烧地瓜》《烤乖子》《挖甜根》《偷吃青杏》《二月二,吃爆豆》等篇目,我都有相似的经历,引发了许多关于儿时的美好回忆。那时,吃不到甘蔗,就等高粱或玉米收获的季节,去找甜玉米秸、高粱秸当作甘蔗吃,有时也找茅草根洗净了,嚼碎了,把甜汁咽下,然后,把茅草根渣吐出来。

我没有吃过烧乖子,但是烧蚂蚱倒是吃过不少,乖子是俗称,学名叫蝈蝈,喜欢生长在豆地里,逮住乖子后,用高粱秆编一个笼子养着,听乖子的叫声。乖子喜欢吃南瓜花、大葱等。有的用小亚腰葫芦养乖子,还能过冬呢。

《摘乌梅》写得有趣,但乌梅本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而传友所写的“乌梅”则是生长在玉米或玉米须的,应该叫“乌酶”,那是由玉米黑粉菌的孢子传染而产生的黑粉病,玉米上长了这种“乌酶”就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小时候,我看很多小朋友都吃,吃得满嘴发黑,而我却没敢尝尝是什么滋味。看到传友兄吃得那么香,真是有点馋了,可能是因为种子的换代,或是农药的原因,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乌酶”了。

因作者从小生长在海边,所以书中一多半的篇幅是写海鲜的,尽管书中提到的海鲜我都吃过,但对海鲜并不了解,同样是吃海鲜,但没有像传友那样吃出花样,吃出文化来。原来吃海蜇一般都是海蜇伴黄瓜,读了《吃情岁月》才知道,我们平时吃的只是海蜇头和海蜇皮,而且海蜇竟然还可以喝:

洗净的海蜇,放在案板上,当当当切成小指头粗细的长条,放到碗里,拌上香菜辣子,滴上香油,捏点盐,滴几滴醋,好家伙,哪个香啊,鲜啊,吱溜吱溜,我一口气喝了两大碗。

看到这里,嘴里又开始涨潮了。

蛏子是味道鲜美的贝类海鲜,适宜生长于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人们在滩涂上捉蛏子的镜头,赶海人看到滩涂上冒泡泡小洞,就撒点盐,受到刺激的蛏子就要露头了,这时,赶海人迅速用手把它拔出来,扔进随身携带的小篓里。

多年前,我在一家饭店里吃了不新鲜的蛏子,从那以后,只要一吃蛏子就闹肚子,看到鲜美的蛏子也不敢吃了,忌了十几年,直到近几年才可以重新品尝蛏子的美味。传友在《银烁烁玉溶溶》中写道:

清人谢墉在《鲜蛏》一诗中赞美道:“其光泽如银烁烁,其肌肤如玉溶溶。”我们的前人在烹制时,往往起一些形象而动人的菜名,比如“如蓉蛏子”“仙姑睡牙床”“西施睡牙床”等等,还有人美其名曰“杨贵妃出浴”。这是因为,蛏子肉身上长着两个小肉柱,就像古代美人头上扎着的两根小辫。这两根发辫,代表了蛏子的非常形象。无怪乎人民起一些这样的名字。但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蛏子可以和古代美人相媲美,可见蛏子身价之高贵。

看了这样的描述,再吃蛏子时,真是不忍心下口了。

在吃螃蟹时,很少吃小腿,传友则说,“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他还教人们一种吃小腿肉的方法,“就是把小腿的关节咬掉,用嘴含住一头,稍微发力一嘬,那鲜美的嫩肉就到了你的口中。”

《吃情岁月》还写到重庆的涮锅,武汉的汤包,成都的麻辣烫,北京的全聚德烤鸭,贵州的宫保鸡丁,山东的九转大肠,祭灶的糖瓜,元宵节的汤圆……林林总总,美不胜收。

冯传友是美食家,笔名阴山老饕,他能吃,会吃,且能吃出花样,吃出学问,吃出韵味,吃出情趣来。传友尽管以会吃为名,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标准的身材,从书中也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他的美食文章不但介绍了许多美食的做法,吃法,还有对食品的营养成分的介绍,不只是介绍了天下美食,还有“小人参”之称的胡萝卜、香椿芽拌豆腐、荠菜馅饺子、大葱口蘑、凉拌马齿菜……

前几年我去包头时,传友中午带我去吃莜面窝窝,莜面窝窝也叫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当服务员端上一笼屉刚刚蒸熟的莜面窝窝,我才知道它的模样,一个个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香味扑鼻,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

晚上,传友兄约来了多位包头文化名流在小尾羊大厦为我接风,那晚,不仅被草原人的豪情所陶醉,那羊肉的味道也令人终生难忘。回到山东后,时时回味,便找小尾羊连锁店去吃羊肉,但根本没有包头小尾羊大厦的那种味道了。

中学时代曾读过一本小说,内容忘掉了,只记得一个吃手把羊肉的细节,特别是写到肥肥的羊尾巴,吃得满嘴流油。那情节在脑海里萦绕了几十年。那日在包头,传友兄给一位旗文联主席打电话,要去蒙古包里住一夜,让我体验一下住蒙古包的感觉,那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想,住蒙古包一定会吃到手把羊肉。传友说,文联主席还安排了几位唱酒歌的女孩。当我们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往时,传友兄被单位老总电话召回,住蒙古包,吃手把羊肉的计划落空了。

看到《吃情岁月》中有《酸奶手把肉》一文,不仅又勾起了我的欲望。下次去草原,一定要跟传友去住蒙古包,吃酸奶手把肉。

 

作 家 档 案


(阿滢在秋缘斋)

阿滢,原名郭伟,曾用笔名秋声、平阳子、薛杨等。男,1964年9月生,山东省新泰市人。九三学社社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十大青年藏书家,专栏作家,《新泰文史》主编。主编出版琅嬛文库系列丛书。在大陆及台湾出版有散文随笔集《书缘》《寻找精神家园》《九月书窗》等十余部。其中《书缘》获山东省第二届文明进步奖,《那一树藤萝花》获第二届东岳文艺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