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无情

电影《芳华》简化了小说《芳华》的内容,更唯美和催人热泪,但少了小说中的犀利和冷酷。这一点恰恰是为什么众多影评批判冯小刚意淫了一代人的青春,在世外桃源般的文工团里,美丽的青春肉体和动人的舞蹈与音乐将高光打在芳华岁月中粉红色的一面,盖过了复杂和无情的另一面。

电影中人物众多,主角,刘峰与何小萍容易评价,善良的人,弱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好人。配角林丁丁,势利自私,郝淑雯,霸道刁蛮。唯有萧穗子难以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看到何小萍和刘峰的困境,却没有帮助过他们,她认识到林丁丁和郝淑雯的无情,却仍旧与她们交好。其他四个角色都被导演粉饰或者简化了,只有萧穗子被诚实的对待。

看电影时,我一开始不喜欢萧穗子的演员选择,严歌苓的另一篇小说《灰舞鞋》,也是自传体的,那里面十五岁的穗子敏感纯真热情,让我怜惜感动,而《芳华》电影里穗子的演员高个子,眉眼锐利,但看到后面,觉得这其实符合复杂的冷眼旁观的穗子形象。 因为萧穗子是好与坏的综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代表。

我们有没有或明或暗的讥嘲过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比我们失败的人? 我们有没有随大流起哄,以为自己站在正义或道德的这一边?我们有没有附和过恶劣的言行,却轻易的宽恕自己? 我们有没有对罪恶愤怒,对不平叹息,但从根本上无动于衷,继续平静的生活?我们有没有牢记自己偶尔的慷慨或友善,却忽略自己长久的冷漠或自私?  我相信,除非圣人,没有人能对这些问题答否。 我们都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如果仅仅用善与恶来判定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幸运的是,无论你是善多一点,还是恶多一点,你都会经历年轻的岁月,享受感情的喜悦和痛苦,承担生活展现的选择,体会时光流逝流年盛衰,正如电影中林丁丁也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实中因为你流过泪或者你为之流过泪的人也都得到了自己的一份芳华。这一点,是芳华最美却最无情的一面。

有文章批判,郝淑雯、陈灿这样 的高干子弟,被豁免了很多底层人的磨难,轻易的享受了特权和资源,他们的芳华不应该被赞美。这看似正义,却失于偏颇。郝淑雯和陈灿选择过他们的出生吗? 他们有义务去放弃自己的特权与资源吗? 或者他们放弃了,能改变什么? 放在同样位置,我们会怎么做? 公平是比较得来的,郝淑雯和陈灿比刘峰与何小萍幸运,那么刘峰与何小萍是否比当时忍饥挨饿遭受辱骂的黑五类子弟幸运?

玫瑰有幸长在花园里,比野花少受风雨,难道就因此否认玫瑰的姿容与芬芳吗? 或者野花需要玫瑰被否认了,才知道自己的美吗? 刘峰与何小萍是不是应该因为伤害过他们的人没有得到报应,就愤世嫉俗,怨声载道? 如果是那样,在电影里,战后的何小萍在观看慰问舞蹈演出时,应该冲到台上破口大骂,而不是想起自己练过的舞蹈,在草地上沉醉独舞。如果是前者,那样的何小萍会更幸福,更美好吗? 我们会更感动吗?

芳华无情,也在于,没有一个审判者维持公平,每个人有幸或不幸,是初始时抽好的签。但我们拥有的,一半是被给予的,或是由于出身,或是由于幸运,或是由于天赋,一半由自己创造。没有人能扶持另一个人, 帮他/她创造生活。也没有人能从别人的碗里舀出一些幸福给另一个人。珍惜手里有的,努力成就自己。芳华无情,巨手一推,你我仓促上路,唯有走好。

郝淑雯物质上富有,婚姻中贫乏,未必比多年后依旧平凡的何小萍更幸福,更幸运。 回顾我们自己生活中遇过的人,曾经让我们羡慕嫉妒的人,今天还让你羡慕吗? 我们曾经看轻的人,今天还能看轻吗? 如果电影放到几十年后,所有人物垂垂老,终将踏上死亡的台阶,谁又比谁更幸运? 导演不会让戏演到那个时候,而是把戏停在九十年代,让观众去流泪去激愤去争议。 否则,这场戏就成了《红楼梦》,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说到《红楼梦》,又要提萧穗子,她让我想起薛宝钗。宝钗冰雪聪明,人情无常、生死禅意悟的比宝玉和黛玉透彻,但她又是周全的、入世的,获得家族喜爱。她最终和宝玉成婚,伤害了黛玉。但这伤害是她可以改变的吗? 萧穗子出戏又入戏,和宝钗有点相似。 但是曹雪芹古典诗意,而且时代不同,所以他的林黛玉比严歌苓的何小萍更柔弱唯美,他的薛宝钗比严歌苓的萧穗子更温婉可爱。

或者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更刻薄些,电影里, 刘峰为什么没有看清林丁丁势利爱富,不可能爱上他? 何小萍为什么没有向林丁丁借军装,而是偷拿? 我们受过的伤害,是不是因为我们目光有限,看不到自己和别人的自私和软弱?如果我们看到了,会不会更宽容?

严歌苓说她一直想弄明白人群中的恶意从何而来,这部电影里有答案,因为人性中本来就有恶有善。我们往往看不清自己的处境,为习性、为虚荣、为安全感、为标准总是在变化的道德所左右,但芳华有情又无情,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芳华,与别人无关,最终与善恶无关。

在写这篇文的时候,女儿在旁边看《剪刀手爱德华》,爱德华被人的善吸引,被人的恶伤害,回到古堡的爱德华避开人的恶,却也失去了爱与善。接近与伤害一起,美丽与丑陋共存,这也是无情芳华的秘密。

后记:女儿和我一起看《芳华》,她很喜欢,写了一篇小文,附在这里,读到的朋友可以看到八岁女孩的感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