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之系辞(十八)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有爻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详解

按:关于这一章传文,今通行本《系辞传》既有误增之文,又有误改之处。误改处是第三节的“《易》有爻象”,通行本为“《易》有四象”,误改“爻象”为“四象”。今为之改正,详见“《易》有爻象”句下的详解。

误增之文为:“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段话,原在通行本《系辞传》“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之后,“《易》有四(爻)象”之前。今删去,原因详见本书原序。

本章主要讲八卦的产生与应用,现逐句加以解说如下。

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是什么?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的“一”字下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虞翻也说:“太极,太一。”这是对的。“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一,绝对的一。

韩康伯注说:“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这是用《老子》的观点来解释《周易》,是不对的。

因为《周易》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和《老子》是根本对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一”和“有”,相当于《周易》的“太极”。《老子》在“一”与“有”之前加上“道”与“无”,认为“一”是由“道”产生,“有”是由“无”产生,世界的本原是“道”与“无”,而不是“一”与“有”,这就与《周易》的观点大相径庭了。

恩格斯认为,判断一种思想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关键看它承认存在第一性还是承认意识第一性。对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的思想是唯物的,而《老子》的思想则是唯心的,二者相去甚远。宋人不明白这一点,试图用《老子》中的“无”来解释《周易》中的“太极”,如陈抟将太极画成圆圈。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都犯了与韩康伯所犯相同的错误。

“两仪”是什么?《诗·鄘风·柏舟》:“实维我仪。”毛传:“仪,匹也。”可见,“仪”有匹配的意思。“两仪”就是一对儿,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着的两个方面。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一分为二产生两仪后,两仪还得发展,还要一分为二,这样就产生了“四象”。

在《易经》中,“两仪”就是阴阳,分别用--、一来表示。两仪一分为二,就出现了少阳、太阴、太阳、少阴四象。

“四象生八卦”,即四象一分为二,就变成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八卦定吉凶”,实际上是六十四卦定吉凶。八卦只是基础组织,并不能定吉凶。八卦“引而伸之”,即用“因而重之”的方法发展成六十四卦以后,就能对天下的万事万物进行说明,这样才能“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是讲人们知道行动的未来结果是吉是凶后,就能趋吉避凶,这样就能成就广大的事业。

辩证法讲量变、质变,而《易经》在讲“变”、“通”之外,特别强调“事”。如,“通变之谓事”,“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都表明《易》对“事”、“业”非常重视。这是《易经》的一大特点。以上为第一节。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地”是最大的两仪。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效法的东西没有比天地更大的。

“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相当于四象。四时是天地的一种变化、发展。在《易经》中,变化、发展。有“变”有“通”。在四时中,春、夏、秋,是“通”,到了冬,就要“变”。因为过年时要除旧岁迎新春,除旧布新,将要发生质变。四时的更替,正好反映了《易经》所总结的“穷则变,变则通”的变化、发展规律。所以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县象著明”应包括上述法象、变通两方面,在这两方面表现最显著的则莫过于日月。本传前文说“阴阳之义配日月”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崇高莫大乎富贵。

这句话与《系辞传下》所说的“圣人之大宝曰位”有相同的地方,都反映了孔子的人生观。

在孔子看来,富贵了,就有了“大宝”,才能做一番事业。可见,孔子做官是为国家、为人民,不是为自己。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都表明了这一点。

而佛、道两家则与此不同。佛、道的思想是出世的。佛教讲修身养性的目的是要达到涅槃的境界,这固然是为了自己。道家也是这样,《庄子·让王》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即可为证。

总之,只有联系孔子的人生观,才能深入理解“崇高莫大乎富贵”的含义。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备物”,是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具备了,这实际上是发明创造。“圣人”,指作《易》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易》的人把“天之道”、“民之故”的信息输入到卦、爻中去,供人们随时使用。这就是“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赜”,杂乱。“隐”,隐僻。“探”,探究。“索”,寻求。“深”谓不可测。“远”谓不易至。“钩”谓曲而取之。“致”谓推而求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意思是说无论怎样杂乱深远、幽隐难明的问题,它都能探取之、搜索之、钩出之。这讲的是蓍,因为“蓍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

“以定天下之吉凶”,是“以断天下之疑”的意思。“亹亹”,犹勉勉。“成天下之亹亹”,实际就是“成天下之务”、“定天下之业”。因为“吉凶生大业”,所以这里先说“定天下之吉凶”,后说“成天下之亹亹”。

“莫大乎蓍龟”的“龟”,是衬字。卜用龟。而《易》用蓍,并不用龟,只是为了凑足音节,才加上个“龟”字。以上为第二节。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