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云:吹一曲
吹一曲
剪映 抖音之六
湖南 陈友云
2021年5月23日是周末,也是个特别日子,因为先天我国的两位巨星陨落了,一位是医者仁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一位是让我们不再饿肚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得知两院士逝世的信息,从事媒体工作的女儿没忍住她的眼泪,在地铁上便模糊了镜片,并第一时间发信息给我。不再感性的我在评论区发了一条:“让我们填饱肚子,端稳饭碗的老人走了”及三个双手合十表情图。
女儿随后视频,娘母就袁老生平、趣事、“两个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等相关话题聊了个把小时,感慨万千。
让儿子练习葫芦丝时,儿子的理由是:“今天还吹葫芦丝,还搞娱乐活动?”
“不能吗?”我反问。
“昨天你和姐姐还悲悲切切的,再说了,你没刷手机、电脑啊,没发现QQ、微信、网络、朋友圈、B站、抖音都在悼念袁爷爷吗?”
“哦,就为这个,你还了解些什么呢?”
“我只看到网络在刷屏,长沙街头送袁爷爷的视频在滚动播放。悼念袁爷爷的诗文,在QQ群、微信群、朋友圈随处可见可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觉自发的万民悼念哩?我不想说重于泰山,不想说袁老把人民放心间,人民把袁老顶头上”之类孩子暂时了解不了的话。我只想将儿时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说说。
那是7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红薯秧插入土里不久,田里的早稻还没有扬花,家家的稻谷、红薯可以过数。有一天,不知是什么大好日子,居然有稀饭吃,当然也是一人一饭碗照得见影子的。傻傻的我分得一碗稀饭后,就突发奇想:等稀饭冷了,它就会变魔术一样变浓稠,而且上面会结一层薄薄的膜,手一抓、或筷子一挑,吸进嘴里,那可是世间最美最美的美味,肯定比猪八戒吃人参果馋人,我可不能一吸就进肚,我要过嚼一嚼的瘾。所以我强忍着这馋劲,一定要凉出一层膜。并一再告诉家人,这是我的份子,我要过一会再吃。此时,刚好有小伙伴相约去生产队的母红薯地里找新苗(挨着母红薯蔸长出的小棵朱红色小苗,然后沿着小苗,用秧锄或火钩轻轻掏,运气好时能掏得拇指粗颗新红薯,运气不佳就只能挖出折根粗细的。那天我运气不错,挖了五六颗手指粗的新红薯,像得胜的将军回了家。心想我的稀饭膜应该冻好了,走近灶台一看,碗都不见了。当时整个人就像被抽了筋的牛皮菜,软塌塌地倒在地上,心里急,肚里饿。哼哼唧唧中,在地上睡了一觉。尽管几十年过去了,那饥饿感、那饥饿的记忆并没有随时光消淡,反倒是“不思量,自难忘”。
后来,生产队种了两大丘试验田,公禾母禾一行行错开,由二爷和另一个伯伯负责,出禾线时,两人拉着长竹竿,挨着禾苗,像拉网似的,扫过来扫过去,一连持续好几天。后来才知道那叫“人工授粉”,再用这谷子做种,开始“粒粒摆”(种晚稻秧时,将秧田划成两个大人伸手够得着的一块块长方、正方、三角型,再在泥巴上印小方格,然后将种谷一格一粒点好,不能空、不能重。当然,这活路属包工,所以当年像我们这帮稻草高的孩子都下田挣工分。)晚稻就用“粒粒摆”长成的秧插田,一颗插一蔸,横竖比以前宽。这杂交稻分蔸快,杆子粗而高,不太着虫。以前的老稻种,产量低,禾苗杆杆软,抗虫性差,谷子灌浆时若遇风暴,寒冷等恶劣天气,田里的稻子便似多米诺骨牌,风一吹,眼睁睁趴下了,可趴下的又不是一个方向,旋来旋去,便成了鸡窝。当时农村有句俗语“人少好呷鸡婆,人多好割烂禾”,那时烂禾常有,鸡婆却难得吃。
实行杂交水稻后,白米饭渐渐成了主食,稀饭也无须等凉了再结膜,想喝米汤便多加水,想吃浓稠添把米。后来,肚子饱实的村民又有了新词“千层布万层布抵不得一层絮,千般精万般筋当不得水浸根”(絮指棉花,水浸根指水稻)。而这些,正是袁老普度众生的写照,是他及其团队研制的杂交水稻,饱食了我们曾经饥肠辘辘的肚皮,红润了我们曾经菜汤色的脸;让吃饱白米饭不再是梦,当吃饱不再是最高追求与最大梦想时,人们才能腾出手追逐其他梦想;而粮食的逐年增产,更是让我们中国人端稳了自己的饭碗;民以食为天,只有端稳了自己的饭碗,才能真正挺直腰板,平视一切、正视一切、幸福当下、憧憬未来且未来可期!
孩子像听天书般,满眼惊诧。
打住,我得回到让他吹葫芦丝的当下。
是的,袁爷爷不仅是“杂交水稻之父”,生前他会俄语、还会打排球、游泳和拉小提琴,90岁时不仅说自己是“90”后,还说流利的英语,是阳光、幽默、有生活情趣的人。这时候吹一曲是用我们的方式缅怀与追思。
“好吧,好吧,你先给我抄谱和歌词吧。”孩子180度大转弯。
于是我一边抄曲谱歌词,一边放音乐。
今天学的,是我们都喜欢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是一首由王琪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时下非常火的歌曲。
孩子试了两三遍,发觉低音3怎么的吹不出,加之中间还有高音7,便想找个温柔的理由放弃。
便与他再讲袁爷爷做实验找雄性不育株的故事,一次次、一年年,克服种种困难,从“鹤立鸡群”到“雄性不育”到找到“野败”;从天然杂交到人工育种;从让老百姓吃饱到“禾下乘凉”到稻香满世界。
是的,只要找到第一株,就找到了希望与方向。我们的生活也一样,就说这葫芦丝吧,你觉得低音3吹不出,心想这又是一首新歌,老妈不会太强求?
这不会是你的本意与性格。其实,第三遍时,隐约有那音的意思。
于是,示范了几次,让孩子感受。
几次后,孩子完美地吹出来了,而且转换流畅,气息把握准确。
练习、试听、录制、剪辑,我们做了《黑猪恐龙学葫芦丝之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抖音。这个抖音的灵感与录制过程中的启发,可以说来源于袁隆平爷爷那榜样的力量。
过后,孩子与我聊:“妈妈,真如你说,找到一颗“野败”,就不愁没有第二颗;吹出第一个低音3,就能吹无数个,看你吹,只能说明葫芦丝确实吹得出,但要从我嘴里吹出,如果只听你说“与低音5指法一样,注意气息就行”不是体会不出的,只有多试,多摸索才行。”
孩子又吹了几遍,兴奋地说:“老妈,看到没,吹低音3时,其实不要吹,让前面低音5的余音在葫芦丝中缓缓回流,然后轻轻用嘴堵一下就成。还有,这低音3只有紧挨低音5,吹起才顺畅,要是从其他音跌落到它,吹起来又不相同了”。
一试,还真如孩子所描述,看来,孩子的可塑性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找到那盏明灯,有孩子思齐的榜样,兴趣就浓,激情就高,就有无尽源泉与动力。而袁老的事迹、故事、人格魅力正是那灯塔。想:袁老种下的不只是稻种,更是一代代人希望的种子、梦想的种子。
“那夜的雨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陪着我哭泣。”
吴老、袁老安息!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陈友云:女,籍贯湖南邵东,西南文学网小说、散文编辑,贵州六盘水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办公室副主任,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工人报》《首钢日报》《六盘水日报》《钟山文艺》《故园情》等报刊杂志。散文《母亲不想长寿》《童年记忆》《趣话吃鸡》曾多次在《水钢报》与水钢工会获一等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