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文原创丨清明思亲
清明思亲
文/杨国文(兰农)
(图为作者的曾外祖父祖母)
风雪梨花寒食过,
袅袅青烟绕村坡。
家家儿孙跪坟前,
慎终追远泪婆娑。
岁岁清明,辛丑今又是。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经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当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得名。”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每当跪拜完毕,相信有一个庄严的哲学命题,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萦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来的路怎么走?这就是慎终追远吧!
在故去的所有亲人中,对我今生影响最大,也是最疼爱我的人,是我的奶奶。她出身于旧中国官宦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我的曾外祖父吕遵善先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式癸巳恩科举人,也是旧中国莱芜地区科举史上最后一个举人。曾外祖父的老家,济南市莱芜区大芹村吕氏家族,自乾隆九年(1744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可谓科第峥嵘,文明炳耀,通过科举考试,共出了十位举人,一位进士,创造了山东乃至中国科举史上一个家族的文昌盛世,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
我的奶奶是曾外祖父母老来得女,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富足的家庭,优秀的家风,卷卷书香,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尽管自进入我们家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但她的见识、教养自然不同于一般劳动妇女。奶奶处事公道,说话言之有理,经常帮助邻里处理纠纷,排忧解困,深得众乡亲信任和好评。奶奶心地善良,帮助别人尤其是穷人、弱者从不吝啬,总是认为心安理得。清楚记得小时候,奶奶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公道。她经常说的一句话:不管谁家摊上了好事都好,都要高兴,只有大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弟兄们谁有出息了,其他人都要感到高兴,向他学习;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知识改变命运”,“艺不压身”是我第一次从她口中听说的。在我小时候那个“读书无用论”横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社会动乱不断,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现在想起来,她老人家当时对我们的教育是多么有远见和难能可贵!这一切应该是源于她的出身和她的举人父亲。我始终认为,历史将来也会证明,旧中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人,绝大多数是道德文章为翘楚,治国安邦乃人杰之人。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历代开明君主还是昏庸皇帝,都希望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借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同时给底层的人民一个出人头地的一线希望,显示皇恩浩荡,来稳定他们的政权。我始终为有这样一个先辈而自豪。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几人没有才高八斗、高官厚禄之人,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个还算体面的工作,收入稳定,足以维持温饱;在各自的单位都勤勉工作,遵纪守法,于公于私问心无愧。尤其是近几年,我们的下一代已经在各个方面超过了我们,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可期。尽管离她老人家的希望还有差距,也能让她的在天之灵安心了。
盼有来世再相遇,继续做她的孙子,她仍然是我的奶奶,想再次依偎在她的胸前,那一定是人世间最幸福温馨的画面。
纤纤春雨,是奶奶的教诲滋润心田;
春风十里,对奶奶的思念缕缕不断。
——写于辛丑清明前春雨天气
【作者简介】杨国文(男),山东莱芜人,中学高级教师。1964年5月生,1985年参加工作,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从事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业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中国兰花,从此爱兰、养兰一发而不可收。工作之余,痴迷兰花种植栽培管理;乐闻兰之幽香;敬仰兰之品格;广交兰友,探讨交流养兰之道,自喻兰农。多年来,因兰友中有许多诗词达人,受其鼓励和影响,尝试学习古诗词写作。近几年在兰花网和微信平台常发表拙作,得到了兰友、诗友的鼓励和肯定。在今年的“全国首届木蘭杯诗词评选比赛”中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