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全了,太极拳常用术语解读
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些太极术语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如何做到?
本文梳理了太极拳常见术语,将这些常用术语一一讲透。喜欢的话,别忘了收藏转发。
1、何谓“虚灵顶劲”?
答:练拳时,头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颏(下巴)微内收,犹如头上顶着一满碗水或者有绳子提着,亦称“顶头悬”或“百会(头顶穴位)朝天”,此势对全身的中正安舒有提挈作用,亦显精神振作而稳健含蓄。
但注意,顶劲要自然,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用力项僵,气血不能流通。”
2、何谓“沉肩坠肘”?
答:肩为上肢首要环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亦不可后张或前扣。耸肩则气不易下沉,动作不稳,肘要下垂,自然弯曲,不可僵直,肘悬则气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上肢不柔。手臂下落时,必以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
沉肩坠肘,亦不可用意过分,反致紧张。上臂不可紧靠身体,腋下要虚,“肘不贴肋”,以保持灵活。
3、何谓“含胸拔背”?
答:胸部要舒松自然,不要挺,也不要显然内收,有人“含胸”,将两肩前裹,胸部缩回,这叫凹胸,会练成驼背的。简单地说,含胸就是不挺胸,无后仰之忌,利于气沉丹田。
拔背:背要舒展,拔背不是提背,更不是弓背。拔者,放松拔长也,脊椎骨在背部,乃上体之中枢,背松则气顺,体态中正。所谓“气贴于背”,“力由脊发”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4、何谓“气沉丹田”?
答:气者,内气也。丹田者,脐下三寸,乃小腹部。丹田为人体之重心,中气之枢纽。所谓“气沉丹田”,即以丹田为中气运行之根基,无论何时,得保持重心的稳定,含胸拔背而勿使俯仰,沉肩坠肘而勿使漂浮,主宰于腰而勿使散乱,虚实分明而勿使僵滞,皆有气沉丹田之意。因此,“气沉丹田”不是也不必“意守丹田”。只要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自会有“气沉丹田”之效。更不必故意鼓肚或凹腹。
气非呼吸之气,故不以呼吸之进出而论气沉丹田。顾留馨说,一呼一吸,总是“气沉丹田”与“气不沉丹田”交替进行的,并认为“气宜鼓荡”说明了“气沉丹田”不是绝对的。按此说法,在呼吸之时,丹田就没有“气”了,还谈什么“气遍身躯”、“中气贯足”!气在“鼓荡”之时就不沉丹田,那么,“气宜鼓荡”就是“气宜不沉丹田”了,岂非笑话,在这种错误理论指导下,有人把意念放在腹部,憋气鼓肚,实则违反了中正安舒、气沉丹田的原则。
5、何谓“尾闾中正”?
答: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嵇康《养生论》有“或益之以畎浍,或泄之以尾闾”。尾闾中正,要求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凡转身处,腰、胯、肩同时转动。
6、何谓“敛臀”?
答:敛,收拢也。臀部不可突出或左右摇摆,有人易犯撅屁股的毛病,或弯腰或突臀,或挺胸撅臀都不正确。要使臀部如正身坐凳一样,自然而然。当然,也勿使臀部故意前攻而上体后倾。敛臀与尾闾中正是一致的,皆利于气沉丹田。
7、腰的作用和要求若何?
答:腰为全身之主宰。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为练拳之关键要领,能松腰才能气沉丹田,能松腰才能灵活稳健。太极拳的虚实变幻,皆应由腰转动,只有以腰为轴,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利于对内脏的自我按摩,增强生机。太极拳四肢的动作,实则是腰腹的动作,非如此,断不能达到轻灵沉着而锻炼全身之效。
8、何谓撑裆,裹裆,吊裆?
答:拳诀云:“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裆即胯下二便门之间的会阴部位。气功学认为:会阴为大小周天运行必经之地,亦是易漏气之处。故有吊顶提肛之要领,裆易圆而虚。撑裆,两胯撑开,不可夹住,裆自然能圆。裹裆,两膝内向里扣,犹骑马势。裹裆不是夹裆,与撑裆并不矛盾。吊裆,不是往下吊,而是往上提,如忍便状,勿使丹田之气外溢。
9、对膝的要求若何?
答:膝要放松,自然柔和,以利于气血运行。抬腿伸足,皆以大腿肌肉带动小腿,膝关节自然随之转动。切不可着力于膝,太极拳本可治愈关节炎,若不得要领反使关节僵硬,气滞于膝,以至肿胀。有人讲提膝时要把力量集中于膝尖,乃火上泼油,害处极大。
拳势高低与膝关节的负担关系极大,应按体质适当调整。但无论架子高低,弓腿之膝部不可超过足尖,否则膝部过分紧张,亦失之灵活稳健。
10、对足的要求若何?
答:足为一身之根,要求平实踏地,稳固不摇。,迈步时不可全脚掌同时起落。上步先落脚跟,退步先落脚尖,然后缓缓踏平,抬足一拳为宜,不可过高。前足方向要正,后足成45度至60度。尤需注意两足之左右距离要保持最少一拳宽,不能在前后一条线上,否则失之稳健。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除提手上势等个别动作外,身体后坐皆不抬前足尖。
11、对眼、耳、口的要求若何?
答:眼法相当重要,眼寓神,不可怒目而视,亦不可朦胧似睡。闭眼练拳为图静,有失精神,眼随手转,以眼领手,但不是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眼应平视,不可俯首看足。
耳有连通全身之穴位,且对练拳情绪有影响,宜静听身后左右,不要着意于刺激声音。口宜微闭,齿宜轻合,舌轻抵上腭,但有清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
12.对手和腕有何要求?
答:手掌不可硬直,亦不可弯曲,微成凹形即可,虎口不可太开,四肢似离未离,若气不能下沉,手指有抖动现象,可暂将五指紧靠。
腕宜松活,但切记塌软,如起势时,不能垂手。其他动作也不能像舞蹈那样摇腕。要把掌根下沉,指节微翘,这样才能由腕将内劲贯至掌与手指。此所谓“坐腕舒指”。
13、握拳和钩手怎么要求?
答:握拳以拇指压中食指,拇指与食指形成的圈叫拳眼。握拳不可太紧,也不可太虚。动作要注意拳眼方向的变化。
钩手也叫吊手,五指尖下垂撮拢,腕指关节要自然弯曲成弧形。指尖方向大约于小臂垂直。
14、 什么叫“一身备五弓”?
答:“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两臂、两腿好像五张弓。身躯以腰为弓把,背部肌肉略呈弧形,但不是故意弓,只要做到含胸拔背、垂肩坠肘,就办到了。臂以肘为弓把,腿以膝为弓把。这就是说,四肢任何时候都不能笔直,以保持必要的弹性,并使内气畅通。这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重要区别之一。
15、不法如何做到虚实分明?
答:体重移于左脚时,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反之,则右实左虚。实不是僵,不能用力过分;虚不是空,应存有伸缩变化之余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16、如何做到“迈步似猫行”?
答:若由左弓步变为右弓步时,先以腰胯左转,左脚尖外撇踏实,再以右脚跟离地,靠前脚掌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左腿,慢慢收回。左腿应以弯曲状态保持身体高度不变,待右腿前伸,脚跟落地后,再边转腰(向右),边靠左脚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右腿,右脚尖同时落地踏实,成右弓步,此间身体高度也不能发生变化。这样做,必然显得轻灵稳健,然而活动量并不小,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是单腿弯曲支撑身体。即使练外家拳稍有功底者,开始亦觉腿劲不易适应。年长体弱者,架子可高些,单腿支撑的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但仍应按以上要领进行,方可增强功效。
17、何为“内三合,外三合”?
答: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身法之重要部分。所谓合者,大部分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然而主要在于动作的协调配合。所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