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武术前辈谈太极拳

《一位武术前辈谈太极拳》的资料是在互联网上转帖而来,这位武术前辈叫什么名字,我无从得知。他谈太极拳问题的条理性、逻辑性,归纳得较好。比如他谈到练习太极剑、太极刀的时候,不说练剑练刀是练拳的延伸(部分人对此搞不清楚是怎么样子的延伸练法),而是说“杨家剑、孙家剑是用来练身法的。杨家刀是用来练整体劲的。各家大枪是用来练找劲的。武家刀是用来练距离感的。”,话说得实在又明白。该文虽长一点,但没乏味。不过我不完全认同他对太极拳理的阐述,他说的有些拳理,我持不同看法。比如:他讲解的太极十三势(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进、退、顾、盼、定),不知是理解的层次问题还是文字表达的问题,我认为说得不大好。又如:他讲的太极拳体系,归纳为8个部分的功课(站桩、架子的慢练、架子的快练、架子的发劲练习、推手、喂手、散手、完全自由不受拘束的散手),我认为这个体系是不够完整的,应该加上松胯功、松腰功、松肩功、太极步、吐纳功、抗击打功等重要基本功的功课。诚然,各抒己见也这是正常的事情。有些太极拳史实,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还是有待于权威的考证。这篇资料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宜用辩证的观点看才客观哦!太极拳爱好者看了资料之后,对认识太极拳的历史和拳理会有一些收获。 —— 陈雄 ——

去年在某论坛请教了一位学武术的前辈讲解了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基本上讲解了太极拳的历史由来和拳理。

一、太极拳早期历史

1、太极拳起源于何时,真不知道。

2、太极拳定型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定型人有4个人,分别叫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武禹襄。 3、太极拳的招数,是来源于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式。这个东西,在河南温县陈家传下去,陈家历代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修订。这拳也不知道如何传的,反正到了19世纪中叶,陈家沟陈长兴、赵堡陈清平两人是最牛的,而陈家传说,有个叫“蒋发”或者“蒋把式”的人,对陈家拳有相当大的贡献。

4、到了19世纪中叶,杨露禅学艺,回到河北永年,与当地的财主武痴武禹襄比较,多次失败,然后三下陈家沟重新学艺,最终弄懂了太极拳“不争”的原理,彻底战胜武禹襄。武禹襄向杨露禅学习了拳架和格斗技巧,但是依然对拳术理论没有搞清楚,因此始终无法战胜杨露禅。武禹襄就动身去陈家沟拜访陈长兴。陈长兴可能是因为年老,把武禹襄推荐给赵堡陈清平学习。此时武禹襄的哥哥正在河南任县令。武禹襄在河南逗留期间,从盐店(真不知道是地名还是就是个卖盐的商店)得到了一个拳谱,里面有几篇文章和歌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以武禹襄的水准,立即发现这个东西与杨露禅的东西如出一辙。武禹襄找到陈清平学艺。在陈清平的教导下,他用一个月时间学通了太极拳。我们不知道这王宗岳拳论是否就在此时流入陈清平一系,只知道陈清平的弟子们是拥有这个东西的。武禹襄回到家里十分高兴,向各位兄弟出示这个拳谱,说真东西在此,就差练啦。我们不知道武禹襄向他的兄弟们传授了什么,只知道他的兄弟们以后全部成为太极拳大家。武禹襄在练习了一段时候以后,继续与杨露禅比武,此时两人平分秋色,也有说武禹襄略占上风的。杨露禅大惊。

5、杨露禅要到北京找生活,临行前把自己的儿子杨班侯托付给武禹襄。武禹襄将拳谱和拳法尽数传杨班侯和自己的外甥李经纶。从此,杨露禅系的太极拳,有了武禹襄传的拳谱。而杨班侯接受杨露禅、武禹襄两大高手的共同教育,武功练成。

6、杨露禅本人还拥有一个拳谱,上面明确写明此拳来源于张三丰。这就是《杨家老谱》。这个拳谱从何而来不知道,反正他师父陈长兴没有传下去,是杨露禅自己所独有的,武禹襄不管知道不知道,反正他也没有传下去,我们可以推断他最大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武禹襄也承认,自己的拳谱(好吧,我们姑且叫做《武谱》)来源于张三丰。杨露禅到北京后,就开始打,得到“杨无敌”称号。但是他与郭云深、董海川并未会面。然后得到了教拳的资格,开始靠教学吃饭。他的传授系统,称为杨氏流派。

7、杨班侯学成后去北京帮助父亲教拳。杨班侯性如烈火,好出手比武,而且下手也狠,所向无敌----因此也很结怨了一些人。他不想他父亲那样圆通。所以,最终杨班侯回到了家乡终老。杨班侯根据自己的心得也写成了一些东西,这个东西以后被他晚年的徒弟传下去,在建国初期的一本《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书中基本公开。这个谱,姑且叫《班侯谱》。这个谱因为被公开,所以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他的《飞狐外传》中照抄此谱的两个口诀,就是赵半山传胡斐的那两个。这是真东西。

8、杨露禅教过三个满族人,武功都很好。杨露禅把这三个人当作自己的徒孙,让他们拜在杨班侯门下。其中一个叫全佑,唯独他的拳传了下来。他教的最好的两个徒弟是山东掖县王茂斋和自己的儿子(当时全佑已经改汉姓,他的满洲姓叫吴福氏,所以他儿子姓吴,叫吴鉴泉)。这两个人传下的武艺,分别成为吴家北派(因为王茂斋在北京发展)和吴家南派(因为吴鉴泉以后在上海发展)。

9、杨露禅有三个儿子,老大虽然得传,但年轻时候早死,老二是杨班侯,老三是杨健侯。这个老三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得杨露禅传授。因此他的拳与二哥的不太一样。他性格温和,所以继承了其父亲的教拳事业。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杨少侯,另一个是杨澄甫。杨少侯性格像他二大爷,也是性如烈火,好动手,结怨多,50多岁就去世啦。杨澄甫则性格大气、圆通,所以教拳事业大发展。为了教好拳,他把杨家的太极拳重新做了系统的定型,最终确定了太极拳的各种传授步骤。从此,“杨氏传统大架子太极拳”诞生。但是,杨家和吴家也是把《王宗岳太极拳谱》列为自己门派的最高指导文献。这个与武家是一致的。

10、全佑算是杨家拳的传人而不算吴家的第一代。全佑这个人十分尊敬老师,因为杨家教拳为生,他就很少传人,免得砸杨家后人的饭碗。以后因为一个变故才开始教学生。他儿子吴鉴泉教了很多民国时期的高官。但是吴鉴泉牢记其父亲的话----绝不与杨家争学生,因此,一直跟杨家相处很好。以后民国迁都南京,杨澄甫也南下发展,吴鉴泉当时已经去了很长时间,立即与杨澄甫联系,约定绝不互相进行教学的恶性竞争。

11、杨家和吴家的拳,同出一人(杨露禅),交流密切。全佑得到了全套杨家老谱和武谱。从我叙述的情况可以看出,杨澄甫和杨露禅的拳术架势是不太一样的。全佑的拳术则应该接近杨露禅的架势。而到了王茂斋和吴鉴泉时代,他们也同杨澄甫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吸收了杨澄甫大架子慢练的思路,分别修订了自己的架子。全佑原有的架子,就是现在吴氏南派的“快拳”,其实这架子在北派也是有流传的。王茂斋传杨禹廷,杨最出名的学生是王培生,拥有自己的心得,但未能独立一派。

12、杨派和吴派,架子接近、理论完全相同。按理说,这两派没有必要分开。但是最终还是在习惯上被分开啦。但这绝不是杨吴两家人的本意。这两家人一直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其实这期间有个问题。有个叫宋书铭的人,在袁世凯的总统府做事。他自己说练过太极拳,吴鉴泉等人就去拜访他。结果一动手,吴鉴泉等人都完全不是对手,就跟宋书铭学艺。宋传了他们一些拳法,这些拳法与杨家传的很接近,并传了他们一个拳谱(姑且叫《宋谱》)。这拳谱与《杨家老谱》《武谱》不同,但是理路一致。这个拳谱明确写出宋的拳术来源----来源于老子,逐渐传到张三丰,张三丰收徒七人,第一个是宋远桥,功夫最高的是俞莲舟。

宋书铭是宋远桥的后人。这个拳谱的内容,以后被吴家后人吴公仪说给自己的朋友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听,金庸借此写出《倚天屠龙记》武当派的相关内容。因此,吴家独立,其实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他们有自己的理论,同时是宋家的传人。宋书铭以后回到家乡,不知所终。杨派杨澄甫之后,杨家是杨澄甫长子杨守中到香港传授拳术,在大陆上,傅钟文则因为被选来编写《杨式太极拳》一书而成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傅钟文是杨澄甫的外孙子辈的亲属。杨澄甫和李景林交好,所以杨家大架太极拳就传到李景林手中。李景林传弟子李玉林,李玉林传子李天骥,李天骥建国后在体委武术司工作,受命编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李天骥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杨家太极拳,编订了一套24个姿势的太极拳,就是现在的简化太极拳。吴派,吴鉴泉的儿子吴公仪、吴公藻以后去了香港。大陆这边则因为吴鉴泉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为代表人物。

吴公仪去香港后,香港人多从学,这自然抢了别的武馆的生意。于是香港武术界与吴家多有冲突,在香港武术界则出了白鹤派陈克夫挑战吴家。陈克夫当时30多岁,吴公仪已经50多岁,因此陈挑战的是吴的下一辈。但是吴公仪却亲自迎战,并且通过各种公关,把挑战改作慈善比赛,在比赛中,打成了不胜不负不平之局。此战后,吴家在香港的传拳活动,得到香港武术界的容忍。以后,杨守中到香港,得吴家助力不少。吴公仪与武侠作家金庸交好。因此,吴公仪曾对金庸详细讲解了《武谱》的内容。相关内容,被金庸照抄为《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九阳真经”、张三丰的“太极拳理论”,《倚天屠龙记》上的张三丰太极拳,就是吴氏南派太极拳的样子。

13、话分两头。再说武禹襄这边。武禹襄传李经纶,李经纶传郝和。武禹襄是秀才、财主。李经纶是举人、财主。郝和是个卖菜的,小康。但是对武术爱好,就宁愿给李经纶送菜不要钱只要学太极拳,感动了李经纶。李经纶就传了他一些技术。以后李经纶发现郝和是个学武天才,就正式以他为徒弟,但有个条件----李家后人只要想学拳,郝和的传人必须无条件无保留的传授回来。----当时李家后人年龄都比较小----郝和答应,得传全套太极拳,并得到《武谱》。这个《武谱》在李经纶手中,被进行了重编,含有全部《武谱》内容,武禹襄及其兄弟和李经纶的一些心得,定名为《廉让堂(李家堂号)太极拳谱》。(简称《李谱》。)后来,郝和果然把拳术全部回传给李家。而李家也保留着《李谱》和李经纶所尽力能传下的技术,进行参照,因此李家至今还是十分牛的一个太极世家。武家后人也得到李家、郝家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武家的后人现在仍有掌握全部技术的。

14、郝和在中年以后,听说杨家在北京教拳声名鹊起,也动了复制成功的念头,就进京去教拳。但是他把拉关系、打名声等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又没有得到杨家的全力帮助(想想是正常的,要是是武家后人,杨家后人尽力是可以的,武家传人嘛......还是隔了三辈的),因此就生病,在京城客栈病倒。当时是腹泻病,那个时代没有黄连素,腹泻是能死人的。形意八卦拳家孙禄堂和杨澄甫交好,想跟杨澄甫学太极拳。但是没能如愿。他听说这件事情,就很义气地去为郝和找医生治病,照料了一个月,直到郝和痊愈。郝和十分感激,就对孙说听说你想学太极拳,我把太极拳教你吧。孙本来就是大高手,对太极拳是一听就明白,因此一个月就学会了全部太极拳,并得传《李谱》。郝和在此事后,深感长安居大不易,就回到家乡河北永年传授武术。当时李家、武家都不对外传拳,因此,郝和的太极拳就传遍永年,被尊为“郝家太极拳”。但是郝和不忘本,自己依然称此拳传于武家,得于李家。

15、孙禄堂得郝和传太极拳和《李谱》之后,参照自己的武艺和经验,写成《太极拳学》一书,公开发行。此书在尊《武谱》的基础上,对太极拳理论多有发明,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因此,孙派自此独立。孙禄堂儿子孙传周,武艺高强,但是一直没有传人,建国后去世。孙禄堂女儿孙剑云还有孙传周的子女为其技术的主要传人。

16、话分三头。前面说了杨、吴、武、孙四派。这四派的架势有不大的区别,但是练习方法是基本一致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最高指导理论《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四派以杨家为主流,在全国广泛传播。杨家,成为无可争议的太极拳泰斗世家。再说河南赵堡陈清平那一支。

陈清平教人很多,最好的有和兆元、李景延两人。和兆元的拳,传到现在,称和氏太极拳,但是没有得到所有后代传人的一致认可。这些不认可的人,还有陈清平别的弟子的传人,依然把陈清平传下的拳称为“太极拳”,因为是在赵堡流传,所以现在叫赵堡太极拳。着也是赵堡太极拳是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原因----人家的全名,就叫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是外人给加的区别词,意思就是“赵堡那地方的太极拳”。他们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理论指针。李景延则根据师传,别出心裁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术,叫“忽雷太极拳”。这种拳,把拳术练法分为13个阶段,以(记不得啦,是五个字的一本书)为直接指导理论。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陈清平的传人至今尚认为,王宗岳实有其人,并绘制出了王宗岳、蒋发到张彦、陈清平的传授路线。

17、话分四头。陈家沟陈长兴的后人,据说是会练拳的。但是我们知道的,只有他曾孙陈发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家有人在北京教拳,他叫陈照丕。以后陈照丕要到南方去工作,就对学生说:我的拳是跟我三叔学的,我三叔叫陈发科,他可以教你们。他的学生就请陈发科来北京教拳。陈发科武功极高。陈发科的拳,和别的流派不同的是:第一,他没有理论。他根本就没听说过《武谱》《杨家老谱》的内容,更不要说遵循啦。第二,他的风格不同,不是慢练,而基本是快练入手。第三,他多一个外形近似少林拳的二路炮捶。

因此,陈发科的拳,得到了当时太极拳界的广泛质疑。陈发科也没法分辨,只是用他是陈长兴的曾孙这个名义来教学。陈发科一共收过5个徒弟,以李经梧为首。陈发科的主要传人,有其侄子陈照丕、其子陈照奎、其女陈豫侠、其徒弟李经梧、其学生洪均生、冯志强、雷慕尼等等。陈发科晚年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几个新招,加在架子里。这个,跟陈照丕传的早年架势不同,后人把陈照丕传的陈发科早年架势叫陈氏老架,把陈照奎、李经梧等传的晚年架势叫陈氏新架。陈发科的学生洪均生,把陈发科传授的架子动作的打法变化糅合在架子中,并取《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导理论,创造《拳品》、《三字经》等新理论,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又叫“陈氏济南架”(洪均生为济南人)。

洪均生在世时,弟子们有建议独立出来的。但洪均生不允许弟子们在他在世时独立成一派,却默许了死后弟子们独立的行为。在他去世后,其弟子有的主张独立成一派,称为“洪式太极拳”,有的依然坚持师父在世时候的叫法,依然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的学生冯志强,把自己的经验糅合进师传,引用胡耀贞传授的气功理论,并发明了新的理论,创造了“心意混元太极拳”。

这派我不太熟悉,应该是和气功流派的结合。你提到的心意24式,就是这派的入门拳法。陈照丕在建国初期回到陈家沟。当时,陈家沟已经基本没人会练拳,据说只有一个叫王彦的还会拳。也有说还有四个人会拳,其中一个是王彦。于是陈照丕就在家乡,开始教授拳术。现在陈家沟的太极拳,基本全是陈照丕传授。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家有陈品三,写成《太极拳图画讲义》一书出版,其拳法与陈发科所传授有差异。我们现在把这拳叫“陈氏小架”,现在据说还有人会。陈品三明确了陈家的拳叫太极拳,明确了陈家拳的最高技术为“缠法”,明确了相关理论。这一切,均与杨吴武孙赵堡五家的传授不合。

18、话分五头。还有个李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第一个得传的是王兰亭。王兰亭将自己的太极拳传给盟弟李瑞东。李瑞东四处访友,得到甘凤池的后人甘淡然,少林派大师岳青山传授,结合三家武艺,创造出一种新的太极拳,架势跟原来的差不多,叫“太极五星捶”,也称“李派太极拳”。但是他们并不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这派的传人,建国初期是高瑞周。还有个府内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有个叫富周的得传全套太极拳,并传给了姓萧的。这派太极拳的套路和原来的差不多,但是却多了“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等等,反倒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中描写的内家拳相合。这派我也不太了解。

吴图南是杨少侯和吴鉴泉两个人的传人。他继承了两家的拳法后,对宋谱研究很深,在他的拳术体系中,宋谱被提到一个仅次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地位。因此把他拿出来单讲。但是,他也未能自成一派。他曾经在一次太极拳联谊会上当面给过陈发科和高瑞周难堪,说他们不遵守王宗岳太极拳论,练习的不能算太极拳。因此陈发科高瑞周只能作为列席代表。陈发科高瑞周没有多计较,就做了列席代表。这事情是网上说的,不知对不对。

二、太极拳相关考证以及现代的发展简述

1、太极拳的创始,是这样的----根据现代传人的叙述。陈发科说:太极拳祖宗就会,不知多久。

陈品三说:太极拳传于陈家祖先陈卜。杨澄甫说:杨露禅告诉他,此拳创造于张三丰,传于王宗岳、蒋发、陈长兴为蒋发唯一弟子,陈长兴传杨露禅。李经纶说:太极拳不知传至何人,但是王宗岳是集大成者。宋书铭说:太极拳创于老子,历代都有传人,以后传到张三丰和他的七个弟子,他这支是宋远桥的后人。李家后人说:李经纶当时最初记录的就是太极拳传于张三丰,后来在拳谱记录中删去啦,原因不知。赵堡传人说:太极拳创于张三丰,从王宗岳首传,下面是蒋发、邢喜怀......直到陈清平。吴、孙两派关于这个,没有论述,吴派以杨传为准,至今尊奉张三丰。由于杨、吴两派是流传最广的派别,所以,在以前,张三丰创太极拳、王宗岳、蒋发传太极拳成为定论。

2、上世纪30年代,唐豪先生开始对太极拳进行考证。唐豪给顾留馨的信中明确写道:唐豪直到晚年仍不会太极拳,打不下一个整套的套路。可见唐豪的考证,是属于外人的考证。唐豪的考证原则就是要推翻张三丰创始人地位(见唐豪文集)。唐豪发现了太极拳套路与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的亲缘关系,然后到了陈家沟调查,发现陈家提供的家谱上写有陈王廷是陈家拳手刀枪创始之人的写法,遂确定陈家拳创始人为陈王廷。但是这样没法解决王宗岳和蒋发的问题。

他自己说曾在北京得到一个本子,上面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一套阴符枪和一套陈家沟的刀法。阴符枪前面有一个序,说这个阴符枪是山右王先生所创造。根据这个,他推理----王宗岳太极拳论、阴符枪、陈家沟刀既然抄在一个本子上,所以说这个抄录者应该就是陈家沟的传人,同时这抄录者还创造了阴符枪,而枪既然是山右王先生创造的,而本子上又有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以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王宗岳就是陈家沟的传人。根据那序言的落款,他确定了王宗岳就是乾隆时期人。

王宗岳是如何得传的呢?不知道。好玩吧?然后是《武谱》的内容。《武谱》除王宗岳太极拳论外,还有几篇内容----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张三丰太极拳经。这几篇内容怎么办?经他考证这是武禹襄所做,冒名张三丰。他又说,陈家很保守,绝对不学外来的拳。因此,可以推断,杨露禅学的拳,就是陈王廷创造的拳。所以,他推断,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廷。上述内容,山西科技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唐豪文集》。

3、顾留馨先生的身份我就不多罗嗦啦,大家可以去查。顾留馨先生在上海曾在杨澄甫(也有说是杨澄甫弟子陈微明)的太极训练班学过太极拳,时间大约在两年。顾留馨先生建国后曾跟陈发科先生学过陈氏太极拳,时间大约一个月,每天学4、5招(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顾留馨先生认可唐豪先生的考证,并与唐豪先生有密切的接触(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顾留馨先生多次给高层领导以及胡志明等外国友人教授太极拳(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建国后,顾留馨先生受命主持编写四式太极拳的书籍。他完成了这项工作,编出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书籍,以后又编了武式。《陈式太极拳》作者沈家桢、顾留馨,示范者陈照奎。但是,李经梧的后人说,这书的技术部分是李的东西,却没给人挂名,而理论部分,至少洪均生提出了很多疑问(蒋家骏相关回忆文章)。《杨式太极拳》作者傅钟文。傅钟文祖孙三人以后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嫡传练法》一书。这个我就不多说啦。《吴式太极拳》作者徐致一。《武式太极拳》作者郝少如。近年再版时,经过修订恢复了原稿附录的《廉让堂太极拳谱》全文。《孙式太极拳》作者孙剑云。这些书是套路+拳谱,拳谱均采用顾先生的考证后修订的拳谱。

4、顾先生对现代太极拳提出了很多新理论。陈家太极拳陈品三的书重视缠法。顾先生把这个称为缠丝劲,认为这是所有派别太极拳的核心。这个理论引起了相当的争论。(洪均生的弟子们、李经梧的弟子们编订的文集以及顾留馨太极拳文集中,有此方面的记载)

5、李天骥在编订简化太极拳后,对杨氏大架太极拳做了修订,以利推广。这就是88式太极拳。国家体委的武术专家们,在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编订了第三套推广性的太极拳,就是48式太极拳。这套拳依然以88式为基础,但是参杂了一些陈、吴、孙式的动作,也允许参用它们的风格。国际武术比赛兴起后,为找出一个标准的竞赛套路,专家们沿袭48式的思路,编订了42式太极拳作为综合类的国际通用竞赛套路。同时,专家们还编订了陈、杨、吴、武、孙五种国际通用竞赛套路。自此,现代太极拳运动各套路基本形成。现代太极拳运动出发点是体育健身和竞技,讲究的是锻炼要规范和贴近大众,竞技要高新难美。

6、从太极拳的流传看,近百年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杨家太极拳。太极拳当时也没有分派,都是一个名字----太极拳。杨家也从未否认拳法来自陈长兴。在陈发科到北京传拳时,杨家虽然没帮助,但是也绝对没捣乱。吴家和杨家一直关系不错,互相扶持。郝家在河北和上海传拳,发展不快,与杨家、吴家无冲突。孙家发展也不快,而且多和形意八卦一起传授,在传授人员的选择上,与其他各派有差异。赵堡诸派在河南和西北传授,与其他各派互不干涉。以上各派,都基本认可张三丰的创始人地位,都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指针。近年来,陈家拳得到广泛传授。陈家拳以唐豪考证为历史依据,以陈家沟为基地广泛传播,掀起了一个太极拳传授的高潮。

7、太极拳的器械与拳不同。太极拳的器械几乎全是以后加入的。陈家拳的大枪,据说是从王堡学来的。花枪据说是杨家梨花枪二十四式。这些都是陈照丕所传。陈发科平生不用器械,也不对外传器械。其女儿陈豫侠会剑。杨家拳的剑,是杨澄甫与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李景林是武当剑正宗传人,为当时中国剑术的第一把好手。杨家从陈家学来的器械是大枪。吴派的剑,与杨家不同。吴派从杨家学的只有拳、刀、大枪,其余的都是外来的。武派从陈家学的也只是拳、枪。其余的都是外来。孙派只有剑,这剑是孙禄堂与其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但是与杨家完全不同。现在的32式太极剑是李天骥根据杨家剑简化的。42式太极剑作为42式太极拳的配套套路,以杨家剑为主,参杂了其他成分。但是这些器械一旦进入太极拳体系,则被按照太极拳原理予以太极拳化。

三、认识太极拳。

1、太极拳的核心思路。太极拳是一种格斗技术。其核心在于寻找一个用小力量打大力量、用慢反应打快反应的方法。所以,太极拳起初设定的基础就建设在对抗双方不平等的基础上。正因为这种设定,太极拳并不是把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的(当然并不排斥这种提高),而是把技术放在第一位的。众所周知,想打到别人,不过两个要素----力气大、速度快。而在此种不平等的条件之下,太极拳想比人家快,只能缩短打到人家的距离;想比人家力气大,只能使用人家的力气。

这就决定了太极拳的作战策略是:第一,重视攻击----无休止的攻击(因为他无实力去防守);第二,重视造势,尽量让自己的攻击处于顺畅而让对方的攻击不顺畅(因为对方顺畅的话,你即使同样顺畅,也是输);第三,重视借助对方的错误或者把对方的进攻变成错误。由于设定的太极拳手是弱者,因此,你不能用绝对力量取胜,不能用绝对速度取胜,也不能用技术动作的变化(招式)取胜。那你用什么来取胜?太极拳抓住了最重要、最无法变化的一个东西----力量!任何攻击,必须有力量!这是攻击的绝对要素!于是,太极拳就在力量上下功夫。要让你的力量发挥不出来,首先,我要能感知你的力量,其次,我要能把你的力量为我所用。

力量的要素,不过就是一个大小、一个作用点、一个发出点、一个施加力量的时间长度。所以,太极拳的力量感知训练,就是训练对于对方力量大小、作用点和发出点以及施加力量的时间长度的感知。而要了解这个,运用这个,也必须知道自己的发力相关要素。这叫“听劲”。太极拳有两种听劲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接触感知,另一种是通过不接触感知(说白了就是猜测)。从这个思路看,就知道太极拳为什么最初采取缓慢的套路练习方式----就是为形成运动中周身协调的习惯,并在缓慢运动中探索自己的力量的相关要素。这就是“走架是知己功夫”的含义。

至于“知人”,太极拳通过推手来体会。“推手是知人功夫”,推手不是比赛,不求胜负,而是在互相推挽中摸索对方力量的各种要素,是一种训练方式。推手起初的训练是十分缓慢的,随熟练程度日益加快由于这种技术掌握能力的不同,在推手过程中,就可以看出谁的技术好。这就是太极拳同门往往通过推手来比武的原因。推手是太极拳特有的技术。推手不是硬推,不是摔跤,不是擒拿。任何没学过太极拳的,均无资格参与“太极拳推手”。现代的“推手比赛”,因为要比出胜负,好争名声、得奖金,就出现了一些情况,这个我不多说。(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形意拳、八卦掌也把对对方力量的攻击作为本质的东西,所以这三种拳被称为内家拳,意思就是“放弃对外形研究而对内在要素研究的拳术”。只是三者思路不同----太极拳重视引导对方力量走过头,八卦掌重视改变对方力量方向,形意拳重视打断对方力量的运行线。)

2、从核心思路看太极拳的体系。太极拳把缩短到对方的距离和借助对方力量当作战胜对方的工具,这就要求太极拳手必须对于发力有完整而敏感的掌握。一个人,要想发力,就需要把自己当成一台最科学的机器,获得效率最高的发力结构和最稳固的发力支撑。人的动作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由于人的形态一致、关节运动范围是限定的,所以,人的发力动作跑不出那几十个结构和支撑----对啦,我说的就是站桩。太极拳以正立----以后发展为浑元桩----为起手,就是此因。太极拳必须先让学者搭起一个合理的、静止的架子,在架子的基础上练习发力。这就是站桩。太极拳的桩有多少?

严格的说,一个也没有。----这是什么话?这是因为:太极拳已经从身体的各种运动形态中,选取了所有发力顺畅的形态,组成了一系列桩,并进一步将其连接成为----套路!吴图南先生学艺,是怎样学的?是一个一个动作教,每个动作拉开就不让动,需要呼吸多少次才能换下一动,累得想自杀,结果被杨少侯先生臭骂。

这个,就是太极拳的站桩。在站桩获得发力结构、支撑“定式”的基础上,这个“桩”开始活动,你必须在活动中,保持全胜的协调,保持随时能发出顺畅流动的力量状态----你想想看,这起初能不能快?不能!----所以,套路的慢练开始啦。在套路完全摆对,十分熟练之后,你该干啥啦?----对,快练,以求得在任何场合下自身不变形的能力!再往下该如何啦?----对,发力,学会在动作中发力!再往下该如何啦?----自己会发力,要在人家身上试验!对,推手开始啦!

同时,通过架子的练习,知道发力的方法、路线、发力结构,你就该学习如何看人家的发力、如何破坏人家的发力、如何引导人家的发力----这是三层概念啊----这也需要推手!再往下该如何啦?----对,加快速度!再往下该如何啦?----对,让对方模拟真正的攻击!但是这个攻击起初是让你知道路线的,是做习题。再往下呢?----对,是对方真正的自由攻击!你运用你体会到的对付力量的方式,去跟它对抗!所以说,太极拳的体系,我们自己就能归纳出来:

1、站桩。这个桩,起初必须从正立入手,以架子的定式为本,体会发力结构的问题。

2、架子的慢练。

3、架子的快练。

4、架子的发劲练习----起初是慢练发劲,以后是快练发劲。

5、推手。

6、喂手,就是一个以预定方式进攻,另一个以各种方式还手。

7、散手。

8、完全自由不受拘束的散手。

只有把这八步都做完,才算完成了拳术的训练。目前,我们看到的练习者,一般只在第二步打转,即使搞到推手这一步的,前面也未练全----即使这样,居然这种人中还有很多人能打人!任何流派的太极拳,都是这样的体系,因为,他们不能背离太极拳的基本设定和基本原理----基本设定是弱打强,基本原理是缩短距离和引导力量。

3、太极拳的“爹”和“娘”,再说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李老师在他的图中,把戚继光长拳列为太极拳源头,对不对?不对。为何不对?先说戚继光长拳。戚继光长拳是中国拳术历史上划时代的东西。戚继光把当时他见到的所有拳术进行了归纳,编成这拳。这拳,不是现在军体拳那种“取狠招”式的归纳,而是把所有的动作进行总结,提取其中的发力形态而编成的。在戚继光的眼里,拳术,不过是人类身体保持动态平衡的技术,并在此情况下,迫使对方无法保持动态平衡的技术。

因此,他归纳了所有的拳术招数,选取----更确切的说是编写----三十二个动作。所以,戚继光写得很清楚----(原话忘记啦)----拳术本来不是用来打架的(打架用器械岂不更好?),只是用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这是为啥?这是因为他要强调,他的拳术,不是“实用狠招”“实用组合”,而是“所有的合理的发力架子”的集合!只有搭成这个架子,才可以用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而且,他也下了定义----这是初学入艺之门,也就是说,非“初学”的,这个门已经走过啦。

为啥太极拳一定是建立在戚继光长拳的基础上的?就是这个原因。其实看前面我的叙述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拳,都可以在此基础上练习发力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戚继光长拳?这难道是偶然?不是,是因为戚继光本人,已经完成了发力架子的选择----戚继光已经为太极拳铺好了基础的路基!有路基啦,还需要有啥?还需要有思路!思路在何处?----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的问题。简单的说吧,提出了----以弱打强原则的确定。力量在此原则下的核心地位。自身力量的发出和对方力量的破坏和引导问题。发力和破坏发力的练习过程问题。

破坏和引导发力的技巧问题。发力源头的寻找问题。发力点的确定问题。发力路线的感知和查找问题。这篇文章,一共400字,就涉及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在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珍宝!这文章,提出了新的格斗思路,从而在武术中真正确定了独立一家的可能。以此种思想,放到任何一种拳术上,都可以将其改变成太极拳。而恰恰是极端重视动态平衡的戚继光长拳,为这种思想提供了最完善的土壤!所以,太极拳在这两个源头下形成。有人说,爹给是儿子的是精气和精魂,娘给儿子的是血液和肉体。王宗岳太极拳论,给这种新拳术以精气和精魂,是这种新拳术的爹。

戚继光长拳,给这种新拳术思想托身的最好基础,是这种新拳术的娘。所以,李老师的图画是错的----太极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王宗岳,另一个是戚继光。但是,两人的地位是不同的----而没有戚继光长拳只有王宗岳拳论,太极拳总是还要产生,只是要更加费劲;没有王宗岳拳论只有戚继光长拳,太极拳就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存在(当然以后可能会由李宗岳,刘宗岳之类的出现,但那是未知的啦......)!(戚继光无意创造一种以弱打强的拳法,他只是追求动态平衡和发力的高效;而王宗岳上来就是要提出一种新的、以弱打强的拳法!)所以,传统太极拳的起源,必须解决王宗岳的问题----王宗岳是绕不过去的。

但是,《武谱》中提到了张三丰,而且明确说明了有文章是张三丰老师的遗论。《杨家老谱》中提到了张三丰的传留。《宋谱》直接说明此技术与张三丰的关系。目前,有人直接说:《武谱》提到张三丰一段,是别人加上去的,《杨谱》也是别人加上去的,《宋谱》干脆就是别人伪造的----。好吧,我信。呵呵。正因为不同源流的拳谱都指向张三丰,那么,无论这个张三丰是不是明朝初年那个张三丰或者宋朝那个张三峰----我们只能判定,在太极拳历史上,那个是王宗岳的前辈的张三丰,同样绕不过去啊

4、另一要素----攻击距离的缩短问题。太极拳是以弱敌强的拳术。因为弱,所以走完相同的距离,就比人家慢因此,太极拳是不可能设想跟人家争快速的。但是实战中,必须快速,否则就不可能打中人家。怎么办?太极拳的办法是:一个是主动进攻,另一个是选择预设阵地。太极拳不会防守,因为你实力不成,要是单纯防守,只能挨打。因此,太极拳是以攻为守。在何处攻?在预设阵地攻。举个例子。比如你打我面部一拳。我们相距1米,你这拳需要走过1米的路途。我怎样办?

我抬起手,在自己面部20厘米处,做一个侧向的削掌。这个削掌是为削你的手腕,并将你的向前直线力量加一个侧前向的的力量,让你的力量扑空的。当然如果你破坏了自己的平衡,你会向我侧后方跌倒。这个削掌,我走过的路途是20公分。你走过的路途是80公分。这说明,我只要有你速度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一起发动,我就可以在我预定的位置遇到你。这就叫“后发先至”。先至,不是先到你身体,而是先到我的预设阵地并打击你(好吧,如果你的手腕是算你身体的话,就算先到你身体也成)。太极拳所以称为“后发制人”的拳术,就是因为几乎全部是使用类似的思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太极拳的预设就是这样----以弱打强,我假设我无论如何也没你的绝对速度快。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先看到你发动,我才能判定并发动。因此,我必须有一个反应时间。

因此,我不能仅仅有你速度的四分之一----嗯,一半差不多啦。我先看到你动----你打拳的话,首先是肩膀、拳头都有微动。此时我就根据推手散手练出来的经验,判定你的运动路线、打击点、力量来源和力量,然后确定预设阵地,再向预设阵地运动。这就是长期练习形成的“反应”,其实是需要经过计算的,只是这些计算已经被熟练练习,直到变成类似本能动作的速度啦.....你没有动,我没法动,你微微动,我首先向预设阵地进击(你是经过预设阵地而非向预设阵地进击)----这就是“你不动,我不动,你微动,我先动”。很多人解释不清这一句。说白啦,太极拳的核心战术就是伏击和突袭。

5、挨着何处何处击----力量的集中性和机动性。飞机是战争之王。坦克是陆地武器之王。

原因:强大的机动性和火力。坦克还有强大的装甲,飞机没有,所以飞机的速度更加快,用速度弥补装甲的缺陷。所以要打人,两个要素少不了:火力集中,机动性。太极拳是弱者的拳术。火力,就是力量。弱者,力量本来就少。弱者,本来就比人家笨,本来就比人家机动性差。可是,在力量上,必须压倒人家,在机动力上,必须超过人家,否则就是失败。怎么办?机动力上,缩短距离。比如:人踢你一脚,你提膝阻挡。你的力量是从腰部提大腿格挡,格挡点在小腿,距离是30公分吧。人踢我一脚,我不是这样。

我是微微转身,直接用屁股去蹭,让对方的力基本走空,然后屁股发一个横向的小力,导致对方失去平衡而倒地。我的距离只有2厘米,而且又用了3-5厘米就完成了进攻。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我的屁股会打人。太极拳就是要练到这个程度,全身没一个地方不听话,没一块肌肉不听话。这样,任何一个位置,都有一支坚强的部队在防守。这就是缩短距离----核心在于你只有几支部队,而我有无数的部队。这就需要加强军事训练----嗯,就是太极拳的周身训练。至于力量的集中----既然确定要让全身都能打人,那就要练习任何一个位置都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所需要的力量(注意不是“全身的力量”,仅仅是“需要战胜对方的力量”)的能力。这个,就不多说啦,大家都能想到。

6、拳术和军事----坚定的进攻思想、以伏击、突袭为主的手段、全民皆兵和普遍化的军事训练、集中优势兵力、以打击敌人武装力量而不以争城夺地为主要战略目标、最大限度的集中火力、缩短进攻距离、引诱敌人犯错误----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不是军事上以弱克强的常见方式?我真的不知道。

7、从太极拳的体系再看太极拳的派别。太极拳是一种理论拳。太极拳来源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甚至得名都从这里来的。太极拳的核心,不在于动作,而在于理论。因此,动作的不同,不足以区分流派。理论的差异,才可以分别流派。但是,所有的理论,不能背离王宗岳太极拳论,这个是核心理论。因此,我们得知:任何一种流派,必须在实践上奉行王宗岳太极拳论,否则不能列为太极拳。任何一种流派,必须在实践上有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理论基础,否则不能列为一个新流派。

杨派----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自己的杨家老谱,里面有独特的理论。吴氏北派----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杨家老谱,但是在柔化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吴氏南派----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杨家老谱,有宋谱,在柔化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怪不得他们两个分称南北派)。武派----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自己的李谱,里面有独特的理论。孙派----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自己的《太极拳学》,里面有独特的理论。陈发科的拳派----表面没有自己的理论,也不承认王宗岳拳论,但是在实践上,却依然遵循了我前面说过的方式。赵堡的拳派----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自己的拳谱,里面也有独特的理论。

忽雷太极拳----事实上仍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论。李派、府内派----事实上仍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但这两派我不熟悉。洪均生的流派----以王宗岳拳论为基础,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嗯,李老师知道我想说什么啦----如果事实上不尊王宗岳,则不能称太极拳;如果事实上不能有独特理论,则不能称一个流派。因此,在套路上做了改动,就自称一派的......不说啦不说啦。什么叫独特的理论?就是在力量的运用、进攻距离的缩短(或者说是火力和机动力)这两个核心问题上,有自己独有的提高效率的办法,这就叫独特的理论。这些区别,请详细去看各派的书籍。这里要说就实在太多啦......

四、太极拳的杀伤力分析和技术简析

1、太极拳因为是弱者的拳术,因此杀伤力是天然不足的。要想最大限度的让侵害者住手,其实不过以下几个方法----一是打坏他的侵害工具。二是消除他的侵害能力。三是消灭他的侵害意识。除此三者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太极拳也从这三者下手。工具上----太极拳并不具有能让他断骨、碎关节的能力。因此,太极拳从引导其力量入手,导致其处于背势状态,并主要对其关节下手,尽力是其关节得到较大损伤。所以,太极拳不重视擒拿,而是重视摔拿。“好拿不如赖打”是太极拳的信条。能力上----太极拳从打击对方薄弱环节下手,让自己微薄的本钱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太极拳十分重视对穴位的点打,十分重视对要害的攻击。但是,近年来太极拳的穴位点打已经基本失传,关键原因是----天下太平,打坏人要负责任。

但是我不否认,杨家、李家、孙家等世家可能还有人会这些东西。至于陈家,李经梧先生说过陈照奎先生掌握这技术,但是他去世早,没传下来,也不知道对不对,或者陈照丕先生的徒弟中还有?......当然,打击裆部、肋骨、膝盖、喉咙、眼睛等处的东西倒是很多......意识上----最好的办法是摔他几跤。任何人在被摔过来摔过去的情况下,不仅大耗体力,而且进攻意识一定迅速丧失。因此,太极拳重视发人,这虽然是引导力量必然的结果,但也是最大限度削弱别人的最好手段。有人说太极拳不是杀手拳,只发人不打人----废话,弱打强,你也就是这些招数啦......

2、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凌空劲”。太极拳的基本技术是十三势,掤(前锋兵力试探性接触)、捋(后退)、挤(逼近)、按(冲击)----这四个都是正面的技术。叫四正。采(牵制)、挒(断敌后路)、肘(小股精锐兵力深入打击要点)、靠(侧面大队卷击) ----这四个都是侧面的技术。叫四隅。进(发力支架前移)、退(发力支架后退)、顾(发力支架侧移)、盼(发力支架大幅度旋转侧移)、定(发力支架在前进支点上的停留)。----这五个都是脚上为主体的技术。叫五步。任何人都可能明了自己的发力点、发力源、发力线。

如果这个人已经发出力,而恰恰发现自己的发力走空,这个人会不由自主的作出反应,而这反应可能会让他保持平衡,但也可能让他无法保持平衡。如果遇到这样一种人(往往是有经验的高手),你的目光,就可以给他暗示和引导。他将随你的目光自动的紧张、摔出去。这是心理问题。这就是“凌空劲”。这是不是打人的技术?是。凌空劲存在不存在?存在。但是,这凌空劲归根结底,是心理暗示的问题。

3、太极拳的入门原则----松(直接抄一点跟别人说的话吧)。如果想认真学习太极拳,套路并不是主要的东西,身体的状态才是最主要的东西。太极拳在应用时,是非常快速的。缓慢练拳,只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式。如果你能在任何时候保持身体的放松,则才算太极拳入门。而睡觉、散步恰好是每个人都会的东西,通过这个来练习放松,是最好的。但是,如何练习这里没法说。因为需要师父和你一起练习。这里只提醒一句:放松,不是松懈。有个窍门,就是:放松是肌肉向任何方向的拉伸。

4、太极拳和器械的问题能看出什么。一个拳种,总是先有确立拳种的根本,才有其他。太极拳是建立在以弱敌强的设定上,在力量的使用的阻止上下功夫。这是太极拳的特点。因此,太极拳的核心练习方式,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些。太极拳各流派器械多不相同,这说明太极拳的立派很晚,晚到其他的器械还没来得及进入并固定化的情况。这也间接反映了太极拳实际立派的时间----武禹襄和杨露禅是太极拳实际开山立派的人。嗯,当然陈长兴和陈清平两大祖师就别和两个徒弟参合啦......他们基本属于世外高人类型的。一些成熟的太极拳器械,不仅仅是器械,而且是练功工具。

杨家剑、孙家剑是用来练身法的。杨家刀是用来练整体劲的。各家大枪是用来练找劲的。武家刀是用来练距离感的。......要把太极拳外的器械套路纳入太极拳体系,不光是要放慢速度,而且是要在动作上符合拳理,并能达到最大效率----如同戚继光长拳对太极拳的贡献一样。嗯,现在太极拳的器械套路越来越多啦,有双环、拐杖、扇子,听说还有风火轮?

五、回答问题。

李老师的:

1、像基础的24式似乎陈杨两氏的完全相同?不同。简化太极拳是来源于杨氏太极拳的,在架子上很像。但是由于简化太极拳的目的放在锻炼身体而不是技击上,所以在动作上,本着运动科学第一而非技击第一的原则,对一些架势有轻微的改动。至于理论,那就更没法说啦。杨氏和陈氏的动作本就大不相同,因此,简化太极拳与陈氏的区别不多说啦。

2、陈氏太极与杨氏太极都有什么区别啊?陈式太极拳分两个流传体系:一个是陈发科传下的体系(大架体系),这体系包括早年架势(老架)、晚年架势(新架),是陈氏太极拳主流体系。

另一个是陈品三传下的体系(小架体系),以《太极拳图画讲义》为理论基础和动作标准,目前练习的人很少。至于他们跟杨家拳的区别,前面已经说啦。

3、推荐一下练习太极的顺序,业余的。像我如果要练的话,先练哪个再练哪个?你是一个30多岁的、体育出身的教师,因此你身体素质很好。你练拳的目的,肯定是健身第一、防身也少不了。因此,推荐你练传统的太极拳。你是河南人。河南是陈家太极拳的主要流传地。因此,你练习传统的陈家太极拳老架(陈照丕传的那种),似乎更容易找到教师。

hhp19910906 兄和轮回兄搬拦捶的问题:hhp19910906 兄对搬拦捶的理解,在于他不知道太极拳不重视招数,而重视力量和距离的问题。轮回兄也是这样。对方无论如何使用腿法,他的进攻距离,一定远远长于我的这一搬到达预定的预设阵地的距离。而且这一脚实在是太长啦。我完全可以欺进去的。这样,我会直接进入他腿的死角,轻轻一碰,他就倒啦,剩下的招数是无法使用的。对方如果使用擒拿,因为我采用的是让他打进来的策略,所以对方的运动距离远远长于我到预设阵地的距离,所以对方拿我,我将在预设阵地等着反击他。对方如果立肘击锤----晕,我既然敢打这一锤,就说明我已经进入预设阵地啦,他根本无法立肘。所以,我说,我只要用这一招,一般人跑不掉,就是这个意思。搬不是搬,拦不是拦,而只是自己的力量进入预设阵地和引诱敌人的力量进入预设阵地的过程。

六、太极拳的学习、自学和能否失传的问题,太极拳和金庸小说的问题。

1、太极拳的结构,其实不过三部分----理论、训练、格斗技巧。其实任何拳的结构都是如此。但是,太极拳是一种理论拳,因此理论位于最核心的位置。

2、太极拳的理论,目前是全部公开的,几乎一点也没剩,都公开啦。那些出版物,我前面都列啦。讲述和解释的资料也都很全面。太极拳的基本训练方法,目前也是基本全部公开啦。最核心的套路,那真是写得太明确啦,而且录像资料到处都有。有些资料,那真是详细到了牙齿。现在就是格斗技巧和训练中的一些技巧,基本没有公开。

3、所以,跟师父学,其实学的也就是这些训练技巧和格斗技巧----这个外人学不到。再是师父可以看着你的进展,为你确定训练计划,为你进行随时的学习指导和改错。

4、因此,我们看出,跟师父学习太极拳是最快捷的一条措施。但是,以现在的条件看,太极拳,不是不能自学。只是需要认真、仔细、多看、多辨认正误、多想。现在很多人说太极拳不能自学。我这话,也许有人会反驳。但我一直认为,既然武禹襄他们能做到,现代就一定有人能做到。

(好啦,谁说不能自学我不吵,就当你们是对的好啦......)自学是很难的,一定会走弯路。但是,太极拳就现在公布的资料看,是可以自学的,甚至可能自学到较高的水平。

5、因此,我可以说----目前的情况下,太极拳是绝对不可能失传啦。因为,即使目前没有出版的东西,完全再无人掌握,只要有拳理,有这些入门的套路,有现在这些相关参考书,人类就可以重新发现和还原太极拳法。

6、所以说,机缘,对所有人都有。只是自学是事倍功半而已。至于那些格斗技巧和训练技巧----如果有打的实践,它们会逐渐在实践中再次冒出来的。

7、太极拳和金庸小说纯属我自身的兴趣。金庸与吴公仪交好,不仅听他讲拳理,还跟他学过拳。所以,金庸在他小说的描写中,反倒是在太极拳问题上比较采用真实素材,而且太极拳的东西也被变形渗透进他编写的其他武功。事实上,金庸看了很多的武术专业书籍,这个在《飞狐外传》和《书剑恩仇录》中表现十分突出。除了我以前提到的那些外,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受太极拳理论影响甚重。乾坤大挪移也能看出太极拳的影子。

8、太极拳的理论是普遍性的,因此,可以用到任何一种拳术上,对此拳术进行修改。在武术界,这个举动早就开始啦,凡是经过修改的,往往作出一个标志----或者是加上太极或者武当两字,或者是自列于内家行列。我在拳击的实践中,一直应用的是这个理论。

9、太极拳基本上是接手拳法,就是说,必须双方接触上,太极拳才能感知对方的力,才能针对这个打人。要是不接触,那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来预判。太极拳是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的拳法。

(0)

相关推荐

  • 推理太极拳的起源(2)

    在太极拳界,有这样几个事实,各方人士好像都不否认. 一.杨家太极拳第一代祖师杨露禅,河北永年人,先后三次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前后一共十八年.授拳老师名叫陈长兴. 二.杨家言辞凿凿说太极拳传自张三丰. ...

  • 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陈洞,字子明.生于1878年,病逝于1951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自小随父亲复元(字旭初).叔父贯元习练家传炮捶,又从族叔陈鑫(字品三)读书习文,可谓文武兼得.民国"十七年( ...

  • 武禹襄与陈清萍素昧平生,凭什么才一个多月就学到真艺?

    武禹襄出身广平望族,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文化底蕴深厚.他家兄弟三人,长兄武澄清,举人出身,在河南舞阳县当知县.二兄武汝清,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接受家教,均自幼习武. 至于武家兄 ...

  • 001.《太极拳》陈家沟的由来

    提起我国传统文化,功夫是最少不了的代表之一.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在汉代的时候就有角抵手搏,即相当于今天的摔跤和徒手格斗.唐代兵器技术先进,尚武之风很盛,连大诗人李白都佩剑行走江湖.唐朝的刀法和锻造技术, ...

  • 唐才良先生没有“拖条辫子”,但拖个大象尾巴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文题目,据作者说是"为吸引眼球,随便幽默下",其含义,作者文中虽有解释,但编者其实并没有看明白,于是立此存照,留待日后再听分 ...

  • 傅钟文前辈谈太极拳练法

    傅钟文先生认为,练好杨式太极拳要管好几大要点,这些要点管好了,也就等于基本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了. 首先,练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先有意识,也就是意识要先于动作.比如"起势",双手俯掌 ...

  • 【拳理】中医武术世家谈太极拳与防病抗疫

    _ 为什么说太极拳能够预防疾病? 首先,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即最长的深呼吸.腹式呼吸一吸一呼可长达6.4秒,呼吸量比胸式呼吸多75%.这是古代道家"真人"修炼的最佳节奏,是养生的精 ...

  • 一位武术前辈传下来的健身秘法:壮背强腰,益肾健脑,健步通络!

    今天有拍友推荐了这个健身方法,希望我能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我读完,发现这不是就是拍打小腿肚子上的膀胱经吗?当然了,除了拍打到腿后侧膀胱经,还拍打了脚背的脾经,肝经,胃经,胆经等,同时踢后腿的过程也是 ...

  • 一位武术前辈传下来的健身方法:根好的树,枝繁叶茂!

    今天有拍友推荐了这个健身方法,希望我能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我读完,发现这不是就是拍打小腿肚子上的膀胱经吗?当然了,除了拍打到腿后侧膀胱经,还拍打了脚背的脾经,肝经,胃经,胆经等,同时踢后腿的过程也是 ...

  • 一位有良知的武术人谈传武真正的“心法”

    编者按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禅宗修行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甚至有"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之慨.传统武术中也有&quo ...

  • 九位前辈谈书法用笔

    2017-11-29 08:39·书法爱好者之家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 ...

  • 一位医学者谈内家拳到底练什么?让我们更科学的去理解太极拳

    和太极音乐 正月梅花 30分41秒_秋果果823 秋果果823 - 和太极音乐_秋果果823 在很多人心中一谈到内家功夫,一下就会联想到内力,内劲,内气等等,其实,内家和外家练的主要的是一个东西,只是 ...

  • 11位太极前辈披露曾经秘不外传的太极拳推手心法

    杨澄甫谈推手 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于推手无疑矣. 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 ...

  • 孙剑云前辈谈:孙氏太极拳站桩之要

    修为孙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下面分述之.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 (早晨要面向东方),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