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名医曾懿:偶然发现的民间祛湿方】
湿气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我们,不仅会诱发多种疾病,而且一旦沾染就非常难祛除,中国的历代名医几乎都与其打过交道,清朝的一位女名医也不例外。她就是晚清著名的女医生,曾懿。
曾懿出生于一个官绅家庭。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病人因治疗无效而去世,曾懿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重视民间经验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南方游玩时,曾听到一个喝醉酒的四品武官说,他以前调到广东地界,由于水土不服,得了湿气,吃饭没有胃口,头昏脑涨,一点办法也没有。走到一个集市去看病,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刚好看见一个小贩,煮了一锅药汤水贩卖,口渴正极,就买了一碗汤水喝,不料这汤水初入肚中,小腹暖暖的。武官就问小贩这是什么汤,小贩说这是祖传的祛湿汤水,广东地界夏季湿气重,特别适合这个时候喝。于是,武官就连续好几天都来喝,几日后,湿气症状竟然有所好转,半月后,便好了七八成,恢复了生气。
获得民间祛湿方
那武官就想购买小贩的汤水配方,小贩不愿卖,武官也是各种威逼利诱,最后不惜花下重金购买了方子,因为是喝醉酒的原因,武官居然将方子大声的说了出来。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将方子的配方当场记了下来,后来每遇到湿气重的患者就将方子用上,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后来没几年这方子就得到了普及,那武官也是无奈,白花了那么多钱。相信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方子?效果真的这么好吗?
其实方子很简单,现在也很常见,主要是由5种药材组成,分别为:决明子,茯苓,黄精,山楂干,桃仁。五种药材各有各的妙处,组合在一起,更是祛湿健脾的良方。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好处
决明子能够帮助身体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的好处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好处
黄精对身体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好处
山楂干具有帮助身体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好处
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清咸丰二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当时有许多百姓因为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怜惜乡民的无辜,更痛恨庸医,于是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对于精辟的论述和严谨的方剂,都一一摘录并悉心钻研。晚清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一味反对。曾懿却广收博采,加以运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
曾懿 54 岁时著成《医学篇》,共2册,各4卷。书中将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并将《瘟病条辩》、《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一目了然。她还把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精选并分成伤寒、瘟病、杂症、等类,附于书中。1933 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 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
她不忘当初学医之艰难,决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后来者,乃发奋著述。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五十四 岁时,著成《医学篇》,并于次年在湖南长沙刻板问世。《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书中将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瘟病条辩》、《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明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著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方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崇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她又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瘟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使该书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