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和田玉
1.清乾隆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高4.8厘米,口径14.1厘米,足径7厘米。清宫旧藏。
碗玉质莹白。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代黄玉荷叶式花插
黄玉荷叶式花插,清,高14.5厘米,宽9厘米,厚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清乾隆青玉卧马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4.清代青玉莲瓣式双层奁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5.清代青白玉扳指
青白玉扳指,清,直径3.10厘米,高2.80厘米。清宫旧藏。
扳指,又称“搬指”,是护指之物,一般多用玉做成指环状。最初戴于右手大拇指上,以免拉弓勾弦时勒手,后演化为一种装饰品。此扳指马鞍型,鞍面上有黄色桂花皮,玉质洁白莹润。附黄条,其上墨书“府脂玉皮搬指一个”。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6.清代白玉推胸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7.清代和田玉青玉羊首带钩
南京博物院馆藏
8.清代和田玉雕 观音菩萨坐像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
-------------------------------------------------------------------------------------------------------------------------
1.明代 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
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明,口径11.5厘米X6.5厘米,底径6.5厘米X4.5厘米,高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明代青玉卧猎犬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明代青玉竹节杯
此杯用料为新疆和阗产的青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斑沁。杯作扁圆的三节竹筒状,杯身两节中空,以一竹节为杯底,杯体微微弯向一侧,杯柄雕成卷曲的竹节形。杯身两面各浮雕竹叶纹。节上琢有谷纹。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饮器制作讲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发展,器形和纹饰都颇丰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创新型。此杯造型独特,选材精细,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4.明代青玉执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5.明代螭纹玉方牌
白玉质,扁长方形。双面浅浮雕蟠螭纹,造型各异。侧面饰S形纹,仿战国风格,并于间隙处作毛地,于同类器中少见。上端有环状提携,可穿绳系挂。虽出土时已略残,但玉质、琢工均属上乘。
玉牌是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的男子佩件,多单件使用,纹样可见瑞兽、花鸟、山水、人物、诗文等。清代推崇明代琢玉大师陆子刚,玉牌常托款“子刚”或“子冈”。尤其是那些一面装饰山水人物纹、另一面装饰诗文者,书卷气息浓厚,深受文人士大夫等喜爱。直至今日,玉牌仍被世人青睐,成为不分性别的常见玉饰件。
上海博物馆馆藏
6.明代银镶玉花朵别针
南京博物院馆藏
7.明代莲蓬玉洗
济南博物馆馆藏
-------------------------------------------------------------------------------------------------------------------------
1.宋代青玉卧狗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宋代白玉凤头带钩
南京博物院馆藏
3.宋代青玉龙首饰
天津博物馆馆藏
-------------------------------------------------------------------------------------------------------------------------
1.唐代白玉莲瓣纹碗
白玉莲瓣纹碗,唐,高4.6厘米 口径7.1厘米,足径4厘米。
玉为白色,有绺及白色絮斑,局部有褐色沁。碗壁较直,略厚,表面浅浮雕三叠莲瓣纹。莲瓣表面阴刻平行线条以示叶脉。足略外撇,稍欠周正。
唐、宋时期,作此玉碗造型,或器壁饰莲瓣纹的金、玉、陶瓷器皿时有所见。此碗材质精美,碾琢细腻,造型古朴,器形小巧,是唐代存世不多的玉容器精品。
中国古代玉器经历了战国、两汉的繁荣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一度式微。唐代疆域辽阔,国势强盛,工艺美术获得极大发展。就玉器而言,其使用功能的世俗化倾向日益彰显,花鸟装饰题材广为流行。玉质容器、服饰成为唐代用玉的主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唐代白玉勺
白玉勺,唐,高2.8厘米,长19厘米,柄宽1.3厘米,勺横径5.3厘米。
勺白玉质,玉质温润,打磨光滑,略有黄褐沁斑。直柄,柄首勾曲回卷,勺体较深。通体光素无纹饰。
玉勺早在新时期时代的凌家滩文化中曾发现一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有发现。唐代的立体器物很少。此件玉勺,形体较大且厚重,玉质优良,堪称稀世之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唐代青玉童子骑象
青玉童子骑象,唐,高5.5厘米,长7.3厘米,厚2.8厘米。
青玉有绺裂、絮斑。圆雕一男子侧身坐于象背之上。象卧伏,神态温顺。人物头戴软帽,微后仰。着长袖衫。右腿搭于左腿之上,右手举起放于脑后,左手置于腿上,长袖下垂,作舞蹈之姿。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1.汉代青玉鼻钮“苏意”印
青玉鼻钮“苏意”印,汉,印面2.4×2.4厘米,通高1.8厘米。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汉代青玉鼻钮“妾繻”印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汉代玉蝉
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玉琀就是其中之一,玉琀是指含在死人口中的玉石。在汉代,非常盛行含蝉形玉,古人以蝉做琀,“取其清高,饮露不食”。两汉玉蝉多采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淮安市博物馆藏西汉时期玉蝉,采用新疆和田白玉料,玉质洁白温润,刻工精细,线条简洁明快,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通体光素无纹,打磨光亮,蝉体扁平,呈片状,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均突出体外。玉蝉整体形象生动,形态逼真,立体感强,雕工技艺娴熟,刀法细腻洗练,双翼两侧边沿较薄,有透明之感,两翼末端尖锐,尖峰扎手。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4.战国时期青玉鼻钮“薈信鉩”
青玉鼻钮“薈信鉩”,战国,印面2.2×2.2厘米,通高1.7厘米。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薈信鉩”四字。战国时期的玉印文字笔画多为每一笔的中部较宽,字口亦深,两端尖锐,字口略浅,表明是砣轮砣磨造成的。印身色泽温润而暗,似光亮含而不露。印身有璞天成。此印顶钮狭长,印台较高,厚实敦稳。其形体较大,在战国玉印中比较少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