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经典之《王宗岳太极拳论》
试答如下:
首先你得多读读拳论了。拳论写得明白,太极出功夫是可以防身克敌,也就是能打。而且太极较之其他强的地方,是让天下武学高手能养生逸年。
其次,请不要对太极报太多幻想,因为从历史上看,太极拳名家很多,但年轻一辈很少能在格斗竞技场上取得佳绩,因为太极是十年不出门。功夫老而精才能有功力,但那时候机体也衰老了,所以无法上擂台显威风。
其三,也不要对太极失望。毕竟太极训练方式能文能武,其实是一种武学的高度哲理化的同时,还保持了竞技的精巧。我亲身有体会太极高手的身手和功力,而当年香港白鹤门与太极门吴公仪比武,虽然看起来是街头打架,但想到吴公仪五十多岁老者,还能那样比武,而内行看起前后法度还是有迹可循,起码你在街头与人打架时,绝不会比他们比武时更大方好看了。其实对很多想习武防身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好例子。
最后,正式回答你的问题:练太极,如果能感觉松柔了,遇事不慌张,沉得住气,就是出功夫。如果松柔的前提下,还有沉下的劲,基本上就能在推手有所得。如果推手有所得后,能经常搭手实战,那么打人也不在话下。以上能获得,就离拳论不远也。
所以,好好读读太极拳论并且背诵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教我们太极拳功夫的马老师每次授课时,都随口朗诵,并让我们熟读背诵,说判断太极功夫好坏可以此为标准。只要符合拳论的就是真太极,不符合的那些就别学。
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另有《阴符枪谱》等。见《清史稿·王来咸传》、《王征南墓志铭》。
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
【 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