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大事是读书
陈必武
终身大事是什么?许多人也许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结婚、生孩子是终身大事,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其实,从现代社会来看,终身大事不是结婚,也不是生孩子,而是读书。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离开了阅读,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人要发展,需要读书。
阅读是一种学习。
学习就要与阅读为伍。天下事多不计其数,人不可能件件躬身力行。然而书给我们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塌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以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子,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变得心灵充实。
阅读是一种文化的建构。
阅读总会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一些什么,孩子们一点一滴积累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因此,选择阅读内容就非常重要。不同时期的不同认识都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对文化建构的重视应该是共同的,对价值导向的重视也是共同的。作为老师应该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应该读什么?”家长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应该读什么?”所以,我们要当好孩子阅读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积极的文化,为学生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文化的笛子,继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读书的功利性上,而忽视读书的自身价值。书就是宝藏,书就是黄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掘金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就是赢得财富的过程。知识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对后半句话的理解人们也有误区。把读书与不健康的意识联系在一起,本身就是对读书这种神圣事情的亵渎。其实可以这样理解:读书一方面是欣赏的过程,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集美貌、温柔、弱不禁风、文采与一身,是个美丽的知识女性,每个读者读到这个任务,爱怜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是一种阅读中的欣赏。就好像走路看到美丽的女孩,回首相望,那向往的神情不是邪恶。另一方面表现在读书的实际意义上。书读多了,身上自然就有了一种吸引人的气质。内涵丰富了,外在表象就是一种高贵,一种优雅,一种浪漫。这种表象就容易引起女孩的注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阅读是一种创新。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换句话说,阅读就是创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自身情感的升华。例如,读着读着,就发出了笑声。再读着读着,发出了哭声。书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要找人倾诉,说自己看了一本好书,受到了感动。这是一个优秀作品传播的过程,有意无意向别人推荐了这部作品。我把这种情况称为阅读的常态境界。另一种是有动笔的愿望。“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是阅读的高级状态,层次明显提高,创造新的作品已经指日可待了。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的具体化,二者合壁才是真正的作品。就好像一部电影,拍出来以后没人看,就称不上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将文本具体化,文本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也就是没有作品的实现。所以,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本成为作品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交流的需要。
和书中的人物交流,和作者交流。不同的人对阅读有不同的需求。未来社会人与人交往越来越少。农业社会是以水网为核心,人与人是面对面地交流,是一种行为交流,话语交流,是一种立体的交流。工业社会是以路网为核心,人与人主要是行为的交流,也是一种立体的交流。信息社会以高速公路、互联网络为核心,人与人是网络的交流。人与人近距离交流越来越少,远距离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是人们说的“赛博空间”。人与人的交往出现一种“淡人格化”的趋势。人们从纵向的交流变为横向的交流。不重天长地久的交往,而重一次性的交流。交际面越来越窄,感情也越来越浅。而阅读就提供了一个与书本交流、与书中人物交流、与书的作者交流的机会。
阅读也是一种休息。
台湾作家张晓风说:“读书是最精致的聊天”。《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谈到:“且不说书的内容会教我们如何静心,就阅读这一形式本身,就能使我们在喧哗与骚动之中步入静态。”
我曾经这样幻想,瓜棚豆架之下,公园车站之中,到处都有国人读书的身影,让读书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让读书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让国人都明白“终身大事是读书”。
本文原载于2005年12月23日《连云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