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摄影要素
◆ ◆ ◆
有光才有色。
光色可按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等来分类。
物体的固有色彩能否被准确捕获与当时光线有极大关系。
光源色、环境色响着照片的色彩倾向。
色温
色温主要影响到照片的色调感觉。
白天的自然光源属于较高的色温,而到了黄昏的自然光源属于低色温。
色温越低,色调越暖(偏黄);色温越高,色调越冷(偏蓝)。
相机中的白平衡与标准色温的效果是反的。后期软件中的色温值虽然是标准色温值,但效果也是反的。
其原因是:白平衡通过加入补色来达到“平衡”画面色调的目的。
比如,正常情况下,白炽灯光源色温偏低,所以画面本应该偏黄偏暖,但设置了“白炽灯”白平衡后拍摄,相机或软件中将给画面增加蓝色来中和黄色,从而达到色调平衡的目的。
所以在 Lightroom 等软件中,才会看到,色温值较低(如上图,2850)而照片偏蓝的情况。
显色性
光源的显色性会直接影响到照射物体后反射的颜色逼真度。
光源对于物体固有颜色呈现的程度称为“显色性”,也常称做“显色指数”(Ra)。
显色性高的光源对颜色的再现较好,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也就较接近自然原色。
显色性低的光源对颜色的再现较差,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偏差也较大。
1、显色性好的光源环境里所拍摄的照片色彩丰富、饱和度适中或较高,色彩比较逼真。例如日光或光谱全的闪光灯照射下拍的照片。
2、在显色性差的光源环境里拍摄的照片则表现为色彩较淡、饱和度较低。例如一般的室内日光灯、白炽灯以及三基色不平衡的摄影灯或室外阴天、阴影里所拍的照片。一般显色性差的照片都须经校色处理才能较好地还原人眼所见的颜色。
◆ ◆ ◆
光度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现场光线的强弱,二是光源对拍摄主体的照度。
现场光线
整体光线偏强或偏弱,可按“白加黑减”的原理进行拍摄。
比如,在雪地拍摄,通常要增加曝光补偿;而在较暗场景下拍摄,可适当减少曝光补偿。
照度
光源发出的光线亮度一般遵循平方反比定律,也称照度第一定律。
在用点光源照明时,与光线垂直的物体表面上的照度跟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跟被照亮的面到光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比如,位于离光源 2 米的被摄对象,受光量为 100 光度单位;离至 3 米处,受光量为 45 个光度单位;如果再离至 4 米处,则受光量只有 25 个光度单位了。
◆ ◆ ◆
光比通常指的是拍摄主体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亮度差。
光比大小通常与光的强度有关,主要还是由光的汇聚程度来决定。
决定光汇聚程度的主要依据有:
1、光源的面积与距离。
2、直射还是散射。
一般来说,光源小(汇聚程度高)的光线较硬,光源大(汇聚程度低)的光线较软。
晴天硬,阴天软;正午硬,早晚软;直射硬,散射软。
通常,小光源会产生较强的阴影,也有利于揭示物体纹理。
大光源会带来柔和的阴影,适合人像摄影。
◆ ◆ ◆
光源的角度和高度,对摄影作品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角度
根据照相机镜头的朝向,可将光源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等。
高度
根据光源的高度位置,可将光源分为:顶光、高位光、中位光、低位光和脚光。
◆ ◆ ◆
由主光、辅助光(修饰或轮廓强调)、背景光或顶灯等来为主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