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解~1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一拳入门”。
此谚非指“一”个“拳”派“入门”,而后始可兼习他派。 而是指习武打“拳”,必须练成全身“一拳”之基本认知与技巧,始为真正的“入门”。 否则,招式再多、套路再多、门派再多,练武一世,也只是在“门”外游走而已。
“扭屁股吊腰,传授不高”。
打拳练招,手舞足蹈,而身法不正时,一切空谈。 之所以如此,只怕是“传授”的师尊、武馆、教练、武校的基本知识与技术“不高”吧!?
“言必成三,手必成圈”。
“言必成三”只是民间俗语,话要言明白,理要讲清楚之意。 然而,实乃人与人交往之基本必须的方式。 以喻打拳用招,身之与“手”,必有缠丝,“成圈”画弧,始为正法。
“严是爱,松是害,教徒不严难(不)成材”。
是一般性的俗谚,而被武林采用。 就是另一句成语:“严师出高徒”之意。
实 战 诀
“贴身靠打,接二连三”。
八极拳语,而其一般共同之意义。 中国武术非同外国。 不是以一拳、一脚、一伸、一收来格斗的。 而必须一式多招,手中有手,才是正法。 此谚是说一拳已出,而继之以肘以肩,“贴身靠打”。 而所谓“接二连三”乃是一招,是一招之中的多次攻击。
“学会六肘头,交手不用愁”。
八极拳语,有“六肘头”一套,教人用“肘”。 学会此术,便不只是出手一招而已了。 所以,与人“交手”,得势取胜,便“不用愁”矣。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摆架式,就是“带形”。 而对戰之时,心“有意”图,切切不可以眼光、表情、姿势使人警觉,知所防御。 此谚在警告人,苟或“带形”,只怕就“必不赢”了。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打拳如用兵,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是军容而已。 至于用兵之道,偷袭哄诱,无所不用其极。 总要“出其不意”,才能“攻其无备”以取胜也。
兵 器 架
“枪是伏腰索,急上又加急(扎了还嫌迟)”。
“枪”之后把,“伏”在“腰”际。 出手攻防,“急上又加急”。 那怕就是已经“扎了”出去,心中“还嫌迟”慢,才是正确的自我要求。
“枪不让寸”。
真正的“枪”无大开大合之招法,双方用“枪”攻防,所争只在一线,分“寸”不可轻“让”。 至于舞弄与对扎,只在嘻弄,非“枪”法之正法眼藏矣。
“出臂一条枪”。
“臂”与“枪”的关系,必须合一。 “臂”出“枪”出,是同“一条”线的技法要求。 也是示人身剑(兵器)合一,用“枪”如“臂”,如同自然生成一般的境地。
“枪未出、在我;已出,在人”。
“枪未出”时,操持“在我”。 一枪“已出”必听敌枪之意图而因应,随势取之之意也。
修 行 路
“练拳宜早起,早睡体不亏”。
因武术而改善起居生活之习惯,身体好了,心强力壮,才好习武。 而,就算武技无成,身心也得到了健康。
“艺不精,熟思则精”。
任何技“艺”,不在手上,乃在心中。 有手无心者,难臻上乘。 所以说,习“艺不精”之时,身手上的苦修勤练虽好,仍嫌不足。 必也“熟思”深惟,了其真意,与其难点;而后勤练“则精”矣。 此谚并不是说只想而不练,技术居然可以成功的。
“得诀归来好看书”。
“得诀”使知真意,“看书”中的说解铺衍,才能会其真旨,而指导修习,积渐有功。 否则书籍读得再多、套路练得再熟,而其中的诀要无知,真意茫然,一定是徒劳无功的。
“练私功”。
不以示人,“私”下“练”“功”,唯恐人知的不良传统。 作此行径之人,也叫“私练的”。
內 外 功
“借场练功”。
师傅教学生,必须“献”身说法。 学生得其真旨,而师傅也“借”教“场”之职责,“练”了“功”夫也。 另外一说则是:师傅“借”此“练功”,自己得了好处。 而不向学生说解,只以套路混朦,使人习而无得,或是徒生误解。
“食夜粥”。
广东武林之语,意指工余“夜”晚,勤习用功。 功毕,稍喝碗“粥”,以为消夜之习俗。 后来,便将练过武的人,叫作吃过“夜粥”的人。
“露水功”。
早起练武,地上“露水”未干之实境。 旨在劝人早早起来,一天的工作尚未开始之前,正好用“功”也。
“停而不停,似停不停”。
练功打拳,身与意俱,是一体的。 所以,有时招式似“停”而其实“不停”。 因为,心意尚在:一则贯串此招;意远于肢。 再者,前式之“似停”,已寓下式发招之势;其实从未真“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