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针灸基本功及八大针刺手法
·基本功是硬本领,得天天练,不断地练,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经过生疏到达熟练。这不仅对初学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那些中医针灸学术有一定基础的同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练。
就以读《灵枢经》、《针灸大成》来说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张口就来,动手就做,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否则,在读书时虽能背诵,到了应用时一有障碍,就想不起来或想不全面了。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基本功不够熟练的缘故。所以学习期间要天天练,工作期间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才能练好基本功。
针灸医生在病人面前,一切为了病人,认证靠诊断准,治疗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症无穷,方穴众多,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比如在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一方面要注意四诊八纲、理法方穴术的一致性,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又要注意病位与症状的关系,才能写出较完整的病历。中医针灸学,初学入门比较容易,学精学深比较困难,不下苦功夫认真揣摩钻研,是达不到精益求精的。
中医针灸学术,一般的学会了四诊八纲、理法方穴,好像就已经掌握了中医针灸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这只是学会了似下象棋的跳马、出车、“将军”等初步的东西而已。
病证有千百种,方穴有千百个,手法也有几十种,各种病证都有它的本质与特征,应针对其本质与特征进行治疗,否则就会使辨证施治庸俗化,肤浅而不深入,能治疗一般的病,不能治疗特殊的病,能治疗小病、轻症,不能治疗大病、重症。
每种病证都有它的前、中、后的阶段性,还有性别、年龄、体质、气候等的复杂性,再加上阴阳、虚实的错综混淆,只凭一方几穴、一种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证的全过程,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不少学习中医针灸的同道,停留在“对号入座”上,选定一病一方、几个穴位、某种手法,一直治疗下去,效果不佳,也不变换处方、穴位和手法。
要学习写病历。基本功练好之后,要在临床上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具体实现理、法、方、穴、术的治疗方案,这是真本领、硬功夫。如果基本功不扎实,自己没有信心,有怕写不好的想法,在上级大夫监督不够的情况下,常发生潦草的写法,也常有病历写得理法不清,方、穴、术与理法不合套,矛盾百出的毛病。
究竟写中医针灸病历,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我认为除了应该有对患者高度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外,还要订出一个有轮廓的样板来,项目细节不要太多,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病历。
此外,写病历时还要注意:
1.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在诊治、写病历之前,首先要耐心地听取患者或其家属的主诉,再做细致地望、闻、切、按等的观察,得出明确的诊断,在病证的基础上,辨明阴阳、寒热、虚实。
这样,既有了具体检查,又有了综合分析;既有了整体观念,又有了客观标准。如果忽视了具体检查,将是肤浅的辨证论治;如果偏重了局部检查,局限于一个方面,将会失掉了整体联系;写出来的病历也不会符合要求。
假如医生有偏见,或者只听了患者不全面的主诉,或者只看到一两个表面症状符合自己的观点,就认为是某某病,一直的治疗下去;切脉时指下会产生似象非象的“幻觉”,望诊时目中会产生似是非是的“幻视”,闻诊时耳内会产生似有非有的“幻听”,诊察不清,理、法、方、穴、术,必然不合病情,治疗效果也就不会明显。所以一定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和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
2.重点系统地诊查记实:写病历最好是在望、闻、问、切、按等全面诊察后进行归纳、分析,既要根据当时具体检查的客观事实,又要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得病的时间、地点等,在判断病证时,既要避免脱离现实的概括,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的堆积,才能了解病证的本质,确定病证属于哪个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制定治疗方案。
在记述病历时,要有条理,有系统,在理中定法,在法中立方,在方中选穴,在穴中施术,使理法方穴术,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写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病历来。
3.复诊要及时地随证更方:医生写初诊病历,往往都是详尽无遗漏的描述,理、法、方、穴、术记述的也比较全面,到写复诊病历时,常是简单记录,只登记症状和配穴,而忽略病证的变化和理法方穴术的更换。不注意患者在原有的病证中,经过针灸治疗后,在某种病证中显示了哪些不同的趋向,针灸哪些穴位,病证在不同程度上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
也就是说,在针灸与病证双方的斗争中,其力量对比关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如针灸力胜过了病证力,则效不更方,加强针灸力,一直将病证彻底治愈;如果病证力胜过了针灸力,则是针灸方法不对证,或是针灸力量轻而病情重,则要细致慎重的分析,是属于哪一种,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针灸的方法和穴位,还是需要在原方、穴、术上加减调配。
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措施,都必须写出改方或为什么加减调配方、穴、术来,说明方、穴、术与理、法的联系。这样写,才能使病历前后一致,一脉贯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疗效。
这样写病历,为以后写技术小结、总结打下基础。否则只图一时省事,病历写不详细,日后回忆不起来,又怎样会拿出完整的总结呢?这对科研工作和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是不利的。
4.中医针灸病案举例:
张某,男,31岁,甘肃成县人,汉族,干部,1970年8月7日发病,8日入院。
问诊:入院前一天下午在街上吃甜瓜、桃子、凉面后,即感肚子不适,晚上开始腹痛,逐渐发展为上腹部及绕脐绞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一夜腹泻、呕吐各12次,吐出物为胃内容物,伴有绿色苦水;泻出物为黄色水样稀便,无脓血,头昏,全身困乏力,口渴,饮水即吐,在门诊注射阿托品、口服黄连素无效而入院。
望诊:发育正常,营养欠佳,神志清楚,急性病容,俯卧呻吟,舌苔黄腻,舌质胖、有齿痕。
闻诊:气息匀和,语言清楚,口气滞浊,肠鸣音亢进。
切诊:脉象滑数,右上腹及脐周围有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
化验:大便稀黄色,红细胞(+),未消化食物(++)。
辨证:本病因饮食不洁,与中焦湿热相结,侵犯胃肠,致上腹及脐周痞满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调理胃肠。
处方:尺泽、委中、中脘、天枢、足三里。
手法:尺泽、委中,三棱针点刺出血,中脘、天枢、足三里,用泻法,留针30分钟,针后腹痛、吐泻即止。
次日上午复诊,能进流食,腹痛吐泻无复发,继续观察到下午4时,大便1次,黄色成形,中午饮食正常,未见腹痛吐泻,只觉身体疲乏。舌苔淡黄、舌质略胖,脉缓,腹平坦无压痛,证系病后胃气未复。采用调理胃气之法治之,取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每日1次。
观察到8月11日,针达4次时痊愈出院。
方解:尺泽为肺经穴,肺和大肠相表里,尺泽出血,泻肺和大肠之热,委中是膀胱经穴,出血,可清热利湿;中脘是胃之募穴,天枢是大肠募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用泻法泻热利湿,故可治愈腹痛吐泻。病证消失后,胃气尚未恢复,用平补平泻法针中脘、足三里而使胃气恢复正常。
一位针灸名家说过“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一靠取穴二靠手法”。因此,除了取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手法。针刺,如果没有手法这一重要因素在里边,几乎每个人都会扎针了,可实际并非如此。今日揭秘西北针王郑魁山老先生的八大家传针刺手法,一睹为快。
古今实践证明,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3类。笔者导师郑魁山,秉承先祖毓琳公家学渊源,在专擅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8种常用针刺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现将郑氏8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二龙戏珠法
这种手法是综合关闭、提插、捻转、迎随等补泻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或起针后,常有两条感应传导包围眼球,恰似耍龙灯时二龙戏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感觉传导眼区为目的,如针太阳穴,左手食指紧按脑穴,右手持针刺至一定深度,候其气至,右手持针使针尖和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连续推按、捻转,重(急)插轻(慢)提或轻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气,使热感或凉感由上眼睑扩散传导眼球;再将针提至皮下,针尖向下眼睑方向,重复施行同样针法,使热胀感或凉麻感由下眼睑扩散传入眼球,上下两条感应包围眼球。留针与否视病情而定。
该手法常用于针太阳、丝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2、喜鹊登梅法
这种手法是综合提插、捻转、推垫等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的手法和针的动作,似喜鹊站立在腊梅枝上歌舞时头尾上下摆动一般,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推垫手法为主,如针攒竹穴,左手拇指紧按上眼眶下缘,防止进针时刺伤眼球,右手持针边捻转边进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刺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或将中指垫于针下,上下起伏活动,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补法摆动9次,泻法摆动6次,使针下热胀感或凉麻感扩散传入眼内,留针后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本手法常用于针攒竹、鱼腰、丝竹空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等各种眼病。也可针刺曲池、肩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头痛、面瘫、肩周炎、痹证和胃脘痛等证,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针刺时要求针刺感应传导到病所。
3、白蛇吐信法
这种手法是用两枚毫针结合提插、捻转手法组成的,由于针刺时两枚针齐刺,且进退提插活动犹似白蛇吐信的形象,故名。
操作手法:施针时用两枚毫针齐刺入治疗穴位中,如针曲池穴,左手用舒张押手紧按针穴,右手持两枚针齐刺入穴内,边捻边进针,得气后施行一伸一缩的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动作,重插轻提9次为补法,轻插重提6次为泻法,根据病情留针一段时间后,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本手法多用于针肩髃、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俞等穴,适应症: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痹证以及胸闷胁痛、腰背痛等各种气滞血瘀病证,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4、怪蟒翻身法
这种手法是综合搬摇、捻转等泻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手法表现为向上翻转的动作,似怪蟒翻身回头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行搬转术为主,如针肝俞穴,左手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进至皮下,拇食两指边捻转边进针,促其气至,然后右手持针柄自上向下搬转针体,再由左向右上方翻转,使针体呈半圆弧形轨迹往复翻旋,捻转2-6次,使针感扩散,即刻出针,揉按针孔。临床应用本手法具有清热、镇痛的作用,多用于肩髃、中脘、肝俞、膈俞、脾俞等穴,治疗肝气郁滞、烦闷胸痛、胃脘痛、腹胀腹痛以及由于气血瘀滞导致的各种肢体疼痛病证。
5、鼠爪刺法
这种手法是指施针后,在皮肤表面留下的针孔似小鼠爪印的痕迹,故名。又因施术时的操作手法犹如老鼠刨洞的动作,也称作老鼠刨洞法。
操作方法:施针时取3枚或5枚1寸毫针,将针柄缠绕在一起,右手捏持针柄,点刺在病灶部位,或直接刺在穴位肌肤上,将针身一下一下逐渐地加力按压刺入穴内0.3~0.5寸,迅速出针,捏挤局部皮肤,使每个针孔出血少许,然后用酒精消毒,以防感染。
该手法临床多用于针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腰阳关、肝俞、脾俞、肾俞等穴,治疗实热证。
6、金鸡啄米法
这种手法是采用提插补泻中的补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重插轻提的动作如同小鸡啄米吃食一样,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行小提插术为主,如针内关穴,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穴内,促其气至,然后在0.1寸深的范围内,做快速而连续地重插轻提动作3~9次,使感应向远处传导,缓慢将针拔出,扣闭针孔。本手法以催经气速至为特点,多用于肾俞、肝俞、中脘、内关、三阴交等穴,适应于久病体虚之证,如肠鸣腹痛、下痢便溏或顽麻冷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在治疗时,凡得气缓慢者,均可采用此手法加速气至。
7、老驴拉磨法
这种手法与古代盘摇法相似,由于操作时的拉转盘旋动作,如同老驴拉磨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采用推盘手法为主,如针中脘穴,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刺手拇食两指捏住针柄,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如同拉磨一样,缓慢地绕穴位旋转,一般不超过6圈,使感应扩散即可。切忌拉转过急、过快,以防肌肉缠针引起肿痛。操作完毕,缓慢出针,揉按针孔。
临床应用本手法,可治疗各种因气血瘀滞导致的头痛、痹证、胃脘痛等病症,常用于针刺中脘、下脘、天枢等腹部穴位,具有疏散癥瘕积聚、消除食积痞块的作用,对其他穴位也可采用本手法操作。临证时可按病情进行选配穴,如针太阳、头维穴治疗头痛;针肝俞、期门穴治疗肝气郁滞等病证。
8、金钩钓鱼法
这种手法与提插法中的提法类似,由于操作时的提抖动作和针尖拉动肌肉的状态,犹如垂钓时游鱼吞饵、鱼钩上提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行小提插术为主,如针中庭穴,左手食指紧按腧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一定深度,得气后,右手拇食指向前或向后连续捻转针柄1-3次,当针下感觉出现沉紧涩滞的反应时,捏持针柄,使针尖拉住沉紧的穴位肌肤,做轻微的提抖动作3-6次,使局部产生牵拉感应,保持一段时间,待肌肉松弛后,缓慢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临床应用本手法具有散结、消瘀和泻热作用,如针刺金津、玉液等穴,治疗舌强不语、失语症;针阳白、太阳、颊车等穴,治疗口眼歪斜;针
膻中、中庭等穴,治疗肝气郁滞、胸痹等证。
9、结语
以上整理的8种针刺手法,是郑魁山老师临床常用的针刺操作手法。郑老结合历代各家的临床施针经验,在临证治疗时,为提高针刺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痛若,充分发挥每个穴位的作用,而使用了相应的特殊操作手法,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这8种郑氏家传针刺手法,比类象形于飞禽走兽的动作,对初学者来说,既能加深理解,又容易掌握,在针灸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郑魁山,全国著名针灸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郑老继承历经四代传播下来的宝贵针灸医疗经验,再根据他本人60余年来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经验,在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汲取精髓、推陈出新,不断整理和完善家传手法,使家传手法逐渐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手法特点,并使其学术特点自成一家。郑老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他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精湛之手法配以精当之选穴,临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力专而效宏。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笔者跟随郑魁山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20余年,深得郑老身传心授,现将其独创针刺手法“温通针法”的临证运用规律总结介绍如下。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
1 发散风寒:风池、风门、大椎(不留针,烧山火)、后溪留20-30分——风寒感冒
2 清热宣肺:大椎、陶道、肺俞(点刺出血)+列缺、合谷(透天凉)
3 祛风活络:面瘫:合谷、风池+地仓透颊车、下关、四白
4 祛风开窍:中风、惊厥:人中、承浆、百会、十宣
5 祛风化湿:膝眼、梁丘、阳陵泉、足三里——膝关节风寒湿痹肿痛
6 导痰开窍:旁廉泉、天突
7 催吐:中脘、幽门、内关(针尖向上)
8 泻热通便: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
9 润肠通便:天枢、支沟、上巨虚(泻)、三阴交、照海(补)
10 泻热解毒: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膻中、玉堂
11 活血通经: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平)
12 疏肝理:膈俞、肝俞(不留针)、膻中、期门、太冲
13 理气定喘:百劳、定喘+膻中(沿皮刺)、大椎、列缺
14 疏经镇痛:风池、百会、头维、太阳、合谷——头部诸疾
15 活血明目:风池、内睛明、球后、攒竹、瞳子髎、肝俞、肾俞——眼部诸疾
16 开窍聪耳:风池、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平法)
17 通鼻开窍:风池(补)、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
18 顺气降逆:天突、膻中、冲门+内关、公孙——梅核气、气逆
19 豁痰利咽:风府、上廉泉、列缺、阳溪、三阴交、照海——流涎吞咽困难
20 开窍解语:哑门(向下颌刺)、金津、玉液、合谷
21 温中散寒:脾俞、胃俞(不留针)+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
22 温肾壮阳:肾俞、关元俞、上髎、气海、关元、三阴交
23 温经祛寒: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大敦(灸)
24 中风: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25 清心安神:巨阙、内关、神门、丰隆、公孙——热陷心包
26 清心醒神:内关、人中、合谷、丰隆——狂证
27 清肺止咳:肺俞、尺泽、列缺+少商、商阳+大椎
28 清热理中:尺泽、委中(刺络)+中脘、天枢、足三里——霍乱
29 清热解毒:翳风、颊车、合谷、商阳、少商——痄腮温毒咽肿
30 补中益气: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
31 培元止泻:中脘、天枢、气海+腰俞、会阳
32 升提举陷: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梁门
33 养心定痛:心俞(不留针)、膻中、巨阙、内关
34 升提摄血:隐白、行间(向上斜刺)、人中
35 回阳固脱:人中、神阙、关元腰+腰俞、会阳
36 消食导滞:上脘、中脘、天枢、三关(点刺)
37 消坚散结:阿是(围刺)、人迎、天髎、曲池——癌肿瘰疠
38 排脓消肿:阿是、大椎、合谷。其补泻以烧山火透天凉为标准
“温通针法”的操作方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人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即左手拇指按压于穴位下方经络,防止针感下传),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分钟,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临证运用
治疗冠心病
多年来郑老在临床上取内关穴为主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向心性传导,治疗急、慢性冠心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辨证取穴:以内关穴为主穴:
- 心阳亏虚、寒邪内侵者,配通里、心俞、厥阴俞;
- 痰浊阻络者,配丰隆、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
- 气滞血瘀者配膻中、膈俞、肝俞、太冲、脾俞。
本病的发生多为中老年人,肾气虚衰,不能鼓舞心阳所致。故郑老治疗本病除施以温通针刺手法外,常配以肾俞、京门,俞募相配,以顾护先天之本,鼓舞心阳,补气益肾阴。
操作方法: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内关穴近腕横纹处,右手持25mm毫针刺入穴位12~22mm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传向心胸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可宽胸降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临床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供血不足、心率不齐及心痛等疾患,都可用之。根据不同证型选取上述配穴,施以温通针法。实证手法刺激量重,守气时间长;虚证手法刺激量轻,守气时间短。
治疗头面五官疾患
郑老精研针刺手法,对风池穴的运用独具一格,临床以风池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治疗眼病、鼻病、耳病、偏正头痛、眩晕、早期面瘫等,常获良效。风池穴是足少阳、手少阳和阳维脉之会穴,具有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通达脑目脉络之功效,加之温通针法使气至病所,所以可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
操作方法:针刺风池穴,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用25mm毫针,进针12~22mm,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同时左手大指紧按在穴位下方配合刺手将针感根据病情推向眼、耳、鼻、口等五官诸窍处,治疗相应部位的病变,守气后出针,不留针。郑老认为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通过针尖方向的调整及左手大指的推弩,将针感引向病所,以通关开窍、祛邪扶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治疗眼病
郑老临床治疗各种眼疾,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使热感传导到眼区,守气1分钟,不留针。促使瘀血消散、吸收,称为“过眼热”针法。
①近视:治疗取风池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到眼区,守气1分钟,不留针;配攒竹、鱼腰、太阳、承泣透睛明用补法,以益气明目。体弱血虚,配肝俞、肾俞、光明,用补法,以补益肝肾、养阴明目。
②视网膜出血:治疗取风池、曲鬓、角孙施以温攒竹、阳白、四白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活血化瘀、清头明目。玻璃体混浊有陈旧性积血,配瞳子髎透太阳、阳白透丝竹空,以通络活血,祛瘀生新;眼底静脉曲张,有出血先兆时,配上迎香点刺,脑空、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以清热散瘀、防止出血;肝肾不足(或见血小板降低),配大椎、身柱、膏肓、肝俞、肾俞,用热补法或加灸,以补益肝肾、养血明目。
③视神经萎缩:治疗取风池穴施以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到眼底,不留针;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瞳子髎、攒竹、球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通络明目。头晕烦躁,配丝竹空、鱼腰、曲鬓、肝俞、合谷、光明,用平补平泻法,以镇静安神;遗精阳萎,疲乏无力,配脑空、大椎、肝俞、肾俞,用热补法,以培补肝肾、益精明目。
(2)内耳眩晕症
治疗取风池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针尖朝向鼻根,并利用左手关闭风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热感传到耳中或头顶部位,起到通窍聪耳的作用;配百会、神庭、听宫、内关、合谷、丰隆,用平补平泻法,以温阳化湿、升清降浊。心慌不能入睡,配印堂、神门以安神定志;神志昏迷,配水沟以开窍醒神;耳聋、耳鸣,配耳门、听会以清泻肝胆、利窍聪耳;头胀痛、眼球震颤,配太阳、攒竹以祛风止痛;恶心呕吐、厌食,配中脘、三阴交以平肝和胃。
(3)药毒性耳聋
治疗取风池穴为主用温通针法,进针12~22mm,得气后押手大指向同侧耳部推弩,使热感传至耳中,达到通窍聪耳的作用,守气1分钟后出针。风寒上扰、寒湿内停型,配合谷用烧山火法,听会、上迎香用平补平泻法,以驱风散寒、利湿开窍;肝胆火盛、蒙闭清窍型,配支沟、百会、听宫、翳风,用凉泻法,以疏泻肝胆、开窍聪耳;经络失养、耳窍不聪型,配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百会、哑门、支沟、液门、合谷,用平补平泻法,以疏经活络、开窍聪耳。
(4)慢性鼻炎及嗅觉障碍
治疗取风池穴为主用温通针法,针尖朝向鼻尖,针刺得气后用押手将针下气至感觉推向鼻部,守气1分钟后出针。风寒型,配攒竹、迎香、合谷用烧山火法,以驱风散寒;湿热型,配上星、上迎香、迎香、合谷用泻法,以清热化浊;头痛、眩晕,配百会、头维,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镇痛安神;咳嗽、喷嚏,配风门、肺俞、上迎香,用平补平泻法,以祛风润肺。
(5)眼睑下垂
治疗取风池、阳白、攒竹、鱼腰、太阳、足三里、脾俞、肝俞、申脉。风池穴用温通针法,左手关闭其下方,右手持25mm毫针,斜向同侧眼球方向进针12~22mm,使针感向前额方向传导,待针感传至眼睑及眼眶时守气1分钟后出针。脾俞、肝俞均行补法守气1分钟,不留针。阳白透鱼腰和攒竹透鱼腰交替选用,余穴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6)偏头痛
取风池、太阳(均为患侧),双侧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风池行温通法,针尖稍向患侧,进针12~22mm,左手紧按关闭风池穴下方,促使针感沿患侧至前额,使经脉通利,气血健运,稽留之风邪随血行而自灭,守气1分钟,出针。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留针20分钟。
(7)治疗早期面瘫
郑老认为对面瘫的早期合理治疗至关重要,运用温通针法针刺远端穴位,配合局部穴位轻浅刺法。隔日针治1次,减少了治疗频次,避免了对患侧强刺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选穴:主穴取健侧合谷、患侧风池、双侧太冲。配穴:患侧翳风、头维、太阳、阳白、攒竹、鱼腰、下关、地仓、颊车、四白、禾髎、夹承浆。每次取主穴及3~4个配穴,轮换选用。
操作方法:选用直径0.30~0.35mm、长25mm毫针,首先在健侧合谷进针12~22mm行温通针法,使患侧面部产生热感或走窜感,守气1分钟;其次针患侧风池,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进针12~22mm,行温通针法使针感到达前额部,守气30秒,不留针。最后取3~4个配穴(发病3日内取健侧穴)及太冲(双侧),用0.30mm×25mm毫针,轻、浅刺人7~20mm,不施手法,不行针;除风池穴外,所有穴位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
脑病
(1)血管性痴呆
郑老认为该病以肾虚为本,痰凝血瘀为标,本虚标实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在治疗上强调标本同治,立活血化瘀、祛痰开窍、补肾填髓为治疗大法。温通针法通过激发经气推弩传导,使经气源源不断地通向病所,其推动作用具有行气血、消壅滞、温通经脉的功能,达到活血化瘀、祛痰开窍、补肾填髓、益智复聪的效果。
辨证取穴:主穴取水沟、风池、百会、内关。配穴:心肝火盛取太冲、行间、少府;气滞血瘀取合谷、血海;痰浊阻窍加足三里、丰隆;髓海不足加太溪、悬钟、大椎;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命门;脾肾两虚加脾俞、肾俞、足三里。口眼歪斜取患侧地仓透颊车、下关、迎香、健侧合谷;半身不遂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操作:以风池为主施以温通针法,用25mm毫针,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进针12~22mm,并利用左手紧按关闭风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热感传到头顶部位,守气1分钟,不留针,以达行气活血、通利脑窍的目的,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局部瘀血消散。余穴均施以温通针法,留针30分钟。
(2)小儿脑瘫
辨证治疗:主穴取风池、百会、四神聪、悬钟、肾俞、三阴交。配穴:说话不清加哑门、上廉泉;上肢运动无力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运动无力加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阳陵泉;足内外翻加照海、申脉。
操作方法:以风池穴为主施以温通针法,用25mm毫针,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进针12mm左右,并利用左手紧按关闭风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热感传到头顶部位,守气1分钟,不留针;余穴均施以温通针法,留针30分钟。
风池、百会、四神聪、悬钟、肾俞、三阴交是郑老临床上治疗小儿脑瘫的经验穴。以上经验配穴更兼以温通针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调补肝肾、益精生髓、醒脑开窍、养心益智、疏经通络、强筋壮骨的目的。温通针法与经验穴的配合,是郑老几十年来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脑瘫行之有效的方法。
风寒湿痹症
对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郑老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温通针法治疗风湿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1)治疗肩周炎
治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40mm毫针直上斜刺25mm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将针向下呈30°角刺入30mm左右,同样得气后施温通针法,使患者感觉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分钟;再退针至皮下,如此反复操作3次。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2)治疗上肢麻木
治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40mm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热感,守气1分钟,留针20分钟。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行温通针法,点刺十宣。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好。
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症等,病在上肢部,取风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临泣等。治疗时按顺序由上而下依次针刺,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肢体远端,起到活血通脉、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称之为“通经接气法”。
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积数十年科研、教学及临床经验,在传统针法基础上化裁而成,具有操作简便、感传明显、起效快、疗效高等特点,适用于一切虚劳、瘀滞及寒湿、痰浊等虚实夹杂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