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
历 史 文 脉
地处贵阳市云岩、南明、花溪三区城乡结合部的云岩区蔡关社区,2012 年 4 月 28 日正式挂牌,至今已历时 4 年。有人说,“蔡关”就是“蔡家关”的简称。其实不然,蔡关历史文脉,上承明、清“蔡关里”,已有六百年历史。地名,是独特历史的陈年积淀。从明、清蔡关里,到新世纪蔡关社区,“蔡关”的演变,见证了省城贵阳六百年的变迁。
明、清蔡关里是贵阳府亲辖地,含当今分属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的蔡家关村、太慈桥村、竹林村等地方,面积数倍于当今的蔡关社区。
“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周代 25 家为一里,明、清时发展为 110 户为一里,“乡里”、“故里”之说即缘于此。明清 110 户的蔡关里,如今居住着汉、布依、苗、仡佬、彝、土家等民族人口十余万。
蔡关里及其蔡家关,作为明清贵阳府十二名关之一,在其沧桑经历中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故老相传,建文帝龙潜蔡关里,指点修建太慈桥;王阳明龙场悟道贵阳传道,蔡关里留下诗章;徐霞客至此,将蔡关里风景收入《游记》……蔡关及其蔡家关,元明清滇黔驿道起点,当今成了贵黄公路起点。金钟河水至此落差增大,瀑布连串水花四溅,神彩飞扬地唱着歌,故蔡家关,又名“响水关”,此河段又名“雅河”。古往今来,蔡家关被誉为:贵阳的风水宝地!
“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新中国,这里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1958 年,贵阳的三大水缸之阿哈湖水库在这里兴建,“万家清泉”从这里发源;1958 年,贵州“工程师的摇篮”在这里奠基,发展工业急需的人才在这里培育。这里先后走出了贵州的第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徐采栋、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和秦天真、谢庆生等一个个省部级干部,一批批省、市、县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贵州省的第一块声障墙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这里不愧为贵州“工程师的摇篮”!
拥有阿哈湖和大学校园的蔡关社区,包容性强、开放度高,历史文脉深厚,建设“人文社区”,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添彩増力,是蔡关社区新时期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名 人 足 迹
阿哈湖湖心过去叫“三岔河”,“三河一沟”在此汇聚。贵州多有“三岔河”、“清水江”之名,这是山清水秀的大自然赐予的。此“三岔河”非彼“三岔河”。此“三岔河”上下,旧属蔡关里。
岁月的流淌,此“三岔河”留下多少名人足迹?!明永乐年间(1403-1424),蔡关里居民打算在三岔河下游建一座石桥,可苦于河流湍急,反复多次无法建成。这时,一位僧侣路过此地,经他指点,最终石桥顺利建成。可在竣工之日,这个僧侣突然不见了。众人四处打听,得之这个热心的僧人,正是在永乐靖难之役中逊位,假扮僧侣出逃的建文帝——朱允炆。蔡关里人为了纪念朱允炆的功绩,将石桥取名为“太子桥”,后为掩蔽建文帝行踪,又故意讹为“太慈桥”。这条河流也因之称为“太慈水”。
过了一百年,明正德年间(1505-1521)宦官当道,一代宗师王阳明(守仁 1472-1528)被贬来到贵州龙场,游蔡关里留下了《太子桥》一诗:“乍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树里芳亭藏小景,竹间石榴引清泉。汀花照日尤含雨,岸榭垂阴渐满川。欲把桥名寻野老,凄凉究说建文年。”
一代宗师王阳明,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礼聘,1509 年从龙场到贵阳讲学。在文明书院“首讲知行合一”,从而孕育了当今的“贵阳精神”、“贵州人文精神”。他在贵阳逗留了一年零十个月,论道、讲学、游览、传授诗歌,从而留下了“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的佳话,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炼,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知行合一的“知”,不仅是“知道”,更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王阳明因此成为一代圣贤。
“知行合一”,主要讲的是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的一致性,对于今天以德治国、以德治省,无疑提供了极为有益的价值和启示。“知行合一”学说是在贵州起步和创立的,贵州具有话语的优先权。
激 情 建 校
1958 年,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冬修水利,贵阳建成了红枫、百花、阿哈、花溪等水库。教育上,贵阳重建了贵州大学,新建了贵州工学院、贵阳财经学院和一批中等专业学校。蔡家关有幸拥有了阿哈湖水库和贵州工学院两大宝贝。
1958 年 9 月 17 日,贵州工学院在湘雅村举行开学典礼。从筹备到开学仅用了半年时间。学院延聘和调集了省内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目的是培养贵州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秦天真等筹委会领导出任院长、副院长。秦天真兼任党委书记。
湘雅村,是抗战中创办的贵阳医学院(今贵州医科大学前身),和西迁的湖南湘雅医学院(今湖南医科大学前身),两院旧址所在地。当年招生八百人利用旧址可以勉强上课。来年招生怎么容纳?11 月,党委发出“以蔡家关作课堂,组织发动学生,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建校舍”的号召。土建系师生首先响应,全系搬到蔡家关。农家的堂屋、牛圈的楼上,就是师生的宿舍;施工的现场、堆柴的草棚,就是课堂。草创时的工学院师生与蔡家关的村民,就像一家人。
半工半读、劳动建校,充分发扬了激情燃烧的“抗战精神”。公路修好了,宿舍建起来了,1959 年 9 月初,新涂的油漆还散发着气味,第一批学生从农家搬进了新宿舍。
奋战还在继续。1960 年 8 月,师生们奋战 33 天,抢在当年新生入学前建成了一栋 2516 平方米的三层教工宿舍,水通电明,创造了当时简陋条件下劳动建校的奇迹。新学年伊始,大部份师生搬进了新宿舍。
1961 年春,又建起了四栋宿舍以及饭厅,5 月 1 日,全校搬进蔡家关。
1999 年,贵州工学院在蔡家关扩建为贵州工业大学。到 2003 年,贵工大发展为以工为主,兼有文学、理学、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师范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在职教职员工 2114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37 人,教授 107 人,副教授 363 人,在校学生 2 万余人。每年毕业大学生由创院之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新世纪的数千人,有力地支援了贵州的现代化建设。
牵 手 贵 州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是共和国科技精英。1955 年 6 月,周恩来总理签发命令,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首批232名学部委员的名单,黔籍地质学家乐森珣(贵阳人)名列其中。蔡家关延续了这一光荣,1980 年,贵州工学院原副院长徐采栋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 年,贵大蔡家关校区教授马克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采栋,1919 年生于江西奉新,1939-1943 年在内迁贵州福泉的唐山交通大学工学院矿冶系完成四年大学学业。1949 年,他获法国博士学位学成归国,选择再次牵手贵州。由于工作成绩卓著,1956 年被评为贵州省一等劳动模范。1958 年参与创办贵州工学院领导工作,1958-1979 年任贵州工学院教授、副院长,管理教务,长达 21 年。
1959 年 5 月 2 日,40 岁的徐采栋正在和学生一起搞劳动建校,突然接到通知进城开会,在会上他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总理握住他的手说:“你还年轻,贵州资源丰富,应当为贵州人民多做些事……”从此,徐采栋牢记总理嘱托,五十年如一日地在贵州奋斗和拼搏着。
喝了 21 年蔡家关的水,徐采栋 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了贵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他继工学院老院长秦天真之后当选贵州省副省长(此后,蔡家关还走出多个省部级干部),1990 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1997 年担任 4 所大学合并新组建的贵州大学校长。
马克俭,1933 年生于湖南岳阳,少年时逢战乱逃难来贵州,先到遵义,后到贵阳。在贵阳一中初中部度过了三年相对平静的学习时光。冥冥中或有天意,1958 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任教,在蔡家关扎下了根,见证了贵州 50 多年的沧桑巨变。
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马克俭的时间,除必要的学术活动外,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度过的,他相继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六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全国各地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节约建设资金亿万元。2007 年,74 岁的马教授,在他来蔡家关工作 49 年后,众望所归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贵州本土成长起来的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八年后,贵州本土后起的 53 岁的宋宝安教授亦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教授的学生评价:“别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他很少向国家、学校要经费,秘诀是产、学、研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成果转化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马院士说:“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211”,是教育部上世纪末提出来的一个高等教育发展工程的代号,即面向 21 世纪重点建设 100 所高水平的大学及重点学科。进入“211”,不仅意味着较多的建设投资,还意味着学校水平的提升和国家的肯定。
1997 年,贵州将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农干院、贵州艺专等高校合并组建为新的贵州大学,希望借助规模效应进入“211”,锲而不舍争取了六年。2003 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贵州要发展工业,工大要并入贵大,只有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才够进“211”的条件。地处蔡家关的贵州工业大学有较好的办学条件,专业在贵州独树一帜,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校园建设、开放办学、资源拓展等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令贵州教育界刮目相看。
2004 年 3 月,省委终于作出决定,合并贵大、贵工,共用毛主席题写的“贵州大学”校名,并于当年 8 月任命贵州大学新班子。从此,“贵州工业大学”变身为“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由于贵工大的强势加入,贵州大学具备了加入“211”的条件。
2005 年 9 月 8 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召开会议宣布:贵州大学与中南财大等 12 所高校一道,正式进入“211”。此后,9 月 8 日成了贵州大学新的校庆日。
蔡家关是孕育贵州理工类名牌高校的好地方。2013 年,教育部批准在蔡家关新建“贵州理工学院”。
蔡家关,见证了贵州理工类高校建设的风雨阳光,见证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