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一对重要概念
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一对重要概念。但是这一对概念和相关的理论,教师们了解很少,需要补补课。所以,根据网络和相关书籍的介绍,我对这一对概念进行了梳理,供大家学习参考。乔纳森(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博士是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提出“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在研究问题解决的学习中,乔纳森把问题分为两类: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这个划分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乔纳森的观点,劣构问题是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习效益的学习方式。是结构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即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它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以及问题解决方法属于明确的,可以利用一个定义良好的途径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有确切答案的、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2)对学习者呈现的是良构的、有求解方法的问题(在问题的陈述中规定了问题的条件) ;(3)以一种预测性的和描述性的方式明确地界定限制条件, 其中包含着解决问题时所需要运用的若干规则和原理;(4)涉及某一知识领域中某些常规的、良构的概念和规则;(6)有可知的、可理解的解决方法,决策的选择与所有问题状态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或概然性的;良构问题是问题背景或情境简化的,问题内容“纯化”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原型问题”的。良构的问题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不足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在良构问题背景下学习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是比较困难的。
所谓劣构问题(ill-structured),也称定义不完整(ill-defined)的问题,是指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条件的问题。这些条件不仅不易操作,而且包括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哪些概念、规则和原理对求解方法是必要的?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哪种解决方法最为合适等等。劣构问题是日常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一般存在或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劣构问题的求解可能需要整合不同内容、领域的知识,有多种解决方法,很难有唯一的答案。这类问题因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而趣味性强, 对学习者很有意义。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者则需要界定问题, 选择有益于形成解决方案的信息和技能。于此, 学习者具有很大的主体能动空间。(1)界定不明确, 问题的构成存在未知或某种程度的不可知部分;(3)具有多种解决方法、途径或根本不存在解决方法, 亦即,没有公认的解决方法;(6)没有原型的案例可供参考,因为案例中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情境具有显著差异, 又因为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7)不能确定哪些概念、规则和原理对形成解决方案来说是必须的, 又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8)概念、规则和原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案例间的应用不一致;(9)对描述或预知大多数案例没有一般性的规则或原理;(11)需要学习者表达个人对问题的观点或信念,因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人际互动过程;生活中的问题多是劣构的,是情境化的,定义不明确的,或者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劣构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它能让学生学会以面对复杂的真实问题进行思考,全面考虑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在此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由于它的情境化,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更好的可迁移性。所以,劣构问题才是更好的课堂学习的问题,是更有价值的提问方式。但是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良构问题难度大,这类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指导和耗费的时间也会比较多,教师运用此类问题于教学,学习的进程的控制会更困难。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现实的课堂学习中,劣构问题较少得到运用,甚是让人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