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了朝堂,进得了厨房——“吃货”苏东坡的解压秘诀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去世前的两个月,苏东坡写下了这首诗。把黄州、惠州、儋州的贬官经历当成是“平生功业”,这是苏东坡的自我解嘲,同时也是他的人生体悟。在他看来,人生的每一段旅途都是值得的。在这颠沛潦倒的贬官岁月里,虽然苦闷与不甘时时席卷而来,但苏东坡却一直努力用乐观、旷达、诙谐的态度来排解胸中的苦闷。他排解苦闷的方式之一,就是美食。虽然被皇帝赶出了朝堂,他却迈步走进厨房,用一道道美食,记录着苦难生活中一件又一件小小的快乐。
苏东坡像
划重点
01
在黄州:贫穷限制不了想象力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虽然名义上还在做官,但他却无权决定公事,甚至连俸禄都停发了。原来不曾为吃穿发愁的苏东坡,只能痛下决心节俭度日。他每个月都把所剩积蓄分成三十份,每天只花一份,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大竹筒,集中存每天用剩下的钱,留到有客人来时再用。
然而,贫穷并没有限制苏东坡的想象力。随着自己心态的慢慢转变以及对贬官生活的适应,渐渐地,苏东坡又有了发现美食、制作美食的心情。他发现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可富贵人家却不屑于吃,普通百姓又不知道怎么吃。于是,苏东坡用猪肉制成了一道美味。流传至今,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肉。苏东坡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做了这道菜,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在徐州,也有人说在杭州。但不管怎么说,这道菜的最终定型应该是在黄州。因为在这里,苏东坡不但动手做了美食,还把制作方法记了下来,将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东坡肉
“罨烟”“焰不起”,是说笼罩着青烟而不见多少火焰,也就是用很小的火来炖煮。让肉自己煮熟,不要着急,等时间够了,味道自然鲜美。早晨起来吃上两碗,自己吃饱了谁也管不着。一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自在与舒坦。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豁达和率真,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食谱?
苏东坡喜欢吃肉,喜欢各种珍馐美味,但是,他并不一味强求食材的高档与味道的丰富。在生活并不宽裕的黄州,他还制作过一道东坡羹。这道菜“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食材除了米,只有蔓菁(类似于芥菜的一种块根植物)、萝卜、荠菜这些最普通的蔬菜,调味料也只用生姜。在贬官的日子里,就地取材,随遇而安,正是东坡的饮食之道。
东坡羹
划重点
02
在惠州:我这个吃法,狗都不高兴了
宋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辅政的高太后起用旧党,苏东坡被重新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可是好景不长,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推行变法,苏东坡又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岭南瘴疠之乡,对文人士大夫来说就是鬼门关。“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初到惠州的苏东坡,也有过有去无还、客死他乡的恐惧。
在当地官员的帮助下,苏东坡在惠州逐渐安顿下来。随着生活的稳定,他心中的悲伤、恐惧也慢慢被坦然、闲适所取代。他那双善于发现美食的眼睛,又开始寻找“猎物”了。惠州盛产荔枝,原来不怎么吃荔枝的苏东坡,在这儿一下吃了个够,写下了著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算常年被痔疮困扰,他也照吃不误。他还自制了一种“芝麻茯苓面”,服用一段时间后,气力不衰,痔疮也逐渐好转。
荔枝
然而,当时的惠州毕竟偏远贫穷,除了荔枝、杨梅、龙眼这样的特产外,许多食材都很匮乏。据说惠州街市上一天才杀一只羊,苏轼作为贬官,吃不起羊肉,只能让宰羊的人把羊脊骨留给他。羊脊骨就是俗称的羊蝎子,今天常见的吃法是炖或涮火锅,但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已经用羊蝎子做烧烤了。烤羊蝎子就是苏东坡发明的又一道菜。他在家信中把做法告诉了弟弟苏辙:
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与子由弟》)
把羊蝎子煮熟,趁热捞出,用酒和盐稍加腌制,烤到微焦即可。用牙签剔上一整天,虽然只能吃到骨缝中很少的肉,他却吃得津津有味,就像吃螃蟹一样。他还不忘和弟弟调侃一番:“老弟你当官的时候天天吃工作餐,不管吃什么肉,一口咬下去,都咬不到骨头,怎么能体会到我啃羊蝎子的乐趣呢?只不过我这个吃法,那些等着啃骨头的狗都不高兴了……”
烤羊脊骨
划重点
03
在儋州:谁也别来和我抢生蚝
谪居惠州三年后,朝廷再次打击旧党,把苏东坡贬到了更远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宋代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被贬到远得不能再远的海南,已经属于极刑了。年过六旬的苏东坡,也觉得自己没有活着回来的希望了。他写信和儿子们诀别,甚至打算买棺、挖墓,死后葬在海南。
毫无疑问,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惠州还要艰苦。苏东坡在给好友的信中发牢骚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这里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然而,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苏东坡,已经懂得怎样尽快从失意中解脱出来。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黎族百姓的生活中,并再一次解锁了自己的烹饪天赋,用美食为海岛余生增添些乐趣。一天,当地人送给他一些生蚝。这送到嘴边的美味,怎么能拒绝呢?他直接来了个“一蚝两吃”:
烤生蚝
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献蚝帖》)
小的和酒一起煮,味道鲜美;大的做成烧烤,大快朵颐。他甚至告诉儿子苏过:“千万不要和别人说这件事,要是让北方的士大夫们知道了,他们都得学我,请求被贬到海南,来和我抢生蚝!”就算被贬到天涯海角,也要用诙谐幽默来化解苦闷,用自我解嘲来摆脱烦恼,这就是苏东坡。
一个懂得好好吃饭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好好生活的人。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有的人整天寝食难安,有的人却还能安心地吃下一日三餐。在忍受了孤独寂寞的折磨,经历了对人生苦难的思索之后,苏东坡努力成为了后者。就像他在《老饕赋》(老饕,苏东坡的自称,可以理解为“吃货”)里写的那样,“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他用一道道美食装点着人生,使自己走向旷达。
苏东坡不仅品尝美食、制作美食,还经常把自己关于美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些诗、词、文已经全部收录在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苏东坡全集》中。如果你想探寻苏东坡的美食密码,了解“吃货”苏东坡传奇的一生,就请赶快翻开《苏东坡全集》,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