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占东//长篇廉政文化历史传记小说《京兆苗朝阳》出版并序

河曲首部廉政文化历史传记小说《京兆苗朝阳》由三晋出版社出版

苗朝阳(1543.9—1629.3)字应葵,号慎斋,山西河曲人。万历丙子(1576年)举乡荐,次年中进士。初任河南新蔡县令,调杞县、兵科都给事中、礼部郎中、中宪大夫、侍经筵太仆寺少卿,迁应天府丞,改大京兆爵。

苗朝阳作为我国明代历史上的一介官宦,按照一个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为传统廉政文化树立了典范,得到了后人的认同和赞许。

长篇廉政文化历史传记小说《京兆苗朝阳》由苗长大著,岳占东编,近日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社发行。编著者通过查寻宗谱、县志、翻阅明史、核对碑文、收集考证资料和走访调查苗朝阳为官之地,积累了关于苗朝阳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全方位、全场景勾勒出了苗朝阳秉承“生为解民悬纾民困,死为完人格救父老”,立志做一名“清慎勤廉”干吏,替百姓谋福祉的好官清官,记述了苗朝阳为官勤政廉洁、多所革兴,丰裁凛凛;归田后修纂县志、修桥筑路、功在桑梓。它既是传承发扬苗朝阳公德的一部力作,又是教化启迪后代的教科书。

著者苗长大是苗朝阳第十五世嫡孙,经过十余年探寻苗氏迁徙繁衍足迹,编纂出版了《苗氏族谱》,现为河曲旧县苗氏联谊理事会会长、华夏苗氏理事会理事、中华训公文化研讨会会长。编者岳占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山西省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曲县文联主席,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究研和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数部。

苗长大与岳占东商讨《京兆苗朝阳》文稿和资料

岳占东

廉政文化作为安邦治国的文化精髓,在我国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中,永远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神州大地。

从三皇五帝开始,中华民族就将清正廉洁作为为官之道的政治追求。我国最早的政治文化典籍《论语》,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读书人最高的人生追求目标。在我国历朝历代中,朝廷对官员的监督由此也十分重视,特别是在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我国古代监察体制已经发展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在古代较多监察官员中,一大批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也随之涌现出来。

苗朝阳,字应葵,别号慎斋。明嘉靖二十二年,即公元1543年出生在山西省河曲县。万历五年,即1577年,考中进士。

万历八年,即1580年,苗朝阳因政绩突出,由河南杞县知县调任兵部,出任兵科给事中一职。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在设立六部的同时,对应在六部设立六科。六科就是用来监督六部官员的监察机构。“给事中”就是负责监察的官员,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地地道道的纪检监察干部。

河曲是黄河九曲十八弯上的一个县份,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知书识礼民风淳朴而著称。由黄河岸边走出的苗朝阳,秉承了家乡深厚的文化积淀,立志要做一名廉吏干吏。在金榜题名的时候,他就对河曲的父老乡亲许下誓言:“我苗朝阳今生,无论穷富,一定要做一名替百姓谋福祉的好官清官。

苗朝阳走上监察官的岗位,也由此走上了他实现自己诺言的人生之路。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1368年建朝,到万历初年,已经走过了二百多个春秋。二百多年的日积月累,让大明王朝逐渐显示出由盛及衰的迹象,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苗朝阳身在兵科,担负着监督管理兵部官员的重要职责,而兵部又是一个执掌全国军队的重要机构,可以说一个监察官员的职责自然是千钧重担。

明朝时期,北部边疆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地带,其战略地位最为紧要的就是宣大一带的军事区域。为此,苗朝阳经常到宣大一带巡视军情,及早发现那里的问题和情况,以便建议朝廷及时整改。

万历九年,即1581年,苗朝阳在宣大军区巡视时,发现进入和平时期,这里的军队基本无事可干。出现了,一方面大批军人吃粮不干活,粮饷供应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宣大地区人口稀少,大量土地抛荒,无人耕种的局面。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苗朝阳及时上疏朝廷,建议在宣大一带实行寓兵于农的军垦制度。

苗朝阳的建议很快得到朝廷的支持。通过开发宣大地区的抛荒地,每年得到粮食万余担。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朝廷粮饷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军人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不好管理的问题。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宣化、大同一带多数村落以“屯”或“堡”命名,这正是当时军队屯田留下来的遗迹。

苗朝阳在兵科给事的监察岗位上,任劳任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抱负,同时,他也十分关心民间疾苦。

万历十三年,即1585年,苗朝阳奉差路过家乡河曲县。当时,河曲黄河鲤鱼的美名在朝廷很有影响,于是,朝廷每年要求河曲上贡黄河鲤鱼。然而,在黄河上捕鱼,绝非易事。特别是黄河鲤鱼以每年冬春交季开河时最为珍贵。沿河百姓为了捕鱼被逼的苦不堪言。乡亲们听说苗朝阳路过家门,便拦住轿反映。听到这些反映后,苗朝阳当场向大家解释:“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皇帝不知下面的情况,我马上代大家向上反映,请大家稍等几日!”回京后,他专门就这件事情向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等朝廷大员反映,最后,使得朝廷取消了“鱼贡”这一弊政,消除了沿河居民的鱼贡之苦,为家乡的百姓办了件好事。这件事在当时有影响甚广,时任河曲参将林桐就此事专门撰写《禁鱼苏民碑记》一文,并立碑予以记载,以便万世颂扬。

在朝廷担任监察官十年时光,苗朝阳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自己的诺言,履行这一位监察官的神圣职责。

在“黄门给事”任职十年中,苗朝阳始终以“解民悬,苏民困”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正是有了这种价值追求,苗朝阳在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为官,还是返乡为民,他都努力践行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年,年仅五十岁的苗朝阳面对明朝宦官专权,官员腐败的政治局面,愤然辞官返乡。

回乡的苗朝阳并没有因此闲居下来,他返回河曲办理的第一件就是改善县城人居环境,修固河曲县城,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用青砖包裹城墙。在他的努力下,朝廷拨付七千两白银,同时调集平潞二州兵丁一万余名,支援包城。将河曲县城修筑成一座“金汤要径”的凤凰城。

第二件事是修订县志。苗朝阳选拔知识通达,文雅醇厚,写作精练的老秀才、举人二十多人,开始修纂河曲县志。自万历二十五(1597)开始搜集资料,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望日(即正月十五)动笔写作,至三月二日完稿。历经两年多的整理编撰,万历版河曲县志完成了四卷,序言由苗朝阳亲自撰写。遗憾的是,崇祯三年(1631年),陕西的农民起义军王嘉胤部踞城肆掠河曲县的时候,将梓版烧毁。现在我们仍旧从清朝顺治七年马云举编写的《河曲县志》中能看到苗朝阳撰写的序言。

第三件事是修筑路桥。河曲位于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县治凤凰城,南达保德州,北达偏头关,西与陕西省府谷县隔黄河相望,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黄河峭壁险峻巍峨,蜿蜒曲折,通行困难。晴天尘土飞扬、雨后泥泞难行,每到雨季,沥涝成灾。唯有一座横跨大涧河的涧虹桥,方可道路畅通。

苗朝阳回到河曲后,看到通往外界唯一出路的涧虹桥破损不堪,忧心忡忡。当即提出架桥修路,尽快改变落后的交通,实现道路通村,通行无阻。并决定首先着手修补涧虹桥,并亲任总指挥。整整三年,全县父老乡亲在苗朝阳感召下,修桥凿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共补修新建大小桥梁九座,同时凿通两处山崖险径,一是凿通石梯险径,二是楼子营悬河通道。为河曲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苗朝阳返乡后,虽然远离了政治文化中心,却结识了当时驻守长城各营堡一批文臣武将,现在可考的有河曲参将林桐,岢岚兵备参政李从心等人。万历二十四年(1596)林桐着手修葺娘娘庙,苗朝阳撰写《重修汉后庙碑记》。李从心善政,地方为其立生祠,苗朝阳撰写《岢岚道右方伯李公生祠碑记》。从这些碑文中可见苗朝阳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君子,是一位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的仕绅。

明崇祯二年,即1629年三月二十一日苗朝阳在家乡河曲县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苗朝阳逝世的第二年,时任兵部尚书的高第为其撰写碑文,对其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对他任“黄门给事”的十年,誉美之词,赞不绝口。

苗朝阳作为我国明朝历史上的一介官宦,按照一个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目标要求自己,为传统廉政文化树立了典范,也得到了后世人民的认可。

苗长大先生作为苗朝阳后代,一直致力于苗氏族谱的挖掘整理工作,通过收集资料和走访苗朝阳为官之地,积累了关于苗朝阳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编完族谱后意犹未尽,遂着手勾勒苗朝阳的人生轨迹,欣然作文铭记,先有传记《苗朝阳传》,总觉场子太小,无法舞枪弄棒,于是潜心创作《京兆苗朝阳》,遂演绎出20多万字传记小说,可谓劳苦功高。作为后生晚辈,在苗长大先生成书之际能参予该书的最终完成工作,我感到莫大的荣耀。而且通过整理书稿将河曲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我的职责所在。愿这部作品对推动河曲传统文化传承起到一定作用。

是为序。

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日于河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