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思维方式之先害后利

一、确定打还是不打之后要考虑什么?

孙子在第一篇始计中讨论了如何精密的计算、分析和评估双方的国力因素(详见笔者《孙子兵法》之运筹帷幄),那么在对分析结果加以判断的情况下,能不能发动战争的问题可以得出结论了。

《孙子兵法》中的第二篇是作战,是假定已经决定发动战争之后,第二个步骤就是要考虑如何制造战争,篇名和现代意义上作战不同,这里的“作”是“造”、“作为”的意思,指的是备战,换言之,必须采取某些措施,然后才能完成战争的准备。

孙子可能是最早注意到战争和经济之间有着紧密关系的思想家,“作战”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此种关系,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经济因素还不像现代社会对于国防安全那么重要,但孙子敏锐的发现了两者的关系,并把其作为全书的第二篇来讨论,进而引出持久的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危害,提出“兵贵速,不贵久”。所以打不打(国力评估)之后,孙子考虑的是经济的问题,即在孙子的战略计划中,国力评估之后,优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

二、战略思考要先害后利

在“作战”篇首,孙子用一串数据说明了战争对于国家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消耗,得出了“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个数字对于现代战争当然没有参考意义,但是仍能看出孙子的严谨。

战争的耗费如此之大,孙子才会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这句话的意思是旷日持久的战争虽然胜利了,但因为损失较大,导致国内财政出现赤字(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假使战斗力已经大幅减弱(钝兵挫锐),人力、物力又过度消耗(屈力殚货),就给了其他国家可乘之机,痛打落水狗,那么“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接下来孙子提出了“作战”篇中的那三句广为人知的警语:

1.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2.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3.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这三句话也是本文的主题,孙子在“作战”篇体现了一种先害后利的思维方式。一个国家之所以发动战争,是为了利益,但有利亦必有害,而人又往往由于急功近利的一面,只看到了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有害的一面,导致最后的败亡。

战争不打最好,打起来必须速战速决,即使结果不太理想,也不能因为追求较多的利益而故意拖延不决。战争结束的越快,损失的就越小,反而言之,旷日持久的战争即使最后获胜,也必然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伤害。

总结下来,速决是因为持久战的伤害,反过来正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国家资源和财富的消耗,才要速决,所以孙子才提出警告,战略思考要先害后利,如果在利害的权衡上有得不偿失的可能,一定不能轻举妄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