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州闻见录校补图注》前记(赵永康)

△2020年9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赵永康带领《边州闻见录》研究整理项目考察工作组一行到筠连考察相关工作。(方志四川)

《边州闻见录校补图注》前记

赵永康

边州者何?西南徼外,夷汉杂居,虽归版籍,不异蛮荒,殊风异俗,多骇听闻,今来所谓川滇黔渝万山深处者也。康熙季世,陈氏聂恒以其历见亲闻,记述此邦与乎成都、重庆、长江三峡,兼及川、陕、甘、宁,以迄于滇南边境内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民俗、方物土产,以成《边州闻见录》之书。
陈聂恒,字曾起,别署秋田,江南武进阳湖县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官广西荔浦县,五十三年调蜀长宁,摄行珙县、兴文二县。其间奉调成都,充四川乡试分校官;又云南镇雄府彝良地方开采银矿。雍正元年(1723)行取入京,为刑部主事,改翰林院编修,卒于官。所至皆有善政,在荔浦,邑多僮、傜,奸民挟以煽乱,聂恒单骑抵其家,诸酋罗拜,因喻以祸福,其乱遂平。长宁人祀作名宦,《四川通志》亦列“循吏传”中,其传曰:“任长宁令。抚字有方,听断明敏,公余课士,文教日兴,捐置后江渡口、义田,并造清溪桥,民多怀惠。雍正元年行取入京,升任刑部主事,廷臣荐其夙学,奉旨特改翰林院编修。”[①]
对于《边州闻见录》,傅增湘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陈聂恒“蜀中宦游最久,纪述独详。且蜀事之中,于'叙南六县’及江安、南溪、永宁诸地,所有山川胜异、物产民风,称举特为赅备。盖蜀南诸邑,半属僰故地,狉榛草昧,林箐幽深,风习奇僻。加以明末清初之战乱,地方凋蔽已甚,虽归版籍,不异蛮荒。聂恒以江南文士远谪边区,川南诸邑莅事最久,殊风异俗,多骇听闻,洞僚溪民,侈谈荒幻,故凡耳目所寓,琐闻纤物,悉著于编。虽其中鬼神荒昧,不免等《齐谐》志怪之谭,然其遗文旧事,多足甄采。如述献忠在蜀之事,为《蜀碧》所未详;述马湖、屏山、乌蒙、镇雄土司之沿革及豪奢横暴之政,为边备所宜知;纪金厂、铜厂矿盗骚扰之害,为地方人民利弊所攸关。至于表彰明季守土诸人,如总督樊一蘅、布政尹伸、总兵曹武、副将杨展、中军秦启行、崇庆知州王励精、兴文知县张振德,下及苗酋黄启才、义仆罗长华等,咸能奋其才武,支拄崎岖。义概英区,凛然可敬。是多他书所未详,实为吾蜀文献之遗。异时谈蜀故者,允宜发微阐幽,藉补《益州耆旧》之编,俾附桑海遗民之录也。其它百产之瓌奇,景物之幽异,往往近在吾家(四川省江安县)百里之内,而为乡人所未及知者,尚不可以偻指计。若就此编删其繁累,掇其菁英,勒成一书,传之桑梓,虽未能追范至能(成大)《骖鸾》揽辔之奇,然附曹能始(学佺)《蜀中广记》之后,固足为博闻之一助。”

△2020年9月3日,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边州闻见录》课题组负责人赵永康,宜宾市史志协会理事温涛一行在珙县史志办陪同下,深入珙县洛表、罗渡、玉和等地实地考察,了解核实相关情况。(珙县史志办)

四库馆臣曰:“谈蜀中掌故者,终以(杨慎)《全蜀艺文志》及《蜀中广记》为取材之渊薮。”与《全蜀艺文志》和《蜀中广记》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着眼,辑录前代文献相比,《边州闻见录》同样搜采宏富,而且历见亲闻,从日常事物娓娓道来,贴近生活,盖亦足为谈掌故者取材之渊薮。
杨、曹二书,所记只是蜀中。《边州闻见录》涵盖川滇黔桂、陕藏甘宁,范围更加广泛,开创了从整体上审视、考察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之先例,
陈氏宦蜀,时值明清交替战乱、生产力和社会结构彻底破坏、人口十不存一,官私文献荡然无存之余,乃十年穷搜博采,成此历史地理之书,反映当时巴蜀滇黔和西部地区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与承平时代有充足文献可资利用而成之书相比,更足珍贵。
《边州闻见录》书中反映的不兴事、不争利,与民生养休息的道家“无为而治”主张,既是陈氏本人作为儒家弟子“仁者爱人”内心思想的流露,更是当时社会状况下当政者必须如此的施政方针。推而广之,在任何情况下,为政者都必须处处关注民生。这是何等深刻的告诫和警示!
与《蜀中广记》一样,《边州闻见录》援据既博,则精粗毕括,同异兼陈,舛讹抵牾间出,盖亦事势之所必至。要之,不害其大体。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傅增湘先生倡言整理出版是书,良有以也。
曩者倭寇猖狂,增湘先生遭逢国难,未毕其功。今来盛世崇文,爰不辞谫陋、秉先生之遗意而校补图注之,播诸学林,且为开发、建设西部战略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学术理论支撑,其例如左:
一、底本。陈氏原书今已不存,唯国家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各有抄本。国家图书馆本,书前钤有清翰林院官印、及“双鉴楼藏书印”,又傅增湘先生名章;书末又钤“江安傅氏藏园鉴定书籍之章”。云南本,即自国家图书馆本抄出,其后曾经点校,编为“清代云南稿本史料(上)”,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而其辨字不无错讹,标点间有不当,最是其注太简,总共不足千字。今以国家图书馆所藏而为傅增湘先生之所鉴定者为底本,仍与云南抄本互校。
二、植字。使用国颁简化汉字。通假字酌情保留,以存其旧。别体异体,迳改今体,其可能造致语义混淆者,保留繁体,或在简化字后加注汉语拼音。
三、标点。遵循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之规定。
四、音义。本书兼顾一般读者,因本高树蔚然“义恐难明常带俗”之遗意,辨音识字,且于生涩文学词语之际,酌行训诂。生字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助读之文,于圆括号内夹注。前代年号,加注公元。专家学者,其鉴谅焉。
五、校勘。书成前代,辗转传抄,鲁鱼亥豕,用得校勘。校必有据有理。凡所校改,概出“校记”,与注补之文并列。所改之字,置于方括号内,而以小号字保留其原字于圆括号中。可改可不改者,不改,然亦出“校记”说明。
六、注补。师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裴松之注《三国志》并郦道元注《水经》之成法而创新之,从地理、历史、人文、土产方物以及现代自然科学切入,勉力详考穷搜,证诸文献;利用金石文物,进行田野、社会调查而比较研究之。以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考职官、究典章、详名物、明地理,印证、阐释原书、并且更大幅度地对其内容进行扩展。力求对于此邦历史沿革、山川地理、道路交通、兵家形势、民族人口、职官典章,以迄于政治经济、风俗民情、特别是土产方物详为绍介,不辞繁芜。原书舛讹,勉力订正。因每有新说,且于前贤有所发明,有所驳正。
原书间有《齐谐》鬼怪。此类传说,边州盖亦流传。其事荒唐,义无所取,因不详考。然亦述所由来,且间为驳正。
凡所注补,必也文献有征、版本有据而比较研究,或自田野考察、社会调查中来。政区及古今地名对照,断至2020年。所引文献,逐一指明出处。道路之言,未敢引录。
旧籍敌视、侮辱少数民族以及带有时代色彩之称谓、辞语,读者盖自知之,爰因仍其旧,然亦偶行必要之说明。
七、图版。古人左图右史。因以相关地图、图画、照片特别是前代照片随文插入,力求图文并茂,直观绍介说明。
八、页末注。主要用以注明所引文献出处。原刻典籍,注明作者、书名、版本、卷次;重印典籍以及当代书刊,加注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及其页(期)次。
△2020年9月珙县召开《边州闻见录》项目组到珙考察座谈会(珙县史志办)
作为考述“地方”之书,《边州闻见录》颇类地志。而其所考述,则又不局限于某一地方,而为内在属性大体相同、相似的整片地域,这就打破了地志“不得越境而书”的局限,为实现地志“存史、资政、教化”功能,开拓了更大、更科学的空间。价值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编写这类考察、研究整片地域之书,需要不同地方的相互配合,广泛、深入的交流。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著鞭或尝殿后,奋勉固亦思齐。用对是书进行整理,抛砖引玉。后学谫陋,不敢妄言学术,恭此候教方家。

[①]“编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三《人物传》作“检讨”。

文字 | 赵永康

图片 | 资   料


(0)

相关推荐

  • 刺络闻见录 书内有日文 欢迎阅读

    刺络闻见录 书内有日文 欢迎阅读

  • 浅析志书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要形式

    提要:地域特色文化是志书中最能彰显地方特色的部分之一.四川省新方志特别是第二轮修志采取拓展志书编纂种类.多体裁并用.升格设置.浓墨重彩记述等形式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不同程度地凸显了各地文化特色.     ...

  • 赵子路:闲话三星考古(文史网会文章之一)

    一.中国古典文献支持科学考古 三星考古,近日已成热点.敝人外行,不宜多言.科学考古应由三家分治,即发掘.保藏.研究. 可就我所知咱们三家,自古就是一家.考古同步发表"发掘报告",乃 ...

  • 幕府诗人的蜀漂往事

    马琳 唐代幕府制度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大批文士入幕为僚,幕府创作也随之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高适.岑参.杜甫.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幕府诗人."自古诗人皆入蜀" ...

  • 《中西闻见录》述略

    <中西闻见录>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创办于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对其内容和作者的量化分析表明它以传播西方的近代科技为主旨,与其续刊<格致汇编>相统一.<中西闻见录 ...

  • 杨煜达 | 吴大勋事迹与《滇南闻见录》的史料价值

    云南僻处边疆,文献缺乏,自古以来,内陆人来云南留下的笔记.游记,就成为我们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材料.在清代,有不少人或为宦,或流寓,来滇留下了记载.如刘崑<南中杂说>.同揆<洱海丛谈& ...

  • 张聊公:梅兰芳三十生日闻见录

    民国十二年十一月(旧历九月二十四日)为梅氏三旬览揆之日,缀玉轩内,贺客如云,兹将闻见所及,琐录如下: 梅兰芳与姚玉芙.冯耿光.齐如山.李释勘等友人在无量大人胡同梅宅院内假山石上合影(1927年冬) 京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一)

    一 李瑞清藏一汉砖砚,上有"黄龙"二篆字,乃清人阮元旧物.内刻有"阮芸台校十三经之砚""阮芸台砖之二"等题字,墨池前有清人翁方纲单刀刻铭文,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三)

    一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并未引起时人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四)

    一 一九一九年秋,张大千往上海,经朱复戡介绍,拜曾熙为师.举行拜师典礼那天,张大千在"小有天"酒楼准备了两桌酒.邀请了不少上海书画界名人,如李瑞清.商笙伯.姚云琴.熊松泉等一起见证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六)

    一 1906年,李瑞清将多年积蓄捐出,加上地方富绅襄助,在上海创办短期的留美预备学堂,企望"送一人出国,将来救中国就多一个人的力量".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七)

    一 1955年,郭子直先生调入西安师院(陕西师大前身)任教.当时学校初建,校图书馆存书不能满足教学之需,急待充实,而国家百废待兴,上市书籍奇缺.先生爱校如家,急校方之所急,响应号召,于1956年8月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