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一个关于内心救赎的故事
11世纪前半期诞生的《源氏物语》,可谓是“平假名体”文学的集大成者。它继承了《土佐日记》开始的日记文学私家特点的写作视角;接受了《蜻蛉日记》序言里表明的写作态度,即物语不写虚构之事,要以日记形式书写真实的故事,也继承了书写人类真实故事这一主旨;又继承了由《竹取物语》开始的物语文学中虚构特征、讲述形式以及组织长篇的想象力;还继承了《伊势物语》所开创的歌物语中的“风雅”以及追求“风雅”的人物存在方式。可以说,这些都涉及了近代文学也试图书写的以出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题的问题。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这样开头的:
从前某一天皇时代,后宫妃嫔很多,其中有一女子,出身并不十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另外还有几个妃子,因出身高贵,一进宫皆自命不凡,满以为一定会受到天皇恩宠;但现在看到更衣走了鸿运,便开始诽谤嫉妒恨。和她同等地位的,或出身比她低微的其他更衣,也自知无法竞争,更是满怀怨恨。这更衣日日夜夜侍奉皇上,别的妃子看了妒火中烧。大约是众怨所致吧,这更衣生起病来,且心情郁结,常回娘家休养。皇上越发舍不得她,越发怜爱地,不顾众口非难,一味专宠。 (参考丰子恺译文——译者注)
这一部分并没有以“昔”(从前)开头。“昔”(从前)是指与现在相对的绝对过去,表示神话传说中的时间。“某一天皇时代”的说法,并非指遥远的过去,只是模糊地表达不知何时的意思。总之是指人世间的某个时代,极端地说,是指无所谓什么时候的过去某时。处在歌物语始祖地位的《万叶集》第十六卷中具有歌物语性质的较长题词和后注都叙述了普通人而非英雄的故事,且主人公都是男性。同样,在《源氏物语》中,哪个时代都无所谓,男性主人公可以是任何人,也就是说,因为《源氏物语》描写了普通人的故事,所以才可能成为物语文学。换言之,这个开头讲的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普通人身上的故事。
《源氏物语画帖》之“朝颜”, 土佐光起作
另外,开头提到的女主人公是妃子还是更衣,文中并未明确说明也没有明确提及其出身。这与之前的物语文学明显不同,这种手法打破了之前支撑物语文学的固定模式。这意味着物语文学开始从既定的讲述模式中独立出来。就这样,新的物语文学出现了。
一般认为《源氏物语》共五十四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光源氏荣升至太上皇;第二部分讲述光源氏到死的故事;第三部分则讲述光源氏的子孙后辈的故事。
第一部分讲光源氏因生母桐壶早逝,对母亲的想念使他思慕长相酷似生母的藤壶,并与之发生了乱伦关系,生下私生子。私生子后来竟继位成了天皇,令源氏飞黄腾达。通过光源氏与各种各样女子之间的恋爱故事,本部分讲述了从他年轻时候开始的成长经历,根据雨夜品评的说法,光源氏从年长的男子那里听说了身份地位不同的各种女人的信息。第一卷讲述了源氏与女人们交往故事。比如:身份高贵却丧夫的六条御息所、出身低微的夕颜、有夫之妇空蝉、身份高贵但家道没落的贵族千金——末摘花、失去母亲的若紫(后来的紫上)等。可以说每一卷都在尝试描写不同的故事类型,例如“夕颜”卷可谓是奇谈轶事,“末摘花”卷可属于滑稽故事。正是在创作一卷卷故事的过程中,作者自己也成长了起来。
《源氏物语画帖》之“若紫”,土佐光起作
之所以说作者成长起来,是因为第二部描写的世界与第一部不同,第二部试图表现出场人物的苦恼。而这之前的物语,比如虐待继子的故事类型强调姬君的苦恼,但仅是外在的烦恼,而且最终也被克服了。虽然在第一部中,源氏被流放到须磨、明石等地,但正因为在明石地方得到了入道的姑娘,姑娘又进宫成为天皇的妃子源氏才飞黄腾达,这一点跟之前的物语是相通的。源氏回京后,其荣升之路已经完成,表现为他把四位妻子各自安置在六条院御所中居住,极其奢华。这个结局达到了此前物语文学的极致。
看一下作者在“萤之卷”中对物语论的阐述便可明了其创作手法的成熟。源氏十分支持物语,他说:“史书所讲事实只是一个方面,虽然物语写虚构之事,但在叙述时着重强调事实部分,这才是心里所想的真实。”这一点也批判了《蜻蛉日记》开头提到的反物语论,即“因物语多'空言’,故应以日记形式记录个人经历”的说法。如果把“空言”说成“虚构”的话,是与近代的虚构论相通的。也许作者在创作一卷卷故事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种“真实”。
《蜻蛉日记》,岳亭春信作
第二部分描写的世界与第一部分迥然不同。三公主下嫁给源氏,因是天皇之女,故地位超过紫上成为源氏的正室。为此,紫上开始苦恼不已。另外,思恋三公主的柏木开始与三公主幽会,后来生下私生子——熏。源氏回想自己与藤壶之间的乱伦,感到自己遭遇了佛教真理所说的因果报应,为此万般烦恼。不久,紫上去世,源氏孤独终老。
第二部着重刻画每个人物的苦恼,包括紫上、源氏以及与三公主私通的柏木。柏木因意识到自己与三公主私通之事被源氏发现而苦恼不已,不久便离世。这些人物的内心苦恼无法解除,这一点与之前的作品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孤独和烦恼,都遭遇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挣扎,可以说《源氏物语》的第二部着力刻画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这一点与《蜻蛉日记》所开拓的文学世界是一致的。《蜻蛉日记》写的是作者虽与身份高贵的贵公子结婚,但依然苦恼并不断自我反省的故事。可以说,这种写法也继承了《多武峰少将物语》的特点,《多武峰少将物语》描写的是一个人不得不出家的行为给身边人带来的无尽苦恼。
就这样,《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因第一部作品的创作而逐渐成熟起来,并把物语文学推向了新高度。
《源氏物语》第三部的故事以私生子熏与源氏外孙——匂宫之间的故事为主,讲述了熏与住在宇治的八亲王的大女公子、二女公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熏与浮舟(八亲王的私生女,和大女公子、二女公子有血缘关系——译者注)之间的恋爱故事,熏还与匂皇子搅和在一起,恋爱也逐渐变成烦恼。
《源氏物语画帖》之“匂宫”, 土佐光起作
源氏得知熏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后,无法对熏再倾注父爱。熏也察觉到这一点,从年轻时就有了厌世的想法,因此拜访了在宇治过着隐居生活的八亲王,并结识了他的两个女儿。八亲王将女儿们的将来托付于他。熏爱恋大女公子,但大女公子佛心颇重,便将妹妹介绍给熏。此时匂宫得知熏在宇治,也颇有兴趣。熏心想若把妹妹介绍给匂宫,那姐姐自然可以嫁绐自己,于是开始策划匂皇子与妹妹相识。但是姐姐还是拒绝了熏,后来病逝。之后,浮舟出场,熏与浮舟交往,但匂皇子占有了她。夹在两人中间的浮舟跳水自杀,被横川的一个僧人救起。熏找到她,却被拒绝见面。至此第三部分的故事结束。
《源氏物语》屏风:浮舟
作者在第二部分书写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那些故事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呢?作者若是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一定会注意到这些人物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这个问题是作者无法解决的,但也不能因为无法解决就这么结束故事。此时,宗教性的主题便浮现出来,即人如何被救赎这一主题。比如,跳水的浮舟被横川一位僧人救起,后来出家为尼,这就是宗教主题。但浮舟的心灵真的获得救赎了吗?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因为这不是宗教,而是文学。问题被提出,但如何解决问题却交给了读者。之后作者写到了在地狱受苦的佛教说话,这也是从读者角度的一种理解。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人物内心的苦恼,第三部分的主题是人物内心的救赎。近代文学也具有同样的主题。就这样,物语文学跨越了后来的文学史,靠近了近代文学。即使在同时代的世界文学中,《源氏物语》也是非常突出的作品。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呢?
我认为平安时代是日本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其政治体制极其特殊,建立在私人关系上的摄关政治给予天皇权威虚名却限制其实权,贵族通过与天皇联姻,幼子继承皇位,从而掌握政权。摄关家族下面的社会构成也是同样,中层贵族与摄关一族联姻,下层贵族与中层贵族联姻,也就是说,私人关系的集合体支撑着摄关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看似不稳定,实际上却维持了近二百年的和平。可以说,平安时代是相对比较自由的社会,来自于国家和社会的制约较少,这与近代社会有相似的一面。正因为处于这样的社会,才出现了与近代人具有相同想法和感受方法的人们,这并非不可思议。紫式部就是其中的一人。
紫式部,土佐光起作
此外,平安时代特殊性的另一个原因是存在着写作物语文学的“平假名体”。由于汉文体这一正式文体的存在,“平假名体”被公认为是从私人角度来描写人物的一种文体,所以个人私生活才能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另外,从个人角度创作文学作品,可以写非难,也可以写批评。因为平假名被称为“女手”,也使女人们拥有了自己的文体。
再者,“平假名体”经过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公用文体。可以说,和歌之所以必须采用“平假名体”,是因为和歌支撑了“平假名体”的发展吧。和歌表达内心,也被允许用来歌咏个人思想。因此,“平假名体”与和歌紧密相连。
我还想提一下的是,《源氏物语》把物语文学提高到接近近代文学的水平,世人理所当然会关注作者是谁。以前的物语是不会提及作者的,所以紫式部一定因为自己是《源氏物语》的作者而非常骄傲:她在《紫式部日记》中反复提及自己是《源氏物语》的作者这一情况。
紫式部,土佐光起作
就这样,物语文学用短短百年的时间,找到了“救赎”这一近代文学的主题,并把它上升到了超越历史的高度。那么,接下来的物语文学将在什么方面彰显自身的存在呢?还能写些什么呢?这是平安后期的物语文学所涉及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