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课”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必修课,学童在认识基本的常用汉字之后,以背诵“对韵歌诀”和师生“对对子”的方式,逐渐熟悉对偶和声韵常识,为日后各类古典韵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的经验证明,开展对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更能起到提升大脑反应速度和思维品质,从而开启智慧的作用。对联以最为精短的体裁样式,把方块汉字的意义美、形式美、音韵美发挥到了极致,也把汉语对偶修辞的技巧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历来有“诗中之诗”的美誉。中国历来崇尚“温柔敦厚”的“诗教”,开展对联教育工作,正是中华“诗教”传统在当代的最新体现。本期编发一组对联教育的稿子,作者有一线教师,有楹联专家,有社会贤达,以广开言路,充分探讨,积极推进学校对联教育的开展。
周黎霞,1980年出生,太仓市高新区第三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吟诵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太仓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太仓市诗词协会副会长。曾获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江苏省十佳女诗人、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代表性传承人、太仓市文艺创作拔尖人才等荣誉。曾于2011年1月担任央视书画频道“兔年话春联”嘉宾,2020年1月入选央视九套《楹联里的中国》第三集《对中童趣》录制。《庄子·秋水》中著名的“濠梁之辩”为我们呈现了庄子与惠子敏捷的思维和惊人的口才,但更让人动容的是庄子于此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国学的精髓。对于对联教学,或许可以在国学的层面甚至更高的层面,以“合一”的思想,“相通”的理念,树立“大教育观”。我在对联教学与吟诵、诗词等教学合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在此“抛砖”,期待“引玉”。
桐城派集大成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曾论及吟诵的重要性:“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近几年,我尝试把吟诵融入对联教学中,主要是《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吟诵,辅之以诗、词、古文的吟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吟诵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声律协调,久读有助于掌握平仄规律。比如我让学生听“经典咏流传”中赵照演唱的《声律启蒙》,学生能够听出现代词作者增添的“七颗星;一袍风”“两鬓霜;一客行”存在平仄不谐的问题,并且能够进一步思考,修改出“半蓑雨;一袍风”“双鬓雪;一袍风”“一襟雨;两鬓霜”“群雁过;一客行”等对句。
2.助其对偶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除了训练平仄,也是训练对偶的好材料。此外,诸如《滕王阁序》等韵文也给了学生很好的对偶示范。学生在经历过“( )对绿水”“( )对流水”“( )对轻烟”“( )对春烟”“蝴蝶舞对( )”“彩蝶舞对( )”“双燕舞对( )”的课堂日常接答训练后,对于词性形成了一定的敏感度。他们读到“晚照对晴空”,不会把“照”字理解为“照耀”,因为他们知道和天空相对的必然是名词,从而知道这里的“照”是“日光”的意思。
3.助其辞藻
无论《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还是诗词古文,其语言都有凝练、优美的特点,诵之齿颊生香,多吟有潜移默化之效,使学生文笔自然由“白”转“文”。除了积累词汇,他们也能从中学到一些修辞,比如从“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中体会比喻的美妙,从“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中体会拟人的可爱。所以,他们在对“风过秋山瘦”的时候,能对出“雨来春树肥”“月来春水柔”的对句。
4.助其学问
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和诗词古文,还能积累很多典故。比如读到“三尺剑;六钧弓”,知道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知道“颜高之弓六钧”,一钧三十斤,这位鲁国勇士颜高能拉一百八十斤的强弓,并勾连到我们常用的“千钧一发”这个成语形容的是多么危急的状况。经常吟诵,学生就能够积累很多学问。
5.助其心性
积累《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和诗词古文中的典故,不仅能积累学问,而且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性。比如诵读到“颜巷陋;阮途穷”时,能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坦然中感受到“安贫乐道”的情怀,能从“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的悲凉中感受到正直高洁的人格。诵读到“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从孔子与阮裕看似呆萌傻气实则仁厚可爱的行为中,感悟到要做一个为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人。而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几点鹭鸶,日暮常飞红蓼岸;一双鸂鶒,春朝频泛绿杨桥”之类写景的对句,因其忘宠辱、绝俗虑,也能够给心灵带来淡泊宁静的美感。
吟诵遵循“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规律,用这种方式来吟诵古诗词文,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格律与古文的气脉。其“声随字走”的朴素方式,更容易贴近前贤心迹,与之共情。同时我们也知道,无论是古代的读、诵、吟、唱,还是当代的朗诵、歌唱,只要把古人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喉吻之间过一过,我们都会与前贤的心贴得更近一些。我曾利用人人通平台“习惯养成”栏目发布古诗词文每日打卡任务,学生们有的朗诵,有的快读,有的吟诵,有的歌唱,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主动挑战了《逍遥游》《养生主》《离骚》《琵琶行》《长恨歌》《红楼梦(节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有难度的篇章。由于学生的作品可以互听,往往优秀的或者有特色的诵读作品第二天就被津津乐道,学生间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追赶的风气。今天一个同学演唱了《琵琶行》,过几天半个班的同学都会唱了;昨天一个同学多角色扮演,把一篇古文读出了舞台剧的效果,今天就有同学录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沙雕版与煽情版比较阅读。时时令我生出只有我想不到,没有他们玩不转的感慨,也令我思考如何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走一条和谐共生之道。
对联作为诗歌大家族中最后产生的一种文体,与诗、词、曲的关系十分紧密。在学习、创作与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不同文体间的边界在哪里,明了它们各自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种文体创作好。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些文体之间联系的点在哪里,掌握了关联点,也就是掌握了窍门,可以藉此联通两端,由此处到彼处,由彼处到此处,无不如意。律句联与近体诗的基本句式是一样的,以七言而论,基本句式只有“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不入韵的七言绝句,其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平仄即两副七言联平仄(其一仄起式,其一平起式),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虽然前两句不是对联的平仄,但首句的平仄格式还在此基本句式中。所以,写完七言联后,再写七言绝句,学生很快便理解了其平仄格式。虽然,绝句不要求对偶,但是,也有整首对偶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有前两句对偶的,如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有后两句对偶的,如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学生学习对联掌握的对偶手法,对七言绝句的创作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学生创作的《暮春》:“莺歌燕舞送春胭,蛙嚷蝉鸣迎夏颜。川上谁今观逝水,月将日就绘新篇。”又如学生创作的《春》:“惠风荏苒百花迎,细雨叮咚万物生。大好春光谁与共,邻家稚子读书声。”虽然是首句入韵式,但在词性方面,学生习惯性使用了对仗,起到了不错的表达效果。至于对联与律诗的关系就更紧密了,可惜受学生年龄和教学时间限制,一直没能进入这块尝试。词虽别称长短句,但其中颇有使用对仗的句子。比如《忆江南》《浣溪沙》等。在教学中,我往往教学七言联后,便进入《忆江南》的教学。比如,我让学生用七言联描绘江南的景色,学生完成作品后,进入《忆江南》的教学,并请学生在此前作品的基础上补完前后三句。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词牌的写法,比如写沙溪古镇,一生写道:“沙溪好,景致换春妆。燕子人家依水绕,桃花茶馆触风香。长日坐桥廊。”另一生写道:“沙溪好,古镇使心欢。柳树依依沾水面,花香楚楚醉人间。石巷久流连。”词长短句错落的形式,有助于丰富联的句式。比如学生创作的太仓市第一中学校联:“数千年往事,古碑古树古学院;看今日风流,新地新天新景观。”沙溪古镇联:“石板千年,戚浦卧廊桥座座;花窗三里,丝竹吟古韵悠悠。”就可以从中见到词的影响。诗词联间的换装游戏给学生带来了新奇的体验,就像水遇到容器而变形,像云被风吹动而变态,又像水与云的不断切换,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会带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总体而言,打通联与诗词间的壁垒,这些文体的学习与创作会互相滋养,从而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对联是国学中一个很小的门类,它与书法、建筑、民俗等其他门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楹联教育中,我们把对联放到更大的范围中,努力加强对联与其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如,举行“跟着楹联游太仓”活动,带着学生游览了沙溪古镇、太仓南园;每个寒暑假导学单上都有“楹联大搜集”或“楹联秀秀”栏目,引导学生在旅游的时候关注名胜联,在逛街的时候关注行业联和春联。比如,鼓励学生把自己书写的对联尤其是春联写成书法作品悬挂或张贴起来,并举行了“晒晒我家的春联”活动。比如,为了鼓励古诗词文阅读打卡优胜的同学,我让书画界的朋友把获奖学生的词写上折扇并配上国画奖励给他们,比如学生创作的《浣溪沙·荷花》:“玉面霞裾两袖烟。凌波绰绰舞翩跹。斜阳尽染一池莲。 秋雨垂帘愁掩袂,晓风开镜笑生妍。冷香飞上水心笺”“一霎春光似眨眸。炎天凉起柳丝稠。田田莲叶锁清幽。 隔水远观神淡淡,低头浅笑意柔柔。尘埃绝处久勾留”都被绘制成了折扇。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对联并不只在学校可见,而是处处可见,进而让学生能时时想起用一用;对联并不只在课堂可学,而是处处可学,从而让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对联是小门类,却也可大观,比如凭借性情联可探索精神之美,凭借实用联可传递人情之美。与之相比,国学是大很多的门类。但对联和国学中其他或大或小的门类一样,也和国学外的其他或大或小的门类一样,都在探索着万物共生的天地大美。“爝火燃回春浩浩”,在传递文化精神的历程中,我们只是一把柴薪,择一门入境,以微躯添温,所希望的是看到浩浩春风,所希望的是与万物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