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副作用

人们对同理心这个概念越来越熟悉,因为多数人都认为,感同身受是解决纷争和解决问题的情感基础。然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保罗·布鲁姆,在他自己的书中说,同理心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策略,人们需要更多地去运用理性和同情。

那么同情和同理心的区别在哪呢?

布鲁姆解释,同理心是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世界里,去感受别人的感受。而同情则更多的是关心别人,但并不是完全的投入。完全的投入,会压缩自己理性思考的空间。另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同情和同理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动,因为它们激活的是不同的脑区。同理心因为过于投入,常会令人倍感疲惫,而同情却不会,常怀同情的人会精力充沛,这可能是正面的积极心理带来的愉悦心情所致吧。

还有一个心理医生的例子。年轻的心理医生会更多利用同理心去了解病人,这么做的好处是效率高、定位准确,而缺点是很容易沉浸在病人的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而精疲力尽,甚至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创伤。所以,成熟的心理医生会限制自己的同理心,而尽可能多地调用自己的理性和对病人的同情去分析问题。

布鲁姆说,他并不是反对人们有爱心、善意和同情,而是反对那种对出于原始本能、感同身受式的同理心的滥用。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同理心,用理性的同情去替代,这可能才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