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心理距离不同,人际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亦不同

先举个实例:陈先生经人介绍,与王小姐相识拍拖。一个礼拜后,王小姐即提出分。问起陈先生,原来他在分手的前一晚与王小姐共进晚餐时,和盘托出了他的一切,诸如家庭情况、工作经历、拍拖历史,乃至银行存款等。当王小姐提出分手时,陈先生还蒙在鼓里。

事实上,问题的症结就出在陈先生不懂“心理距离”之说了。这是指两个人之间彼此理解、信任的程度,在感情上彼此接受的程度,以及从事共同活动时彼此合作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心理距离的变化是很复杂的。有时闪电式的恋爱只需几周就达到白热化阶段;有时交往日子长了,反而情淡爱驰,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无疑,相处时间是影响心理距离的一个重要因素。若两人情投意合或至少不冲突,那相处愈久,心理距离就愈小。要是两人不在一起工作、学习,住的地方又离得太远,心理距离就不易拉近。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距离成正比,“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意思。空间的接近、时间的长久有利于相互了解,弄清对方的需要、兴趣、个性,以便彼此适应。

心理距离不同,人际交往的内容、方式亦不同。这里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自然形成的模式。谁要不按模式行事,即使不受到公开责难,也会令人误解。试想你在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他主动与你搭话,不管对方的主观用意如何,你一定会感到莫名其妙。

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自己与别人的心理距离究竟多大,采取何种行为模式合适,常常难以估计。拿前面的陈先生来说,他初识王小姐就大谈隐私,还未相互了解就倾诉衷肠,实在是把心理距离估计得太小了,或以自己的心理距离代替了别人的。陈先生不知不觉地违反了习惯的行为模式,表现得出人意料。虽然他本意在于表明自己的真诚之心,反而招来了反感。

尤其在拍拖中,“距离估计错误”大有破坏性。时机未到,显得太亲近,对方会误以为你在强迫她亦对你如此亲近,她即刻会有受威胁之感,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很快就会作出抗拒反应,王小姐的果断决定就是如此。

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确实亦是较难把握的。例如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人关系太密切,不是时常喝酒,就是一起打球,甚至称兄道弟,彼此的心理距离接近于零,一碰到原则性问题,老板往往难以启口,下属亦是随便应付。问题就出在彼此失去了心理距离,反而会耽误大事。

反过来,将心理距离估计过大亦会损害人际关系。某公司的部门经理在任5年,除了行政事务外,他与下属没有任何私交,亦从来不苟言笑,公司里没人知道他的个人生活状况,甚至连住在哪一区域都没人知道。有一天他被调到总公司上任,同事们仍对他的离去无动于衷,他突然感到莫名的悲伤。其实,在这5年内,他有无数次机会可以缩短与部下的心理距离,无形的友情财富就这样失去了,怎不可惜?

不难明白,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至关重要,而美感就在距离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