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5
牛津春事
一
不见花须柳眼,未闻语燕啼莺。开户蒙蒙细雨,故园何日清明?
【笺说】
钱锺书先生此诗作于1936年,是他到牛津求学的第二年。在此年新年前后,夫妇俩迁入了新居,地在牛津公园对面,环境幽雅。居处有一个大阳台,下临大片草坪和花园,由室外楼梯即可下达花园。想来这五首六言诗,即是春季凭窗或花园漫步构思而作。
不见花须柳眼,
首句说,看不见花吐须,也看不见柳叶如眼。
“花须”,花刚吐蕊,如人之须。“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开。“花须柳眼”,是前人描写初春景物常用词汇,如唐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未闻语燕啼莺。
次句说,没听见燕子呢喃,也没听见黄莺啼鸣。
“语燕啼莺”,鸣叫的燕子与黄莺。亦是前人常用词汇,如唐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从首二句看,钱先生觉得,英国的春天来的较我国江南迟一些。
开户蒙蒙细雨,
第三句写,打开窗户,窗外是蒙蒙细雨。
这倒有些像故国春色,宋代有位和尚叫释辉在《润州》诗中说:“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故园何日清明。
尾句说,故乡那天是清明?
此句语出唐沈佺期《岭表逢寒食》:“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清明”,此指清明节。清明时值淫雨季节,杜牧《清明》时就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英国春季,“蒙蒙细雨”,很像我国清明节前后的样子,故钱先生观此想起,国内那天是清明节呢?
“故园”,往日家园,故乡家园;苏轼《浣溪沙》:“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此第一首诗,写初春见牛津春色而怀念故乡。
二
微阴未必成雨,闲日殊宜踏春。风和小出减衣,时复轻寒中人。
【笺说】
这里的第二首,和第一首写的并不是同一天。第一首写的是蒙蒙细雨天,第二首却是写一个“风和”、“微阴”的春日。
微阴未必成雨,
首句说,天气有些阴,但不一定要下雨。
“微阴未成雨”,此种景致,陆游曾有描绘:“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平阳驿舍梅花》)
闲日殊宜踏春。
次句说,此日闲暇,特别适宜出户踏春。
“踏春”,是我国春游的习俗,一般在农历三月三前后。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引清程光钜的《闺词》,可见此日踏春之热闹:“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
大概是钱锺书夫妇看见天气虽阴未雨,于是决定去踏春。
风和小出减衣,
第三句说,风较柔和,出游不远,少穿一件衣服。
时复轻寒中人。
末句说,不时又觉得有些稍寒。
此末句语出宋玉《九辩》:“憯凄增唏兮,薄寒之中人。”宋玉的“薄寒”,即是“轻寒”,微寒之义。“中人”之“中”,作动词用,扑、袭之义。钱先生在论“薄寒之中人”时说:“'中’如'中矢’、'中伤’之'中’,犹蜮'短弧’射影之'中’。”(《管锥编》第二册629页)
此首写人对初春天气“乍暖还寒”的细微感受。
三
关窗推出明月,入幕想无东风。一夜春来底处,胆瓶杏蕊舒红。
【笺说】
第三首诗写,本觉春意未到,没想春天偷偷来了,这样一种意外的发现。
关窗推出明月,
首句写,关窗不见明月,似把月亮推出窗外。
前人亦有“推明月”的诗句描写,是把明月推上夜空,如如宋朱敦儒《念奴娇》词:“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
钱先生此句的把明月推出屋外,则是少见。明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虚构故事,名为《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轼有一个妹妹苏小妹,嫁给了秦观,新婚之夜,三次考察秦观的才气,曾出一个上联,要秦观对下联。此上联即是“闭门推出窗前月”。钱先生自小喜读小说,当亦读过吧!
入幕想无东风。
次句写,想来也没有东风进到屋内。
“入幕东风”,即是春风进入床帐内,此“幕”,本指床帷,引申指进入内室。明人瞿佑《春愁曲》:“东风入幕动流苏,宝篆烧残睡鸭炉。”
本来春来,屋内渐有暖意,好似春进入了屋内,但伦敦春意未浓,所以钱先生揣想,春风还未进入屋内吧。
上二句,钱先生描写临睡前的情状。
一夜春来底处,
这第三句是一问句:一夜了,春到了哪里?
“春来底处”,即是春来何处。春会走,有脚了,这是把春拟人化了。前人多有,人们习而不察了,如唐李益《度破讷沙二首》:“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甚至直接写春有脚,如宋胡仲弓《送谢刑部使君赴召》诗有“桃李竞随春脚去”,魏了翁《送王考功江东漕》诗有“阳春脚未到”,其实钱先生也写到了“春脚”:《代拟无题七首》“春脚忘疲又却回”。
此句可见早晨醒来,钱先生盼春的急切。
胆瓶杏蕊舒红。
末句说,胆瓶的杏花花蕾绽开了红色。——原来春来此处!这是忽然发现的惊喜。
“胆瓶”,长颈大腹的花瓶,因形如悬胆而名;清纳兰性德《忆江南》词:“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春来何处?前人多有各自的感悟。以宋人为例,有人说春来自桃李花,吴尊《题早春亭》:“东风若问春来处,尽在门前桃李中。”有人说,来自天上的雁,江边的树,宇文虚中《迎春乐》词:“人间要识春来处。天际雁,江边树。”有人说,来自青山的绿,李之仪《踏莎行》:“绿遍东山,寒归西渡。分明认得春来处。”有人说是来自梅花,卢炳《蝶恋花》:“潇洒江梅争欲吐。暗香漏泄春来处。”凡此种种,其实当春景物,均有变化,似无实有,要看个人所处的境域而有别,要诗人善于捕捉春来的消息也。
此末句回答第三句的设问:春来到胆瓶杏花,那花蕊绽红了。
此诗把春拟人化了:关窗入幕,料它春也进不来了,但春还是偷偷进来了。
四
晦雨无鸡叫旦,朝晴有鸟啼春。熙熙想有同乐,百啭难觅解人。
【笺说】
晦雨无鸡叫旦,
首句写,昨夜下着夜雨,也没有鸡鸣报晓。
此句反用《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晦雨”,即夜雨。“旦”,即晨。
我国有以鸡鸣报晨的习俗,而英国城镇也不养鸡,也就“无鸡叫旦”。所以,此句不是说因为夜雨,鸡就不报晓了,而是夜雨又无鸡,何谈报晓?
朝晴有鸟啼春。
次句说,早晨天晴了,春天里,有鸟在鸣叫。——虽无鸡报晓,却有鸟鸣春。
“啼春”,指鸟在春天里啼鸣;宋赵彦端《《鹧鸪天》》:“桃源寂寂啼春鸟,蓬岛沈沈锁暮云。”
这一句写出了朝晴,小鸟啼鸣的欢快景色。此种景致,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也曾描绘:“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那句妙在“窥檐”。
熙熙想有同乐,
第三句说,熙闹的鸟儿想来和人有同样的欢乐。
“熙熙”,欢闹之貌;《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同乐”,指鸟与人有相同的欢乐;宋文同《寄题何靖山人隐居》:“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
读至此,不禁想起《庄子·秋水》中,所记的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论辩:庄子和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桥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谁对谁错,暂且不论,但钱先生这里是和庄子一致的,认为自己知道鸟儿在欢乐。
百啭难觅解人。
末句说,虽然知道鸟儿在欢乐,但它鸣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难以寻找到懂得的人。
此句化用黄庭坚《清平乐》的“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第三句。
此诗描写人能理解鸟鸣的大概取向,却难以彻底清晰地得知具体含意。
五
何必冶长解语,不须师旷知音。入耳忻然有喜,即犹已会于心。
【笺说】
此组诗的一到三首,虽然都围绕着牛津的春事,但每首的内容主旨,并不紧密相连结,反而各自成篇。但是这里的第四、五两首却是内容紧密相连接的,第五首是在第四首的基础上接续写下来的。
何必冶长解语,
第四首的末句刚说难觅解人,第五首的第一句却又否定了寻找解人的必要:何必找公治长来解释鸟语。
“冶长”,孔子弟子公冶长,据说懂鸟语。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二册654页有所引述皇侃《论语义疏·公治长》“(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句注:“别有一书,名为《论释》云:'……驻治长在狱六十日,卒日有雀子缘狱栅上相呼:'啧啧㘍㘍’。治长含笑,吏启主:'治长笑雀语,似是解鸟语。’主教问治长:'雀何所语而笑之?’治长曰:'雀鸣:啧啧㘍㘍!白莲水边有车翻,覆黍粟,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后又解猪及燕语屡验,于是得放。”
不须师旷知音。
次句与首句同义:也不需要师旷这样的懂音律的人。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善于听乐辨音。《吕氏春秋·仲冬纪》记载:“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入耳忻然有喜,
为什么不需要公治长与师旷呢?第三句说:听到耳中,内心愉悦。
“忻然”,内心愉悦;宋方岳《山中》:“野烟啼鸟各忻然,一枕山篱又几年。”
即犹已会于心。
末句接着第三句说,有了喜乐的情感,就犹如领悟于心。
“会心”,了然于心。此末句化用《世说新语·言语》:“舰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此首说鸟语如音乐,表达的意思不理解,但只要内心欢喜,就已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