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No.54|创富杠杆模型:打造撬动财富的战略杠杆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 佚名
钱不一定买来幸福,但能买来自由,而当钱是通过自己努力赚来时,通常也伴随着幸福。缺钱有很大压力,当一个人为下月的房租发愁时,就不可能做长远的打算。我们每个人都想赚很多钱,而且越快越好,有哪些可行的赚钱方法呢?
靠出卖时间来换钱,只能是线性增长,福布斯财富榜上,很少有职业经理人,大部分是企业家和投资家。他们不是用时间赚钱,而是通过拥有一些东西来赚钱,这些东西在他们睡觉,娱乐时也在帮他们赚钱。
投资只能是辅助手段
他们拥有什么呢?他们有很多钱,我们看到他们通过投资,以钱来生钱。所以投资这种赚钱方式似乎是他们成为有钱人的方式。
比如投资股市,房地产,创业公司。但这有一个悖论,就是如果你想靠投资赚钱,你首先要有钱,而且还得有数额不少的钱。假如你有100万,年利率是10%,那么让它变成200万,需要多少年呢?根据复利速算公式,翻倍所花时间是70除以利率,70/10=7。七年翻一倍,好像不能解忧。
肯定还有更高的利率,但更高的利率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比如前两年的数字币,很短的时间内翻了几十上百倍,但有多少人安全退出呢?
巴菲特通过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11岁就开始投资股票了,他也不是穷人家的孩子,他父亲是开股票经纪行的,至少真实的学习投资和实践的环境是大部分人没有的。
我们更要看到,巴菲特正好赶上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用巴菲特的话说,投资就是滚雪球,要找到很湿的雪,很长的坡,他就碰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大长坡。
我并不否认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财富增值手段,而且也是少数的几个复利效应一直有效的领域。但是对没有多少财富积累的年轻人来说,靠金钱投资,以钱生钱只能起到财富保值作用,不能作为主要选项。
有钱人除了钱多,还有什么呢,他们有独特的,很多人需要的产品。那么第二种致富路径:
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并规模化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然后规模化。这个观点来自我以前翻译硅谷著名投资人Naval的两篇文章(文末有链接),前一段他开了播客,详细解释了他的致富经。
最近也读到 YC 主席 Sam Altman 关于创造财富,关于成功的博客,两人的观点重合很多,相互印证。根据我多年的商业经历和观察,我认为他们说的创富模式是可行的。
我花了些时间,将他们的观点梳理成了一张图,叫它创富杠杆模型(这图如果你搞明白,价值超过百万)。
创富杠杆模型
只要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我就能撬动地球。
—— 阿基米德
既然滚雪球很难找到长坡,我们从杠杆原理入手。要用财富杠杆,首先得有一个支点,然后找到足够长的杠杆,就能以一个很小的力四两拨千斤。我逐个来解释这张图上的要素:
1.财富支点:靠谱、品牌
要撬动这个大钱袋,得有一个稳定的支点,Naval 用的词是 responsible,我译为靠谱。诚信,责任感是起点,也是支点,用商业的术语来说,就是你的品牌。只有靠谱,你才有可能获得职权(职位赋予的权利),股权,或者是我们下文讨论的杠杆。
2.财富杠杆:人力、资本、产品、媒体
有没有杠杆,以及杠杆的质量和长度,决定撬动财富的规模。括号中列出了人力、资本、产品、媒体四类杠杆,其中
人力:
人力资源是最古老的杠杆。人多力量大,一人搬不动的石头,十人轻松搬走。我记得刚毕业时,回到老家,亲戚朋友问完工资多少后,接着的问的就是公司有多少人。在老一辈人眼里,人数就是公司实力的象征。
但是要用好人力杠杆,并不容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经常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你的杠杆随时都可能撂挑子,甚至背叛你。还有,人力杠杆经常会妨碍你使用其它杠杆。
资本:
资本是近两百年最常见的杠杆,互联网前时代,有钱人是使用资本杠杆的高手。假如你能募集到10亿基金,别人赚10%,你可以赚20%,那么你也能发财。
但问题是,谁会给你10亿让你管理呢?所以,资本的杠杆很难获得,需要时间和声誉的积累。当你是靠谱的,你的声誉跟品牌绑定,并具备相应的特定知识后,人们才愿意把钱给你管理,资本才会变成你创造财富的杠杆。
产品:
产品,尤其是复制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比如用代码创造的软件,以及电子书,知识版权等。近20年的财富新贵都是通过创造这样的产品发的财。
当你能创造出一个可规模化的,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时,钱就主动上门。看那些年纪轻轻就登上富豪榜的,扎克伯格(Facebook),黄峥(拼多多),前一阶段跟巴菲特午餐没吃成的孙宇晨。
他们的产品都是代码,甚至是一个想法(想法也可以理解为写入大脑的代码),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媒体:
你的产品,你的声誉,只有让很多人知道,才会转化成财富,这要借助媒体的力量。今天,媒体或许是成本最低,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的杠杆。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几种杠杆,还可以对它们有机组合,这能产生复合收益,加快财富增长。再来看撬动杠杆的力:
财富之力:特定知识
特定知识是什么(当时我译成独特知识),我以前理解是个人的,独特的知识。它建立在好奇心和激情之上,不能在学校里教会,但能学会,最好通过学徒制传授,它是创造性的,无法自动化的。
最近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特定知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隐性知识,也叫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特定知识不是描述性的,告诉我们是什么,而是规范性的,可以指导我们应该如何。特定知识有两大类:
一类是创造类知识,怎样创造一个东西的知识,比如编程,设计,项目管理,将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创造出人们需要的东西。
另一类是销售类知识,这里的销售,不仅是销售这个行为,而是将你的想法,你的产品介绍给更多人的能力,比如说服技术,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等。
如果你两种都很擅长,那你将是无敌的。很多人,可能只擅长一种,比如软件工程师,就擅长创造,不善于销售。厉害的销售,有非常好的共情和表达能力,能将一枚针说成一根金箍棒,但是他不会创造。
可以组织一个网络相互补充,你善于创造,不喜欢销售,就找一个擅长销售的人组成一个合作网络。关于如何训练自己在某个领域特定知识的能力,模式识别可能是最有效的。这块我已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会在知识星球发布。
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创富
好,这个创富杠杆模型介绍完了。
现在问题是,刚起步时,支点,杠杆,力,三者都可能缺,同时抓两只兔子,一只都抓不住,何况同时抓三只呢,首先要从那个开始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应该如何做,是以角色为中心的,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决定。但我们可以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来找出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
曹德旺参演的《美国工厂》在国内热播,新年晚会上,几个小姑娘在舞台唱「智能」,「精益」两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工人们不断精益改进,但人的进化速度远不如机器,最后人还是败给了「智能」,简单、重复的体力工作,机器取代人是大势所趋。
过不了多少时间,融合了产品、代码和资本的「智能」会是创造财富的一个最重要杠杆。
而精益思想的核心是快速试错,持续迭代与创新,它是促进不断进步,取得成功的好方法,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我很少见到用其他方法成功的案例。科学的快速进步,靠的是这种结构范式的转变,各科技公司也都在它的指导下开发产品与扩大市场。
同样,它也适合指导个人成长。一个符合精益要求的,科学的方法应该是:
1.建构模型
我们对模型的定义是一种结构,包括构成要素,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这种结构能够产生某种确定的结果。用系统科学的语言来说,模型就是为了达成某种功能或目的,对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
2.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其寓意就是像北极星一样,闪耀在天空,即使在黑暗的夜里,也能指引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北极星指标的作用不止是指引方向,它还能指导优先级排序,提高行动力,监测当下进度,明确所处位置。
比如你要提高短期收入,那每个月的收入可能是你的北极星指标,而你要增加长期收入,你瞄准的可能是十年,甚至一生收入的最大化。
3.优先级排序
在北极星指导下,对要做的事优先级排序。将资源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不要浪费时间在没用的事情上。
4.快速验证
我们建构的模型,北极星指标,优先级的排序,都是一种假设,是不是有效,需要验证,小规模的试错,求证必不可少。
5.管理投资组合
传统的分析-->计划-->执行模式,每次都是下大赌注,投入大量资源,冒极大的风险。而精益模式的模型-->优先级排序-->实验,可以将风险分散,通过很多小赌注,系统的测试许多可能的想法,直到我们找到最有希望成功的想法。
6.持续学习,持续改善
进步没有终点,终生学习,持续改善。
最后的话:
2017年7月21日开始更新思维模型系列,已有两年多。但是我也知道,大部分人也就是看过了,思维模式,行动方式,并没有因为知道这些东西发生多大改变。
这属正常,改变伴随着痛苦,人是避免痛苦的。但更重要的是,道理只是道理,是抽象概括的,而我们的生活是具体生动的。每个人面对的情境都不一样。
因此,从9月份开始,我会跟知识星球的小伙伴,在精益思想指导下,构建适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模型,财富创造模型和特定知识模型等。
探索真理,认识世界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一点。
扫码加入知识星球,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打造你的支点,训练你的特定知识,利用杠杆,更快的进步。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