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值得读两遍的三本书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61 篇原创文章
近一个月,我读完了七本书。其中两本电子书是捡重点跳读的,还有三本重读了两遍。读过两遍的这三本书,并非经典名著,而是我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读到的,它们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一、《遥远的救世主》,豆豆
这本小说讲的是商界怪才丁元英在良心发现之后,退出了从中国股市疯狂捞钱的私募公司,来到古城隐居,并认识了女刑警芮小丹,两人由此相识、相知到相爱。
可我没有把它当成小说来读,也淡化了两人的恋爱经历,而是从中读出了对人性,对生活哲学的描写,也在书中看出了我们生活中一个个熟悉的你我他。
我们大部分普通人,至少我的眼界和王庙村的叶晓明、刘冰和冯世杰三人相比高不了多少,而这可能只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自我感觉良好罢了。当我作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时,甚至还不如他们。

这三人虽有机会改变各自的命运,但由于眼界狭窄和无力承担更大的责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收获成功的果实。我也是如此,这些年真有过不少好机会,也站在大大小小的浪潮之上,却因自己的目光短浅和前怕狼后怕虎,错失了大好机会。

这一点跟丁元英提到的文化属性有莫大关系:强者文化造就强者,弱者文化造就弱者。而我等凡人是明显的弱者,即遇到问题时总想找一个依靠,幻想有救世主出现,平时开口闭口都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当救世主没有出现,也没有人可依靠时,事情就难以做成了,更要命的是我们还心安理得地接受眼前的事实。
而所谓的强者文化,实际上只是一个位置意识问题,就像芮小丹打电话问丁元英是否需要帮助之前,他却反问一句:「有事吗?」就迅速把自己拉回强者的位置,他传达的是一种我不需要依靠你,我还能帮你的信息。
这种强者自然不需要什么救世主,他是自己的主,这一点在肖亚文、韩楚风等人身上都有所表现,而这两人恰恰是我们普通人通过改变之后能达到的思维高度,丁和芮则是另一种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
二、《一辈子不愁钱的活法》,心屋仁之助
这本小书不教人如何赚钱,也没有各种投资策略和理财金句,它只是不厌其烦地传达类似「存在收入」之类的观念。
我就顺着这个概念说下去,它意思是当你在什么都不做,甚至对别人而言是一种负担时,你认为自己还有多少价值?或者确切一点说是你还值多少钱?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的收入。
假如你认为自己不值钱,甚至对家人来说是一个累赘,不打负分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或者你只相信自己值1000元,而你想要月收入5000元,就得努力工作才能达到。
实际上在你的存在收入基础上多出的4000元,是你出卖劳动之后所得,它暂时代表你收入的上限。在未来几年内,你整体收入最多只能翻一倍,不会暴富。

因为你的「存在收入」太低了。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太不值钱;二是你总是抱着忙碌赚钱的态度工作,一刻也停不下来,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怪圈。

不如适当让自己偷懒一点,闲一点,反而给你一种自己不应没那么操劳,你的命没那么低贱的暗示。还有一点,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能力决定了自身收入的高低,毕竟它的天花板太低。
这本书的金钱观有别于其他的理财书籍,它鼓励多花钱,不存钱,不拼命赚钱,钱不一定花在有意义的地方等等,难说对与错。
不过你若是做过与此相反的行为,却还是没有钱,那么不妨相信作者的话,就故意让他骗你一次吧,反正你也没多大的损失,万一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真正变成一个有钱人呢?
三、《正念小孩》,惠特尼·斯图尔特
这本书只有120页,图文并茂,文字部分很少,读起来毫不费劲。可是它并非拿来读的,而是拿来练习的。
本书讲了50种简单易行的正念训练方法,让人随时随地可践行,不受条件限制。你若想一口气读完就放在一边,它对你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边读边练习对你才有用。

从书名《正念小孩》来看,看似是写给小孩子读的,实际上它适合 4-104岁的所有人。你可以跟孩子共读,一起练习提升注意力,也可以自己单独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从这一点看,它更像一本工具书,让你学会休息与减压,收获平静和提升专注力。

比如第30个练习「专注咀嚼」,就教你在足够多的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吃饭。在吃之前,轻柔、和缓、专注地呼吸三次,再闻一闻食物的味道,接着看看眼前的美食质感如何,最后咬上一口,慢慢地咀嚼吞下去。

和日常吃饭相比,这个过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了什么变化?是不是调动了平时忽略的嗅觉和味觉?
当你做这个练习之后,就慢慢改掉了边吃饭边玩手机的坏习惯,发现了食物之美,还品尝到了米饭里麦芽糖的甜味。这时你便感受到专注于某一件事带来的幸福感,远远大于匆匆忙忙完成它的快感。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成为我们一次次修行的机会,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发现和练习了,而这本书便是极好的引导。
这三本是我近期读过两遍的书,对我有较大影响,尤其第一本。我在想,如果每一本值得读两遍的好书只是当交差一样读过一遍就放下,岂不是很可惜?
与其匆忙地读两本书,不如花同样的时间认真读一本两遍,收获反而更大,至少重读之后感悟更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