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道德经》中最要记住的一句话

文章来源:乌镇发布

《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到,水污浊怎么办?静下来就清了。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

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

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展开剩余92%

——白岩松乌镇演讲

导语:

3月24日下午,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入场券一票难求。乌镇刮起了强劲的“白岩松热”。

此次讲堂,白岩松以“《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为题,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启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对此,现场听众赞叹道:“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文化讲堂上,白岩松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

01

你越无私,得到就越多

《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道德经》5000字,81条,把《道德经》就弄成了除《圣经》外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5000字的东西,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深意。

“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道德经》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为《道德经》。在我看来,道篇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篇是你知道这些规律后你如何去实现。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为。

下面,我拿一些条款和大家来聊聊。当然,不同的人触碰《道德经》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感悟也是不一样的。《道德经》第二章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对我来说,在我的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它的理解发生了三、四次的变化。

那么,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美,难道不是别人觉得美,因此我们觉得美吗?那这种局面到底是美还是丑?这是这一个时代非常让人担心的事情。所以,今年我的一个《提案》中还提到了“关注'双一流’,更要关注'非名校’”。

《道德经》里有很多名人名言,比如“天长地久”,为什么天最长、地最久?一个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你们、他们活着而周而复始,天和地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天和地服务的那些人总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却是最长久的,所以是“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这句话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个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是让人无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太会做思想工作了,他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就是说你越无私,你得到的就越多。

02

“有用”其实来自“无用”

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会问这是不是最烦的,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很多人会问我,你闲暇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啊?我说,我读书的闲暇时间是在做节目。看似逗乐子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么? 有用和无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接下来,老子还举了几个例子,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说,比如说杯子,我们都说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杯子的性状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说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围出来的空。

再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在举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总结出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利用”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我从来不上微信,我不会在我看似有用的东西上去着力,当我把这块放空了以后,我能看到的就是有用的,朋友圈里到底有多少有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转800圈也会到我的眼前,因为有用嘛。

我平常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听音乐、和朋友聊天、发呆,但是我所有你们认为我有用的时光,全来自于我在做你们认为无用事的时候积累的东西。我经常看着书20多分钟时,我的思维就会飞向很远的地方,诞生很多创新的想法。

所以,有用和无用之间怎么转化?现在的中国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由于我们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当贫乏。这是对我的启示。

03

动中静,忙中闲,乃永葆安宁之道

《道德经》的第十二章里谈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彩一多了,人们就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声音混杂了,耳朵也就聋了,味道太复杂了,最后你的嘴就吃不出什么味道了。

老子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是为实在的内容而不是为表面的东西。《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到,水污浊怎么办?静下来就清了。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像水一样,放置个十分钟,静会儿?静为燥君,你平常的烦躁,静能管它。

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什么意思?

如果你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从这个逻辑线条中,我们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要多看书,因为看多了书,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会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领导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长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中的内容是对人的心理按摩,当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书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吹不了一晚上的,暴雨下不了一天的。

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我认为,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上,这个很重要,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04

《道德经》里的博大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意思是治理大的国家要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要来回翻腾,不要开膛破肚,不要折腾,要用规律去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中的神神鬼鬼就会消失。

如果你治理国家是用邪门歪道,这个国家就会沉渣泛起,各种妖魔鬼怪全来说话。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很简单啊,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归大海。想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理。

我认为老子是一个极富摇滚精神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老子说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多好啊,国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别人打交道,而是没这个需求。我觉得在一个小地方,把我们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决了,我们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这个世界上,我很羡慕那些小国家,他们由于小,便不争,也没得争。

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是世界第一,小国寡民,该有的都有了,人家不需要地铁,地铁是为了解决长距离而无法到达才需要建设的交通工具,如果溜达着就能达到目的地,要地铁干嘛呢。所以,老子其实知道,一切不可更改,但是请允许他理想一下。

最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什么意思?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当《道德经》讲到这里时,谁还会说老子是无为消极的?无为怎么会是“为而不争”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但是不争。我为这个“不争”解读了三个含义,就是不争结果,不争论,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恼火,这样,你就自由了。

05

《道德经》——生命之书

我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叫我的生命之书呢?

24岁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无数大家,采访了半年之后,我幸运地触碰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了,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隔了24年,去年春节前后,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国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情节我都忘记了,但是我发现价值观已经是我的了。曾国藩是儒家入世,后来从儒家转到法家,一切从严,但是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跳河又被人救起,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的总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曾国藩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爸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是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对于我来说,或许是我24岁时读《曾国藩》隐隐约约有这样的印象,也许是某种偶然或者是命运的安排,在三十五、六岁时,我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其实对谁来说都不见得是好事。

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织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它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我累积到三十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浅显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私和无私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赞誉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从《道德经》里,我翻译总结出“因其无私而成其私”,豁然开朗。一切不必去考虑,做你该做的事情,当你真无私了,你所作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从外在的角度来说是你“成其私”了,你突然获得了某种解放。

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做什么的本质上,这件事就靠谱了。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满的思考。水杯子满了,你这个杯子就再也到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十几年前,那阵子我得到了太多诸如金话筒奖等的各种荣誉,后来,我辞掉了当时的主持岗位,关掉了手机,闲居一年去开发新节目,没有那闲的一年,就没有我后来行走的动力和能力。

我认为,清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生命之书,不仅重要,还在于你的每一个生命历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推荐图书:《唐宋诗词名句》国学自己背系列作者:马晓萍出版时间:2015年7月推荐语:《国学自己背:唐宋诗词名句》选取唐宋诗词名作中的经典词句,双色印刷,标注拼音,辅以田字格和彩色手绘贴纸游戏,并对诗词大意进行串讲,使家长与老师们不必再为面对宝山而无路可入犯愁,因为选之又选,精益求精,每条都有益实用,文从字顺;也不必再花大量时间对孩子耳提面命,因为会读拼音的小读者都可以轻松愉快地看图诵文,并在轻松的贴纸游戏钟辨识名物,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记诵名著名句。
2 +1
平台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