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低”都齐了|中央乐团全本“黄大”中的《黄河颂》

严良堃

摄影 韩军

自打听说于吉星先生也唱过《黄河颂》,我才意识到,《黄河大合唱》中这支歌在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三个声部上的表达,由严良堃先生调度,都试了一把,还留下了不错的录音。

                                                                 ——题 记

严良堃先生被人叫过“黄河大合唱专业户”(据说也有贝九专业户的称呼),他是排演《黄河大合唱》权威。严老生前为不少演出团体排演过《黄河大合唱》,指挥母单位中央乐团演出的场次就更多了。

在介绍男低音岳重的时候,我提过当年严老为了让岳重唱《黄河颂》,降调。也就是那次,严老的女儿说为了让男高音唱,老爷子还干过升调的事儿。“升调”那回是中央乐团合唱团1985年去香港与当地乐团合作。那一次演出的录音在香港发行,国内没有引进版权。日前,于吉星先生把他在那次演出中录制的《黄河颂》分享给了我,我转给几个朋友听,听的人都夸于先生唱的好,我虽然知道于先生并不是第一个演唱《黄河颂》的男高音,但是严老这次升调之举,完成了中央乐团版《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在男声歌者各个声部的实践,我觉得应该在公众号里跟各位读者聊聊这件事儿。

我看过一些比较严肃的文献,说“《黄河颂》本来是一首男中音演唱的歌曲......”,也不知这些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认真看过资料没,查过录音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款《黄河大合唱》录音,唱《黄河颂》的是总政男高音岑冰。而在总政录音之前,远在福建的作曲家陈田鹤先生编配的一个钢琴伴奏的全本《黄河大合唱》,《黄河颂》也是安排给男高音唱的。我忘记哪里看到过一个资料,沈湘先生和喻宜萱先生担任领唱的《黄河大合唱》,曾在中南海演出。沈先生就是在那次演出中给恩来总理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沈先生曾被总理唤作“唱黄河颂的那个小胖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歌剧院的男高音施鸿鄂先生也唱过《黄河颂》,录音收在他的盒带专辑《生命的星》中。

在黎先生之前以男高音独唱居多,而移至C大调由男中音独唱,黎信昌首开先河。对于男中音而言,《黄河颂》的音域不是很宽,最高音也不过是小字二组的e,但却十分不容易唱好。作品的后半部分总是“吊”在小字二组的e 上,从技术上讲,不会“换声”的人,就不可能或是只能“喊”着完成这首作品;如果“换声”做得过大,又会造成声音的暗涩、音色不统一;而要将不规则的交替拍子演唱得十分顺畅,并将这首颂歌的抒情性、壮阔感体现得当,难上加难。但对于黎信昌这一类高男中音来说,将这首作品定为C大调来演唱简直就是为其量身定做。黎信昌演绎的《黄河颂》,既有男中音应有的通透、深沉,又具男高音的抒情、柔美,实有令后人望尘莫及之感。

tonglinghua,公众号:六零后说声乐往事《嘎俄丽泰》,1979年发行的黎信昌独唱作品黑胶唱片

定《黄河颂》的调高为C大调,是1975年中央乐团版本的安排。作为中央乐团版《黄河大合唱》的“项目带头人”,严良堃先生调动团内的优秀男声演唱《黄河颂》“升调”或“降调”,实质是对这个作品常研常新的追求,当然也就他老人家有足够的底气敢这么干

严良堃在其居所与于吉星合影

于吉星先生供图

于吉星演唱《黄河颂》

指挥 :严良堃

乐队: 香港交响乐团

1985年录音

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的男中音到底有多少我没统计过,在严老指挥棒下中央乐团中低声部歌者录制过《黄河大合唱》的,我知道的是岳重与田浩江。

岳重与团长李凌合影

1979年,香港

岳重先生供图

岳重演唱《黄河颂》

指挥:严良堃

伴奏:中央乐团

朗诵:王廷英

1983年发行

田浩江

图源自互联网引擎

田浩江演唱《黄河颂》

指挥 :严良堃

伴奏:中央乐团

朗诵 :王廷英

录音年代不详,可能是1985年

  《黄河大合唱》的版本   

卜大炜访谈严良堃

卜:您在70年代主持了版本的编订工作,能谈谈这个过程吗?

严:《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在历史的风雨中历经磨难和坎坷。这部民族的杰作在大陆和台湾,都曾遭到禁演的厄运。1949年后,台湾禁演了。台湾在1989年的7月7日才允许上演,但是将“太行山上打游击”一句改为“敌后齐心打游击”,将“新中国”改为了“全中国”。1991年,台湾的一个合唱团来北京与中央乐团同台演出《黄河大合唱》。在中央乐团排练厅排练时,当“黄河奔流向东方”一句一唱出,大家的心里激动极了。这是《黄河大合唱》在两岸隔绝了四十多年后,首次有台湾的合唱团来大陆演唱。大家的心又连在一起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黄河大合唱》在大陆也被禁演了。那时,《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歌词美化了“国统区”,歌颂了王明路线。但是,当年毛主席看演出时大喊了三声好,这一事实又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黄河大合唱》“出身不好,表现还可以”,有人就提出改词,将“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改成“指导员,我问你,今天有什么好消息?”周总理说,歌词是历史,不要改了,江青说,留曲不留词,这样《黄河大合唱》就被“腰斩”了。当时在舞台上除了几个“样板戏”外没有什么可上演的,于是就有人用《黄河大合唱》的曲调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5年,在冼星海逝世周年之际,冼星海的夫人,浙江省音协主席钱韵玲同志给中央写信,请求上演《黄河大合唱》,当时正值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原曲原词演唱黄河”。这样就举行了“冼星海、聂耳作品音乐会”。当时“四人帮”的势力还不许用“纪念”两个字。演出任务交给了中央乐团,于是就产生了“中央乐团演出版”。

卜:那《黄河大合唱》的最初版本是什么样的?听李德伦老师说当年延安的乐队编制是很简陋的。星海在配器上是怎么处理的?

严:星海当年创作时延安的条件很简陋,配器是有什么用什么,口琴、笛子、风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还有将锅盖拿来当打击乐。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延安版”。

卜:还有其他版本吗?

严:还有“莫斯科版”。1945年秋,苏联准备演出这部作品。当时苏联和解放区没有正式的外交渠道,乐谱还是李伯钊同志送到南京军调处后,用宋美龄专机运去的。星海曾因战事而滞留在了哈萨克斯坦,穷困潦倒,当时星海刚刚从哈萨克斯坦辗转来到莫斯科,准备回国。此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到了莫斯科就一病不起了,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为这次演出作大乐队管弦乐配器的,事实上他此后不久就去世了。此时,他是很力不从心的,一些配器效果、和声效果他无法作仔细的推敲,因此很不清晰。例如,弦乐的拨弦安排到第七把位,到了贴近琴码的地方了。效果是很不理想的。1949年全国解放,鲁艺进城后由李焕之对“莫斯科版”的配器做了一些修改演出,这就有了“进城版”以及后来的“上海版”。这两个版本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50年代,作曲家汪立三还因为说过“冼星海的《黄河》配器不好”这样的话而被打成了右派。

  从维护这部伟大作品的角度出发,使其能更好地流传,1975年的演出决定对谱面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做出处理,从根本上改善配器的效果问题。当时成立了一个修改的班子,由我主持。上面规定其成员一定是要从延安过来的,我提出,许多音乐学院的中青年作曲家在配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他们之中有人就是延安的后代,为什么不吸收他们来参加呢?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有施万春、田丰、盛礼洪等人参加的班子。这个版本较为成熟,参加演出的所有乐手都很高兴。

卜:这就是“中央乐团演出版”。

严:对。此后这个版本就被广泛使用了。众多的文艺团体,像中央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中央广播乐团、新影乐团、广州乐团、天津交响乐团等,在演出中都相继采用了。中央乐团和上海乐团分别用这个版本在海外发行的两张唱片都获得了“金唱片”奖。这个版本在海内外广泛地流传开了。

这个版本也有争议之处。有人问为什么将“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段中的三弦独奏改为了琵琶独奏?对此,时乐濛同志就说过:“当年(冼星海创作之初)只有李鹰航一个人会弹三弦,如果有一个会弹琵琶的也就用琵琶了。”所以,琵琶的艺术效果还是好的。有人说这样里面的《满江红》曲调不清楚了,其实改编后是将《满江红》变奏了,用变奏形式应该说是更好的,符合冼星海借鉴不留痕迹的风格。

当然这个版本也存在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

卜:您每次登台指挥《黄河大合唱》都会成为一次盛典,堪称这个作品的传统演绎,台上唱得传神,台下听得入神。感谢您今天的一席谈话,使我得知了这么多有关《黄河大合唱》的珍贵史料,我会重新去感受它,盼望您的下一次《黄河大合唱》。

刊登在《交响世界》杂志2005年12月号(总第二期)

关联旧文

点击标题即可获取旧文 ↓

小众资料 | 陈田鹤编配的《黄河颂》(王传越张佳林)
这次合唱《国际歌》,靠指挥撑画面
男低音岳重,听他的歌     男低音岳重,听他的歌(续)
严良堃指挥的合唱|2010年于广州
岑冰先生的历史录音和影像
中央乐团参演的故事片《怒吼吧黄河》|1979年八一厂摄制
《黄河颂》廖昌永唐国强|2005年广州
中央乐团演奏演唱 |1995年 故事片《冼星海》原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