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第2讲
对联的分类(2)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按照内容分,对联可以分为:写景状物类、言志抒怀类、写人叙事类、生活实用类。今天我们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学习对联的分类。
1.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
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文、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一体,还得有新意,跟原作相比,要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
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只需作者编辑,没有作者一个字。 所谓的“张冠李戴”是也。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上句出自谢贞《春日闲居》,下句出自王籍《入若耶溪》。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王安石这一集句联,比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工稳有味,王籍原句,上下句只是一个意思,而王安石集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富于变化之美。
举杯邀明月,
放眼看青山。
上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独自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低头看见地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共饮已有三人。月下独酌,这个“独”字,应该是寂寞的,但李白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春夜,独自一人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他是多么的从容的,多么的自足,多么的自得其乐,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下句出自白居易的《洛阳有愚叟》“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在万物生长之时,他写的是,“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白居易的心态多么难得,多么豁达。随你世界变化,我自巍然不动,该享用享用,该悠闲悠闲。就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如白居易这样自在如意。很多人生怕自己被这个世界所抛弃,所以有的时候,看到世界的变化,就会感到忧惧。一向逸兴山水的孟浩然,在时光的面前也写到,“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青阳”就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春天都要到了,孟浩然却并不喜悦,他想的却是:“唉,又过了一年”!
再来看看这副集句联:“举杯邀明月,放眼看青山。”本应都是凄凉悲惨的境况:一个是孤独的人,一个是白发丛生的人,但他们的境界却是相通的,那就是豁达。这样一集,表达的是两个人相同的境界。
上联:千古文章凭际遇,(郑燮xiè)
下联: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清朝郑板桥的《文章》诗写道:
唐明皇帝宋神宗,翰苑青莲苏长公。
千古文章凭际遇,燕泥庭草哭秋风。
唐朝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元年被唐明皇李隆基诏入长安,命为“供奉翰林”,所以称“翰苑青莲”。苏轼是苏洵的长子,所以称“苏长公”。这首诗大意是说:唐玄宗和宋神宗时代,分别出现了两个在文学上成就斐然的伟大人物:李白和苏轼。他们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篇,靠的是他们的不同际遇。文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墨客骚人的千古文章和他个人的阅历遭遇有很大关系。千古文章凭际遇,李白、苏轼的际遇是什么?生逢盛世却遭遇坎坷,屡遭不幸和打击。李白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为朝廷所用,苏轼学识丰富忠心耿耿却多次被诬陷贬谪。也许正是如此,他们才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好文章。千古文章凭际遇,墨客骚人的千古文章与他个人的阅历遭际有很大关系,而在封建专制时代,文人的命运又往往与帝王将相的喜怒哀乐、亲疏好恶密切相关。
“燕泥庭草哭秋风”,此中包含着三个典故:
“燕泥”:隋朝薛道衡《昔昔盐》有句云:“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因“空梁落燕泥”五字道得好,一时为人们所传诵。但同时也为隋炀帝杨广所嫉妒,于是便借故将薛杀害,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庭草”:隋朝著作郎王胄与隋炀帝唱和《燕歌行》,其中王胄(zhòu)有“庭草无人随意绿”最脍炙人口。杨广便忌恨在心,也借故诛杀了王胄。
“哭秋风”: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云:“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大意是:在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来写诗文,老于雕虫小技之中。往往当破晓的残月对着帘幕、状如弯弓挂在天边时,还在伏案疾书。难道没有看见辽东一带还战乱连年吗?国家正当用武之际,即使写出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哭秋风:即悲秋的意思。宋玉《九辨》里有悲秋的句子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将上述三个典故连起来,其意就不言而喻了:文人的遭遇何其可悲!这首巧含典故的七绝就是在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的苦闷,这既是洞察千秋历史后刻骨铭心的直言,也是他自己坎坷生活经历的切身体验。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表达了苏东坡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此词意境极高,表指此行之烟雨,实指纷繁人生的困境,他早已看透,无须再提。
总而言之:集句是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不是游戏文字。如果集联者没有一定文学底蕴,是不能驾驭的。即便你诗书在手,也难集成好联。
2)集字联
集字联,是对联与书法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对联体式。或者说,就是在一大堆珍宝的字符里取若干个字组成一副对联,这一大堆字符往往就是书法名家已经写成的碑帖拓片集。如《兰亭序》集字联等。
王羲之《兰亭集序》文学上是名篇,书法上也叫《兰亭契帖》,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全文共325字,但有心人从中集出许多对联。如:
尽陈古事观同异,不与时人列短长。
有万夫不当之气,无一事自足于怀。
稽古每期于可信,取人当尽其所长。
集字联有很多,但更多的是集王羲之的《兰亭序》,把《兰亭序》里面的字,摘录出来,集成一副对联,大概集了不下一千联了。其中,集《兰亭序》最多的是清代的大书法家、诗人、学者何绍基。他把《兰亭序》集了若干联,五言、七言、八言的都有。类似的还有曹全碑集字联,张迁碑集字联等等,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在课后自己去网上搜来学习。
3)应对
应对,属于合作联,是最常见的一种对联形式,别人出上联你来对下联,合作完成一部作品。这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的主要内容。
4)重配
重配,又称和古人对话,也是合作联。重配原则:选原诗中典范的句子,抛开诗中原对之意,另辟蹊径挖掘其他侧面含义重新偶之,创造新意境。
配句:白发登科才称意, (村夫)
原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说的是战乱平息后诗人急于回家情状心境。“白发登科才称意,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老来中榜衣锦还乡喜不自胜之意。青春:(古)春天的景色。先解读一下杜甫的诗句。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表达的是,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白发登科——满腹文章,屡考竟然不中。但我不气馁呀,年年考,我相信,心若不欺,必有扬眉之日。白发登科才称意,表达老来中榜衣锦还乡喜不自胜之意。一个是发愤图强后的称心如意的心情;一个是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的喜悦。意义上,境界上,更深一层。
重配不失为自娱自乐自我提高境界的一种好方式,同学们不妨一试。
重配与集句联不同,重配一联是别人的,另一联是自己的。集句联,两联都不是自己的。
5)自撰联
自撰联,顾名思义就是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对联。常见的自撰联有两种,一种是诗钟,另外一种是成联。
A、诗钟
诗钟是中国古代汉族文人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钟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有“来”,对下联的“去”字。诗钟比一般对联要求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甚至类似谜语才好。因此,诗钟的要求多,比前面所述的各种联都要更略有难度。这我们以后会开课专门学习,这里仅举一例说明:
分咏:柳/竹
因求骨感长空腹,
为显苗条自摆身。(陌上花开)
上联写竹,下联写柳。分咏格即上下联各分咏一物,以不犯题字为合格。
B、成联
成联,就是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这个提法,是为了强调其所形成作品的完整性,以区别于单纯的出句和应对等单边创作。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成联创作则不同,它需要创作者经历一个完整的创意和思维过程,营造出完整的形式和系统的内涵,如同创作诗词散文小说一样。因此,成联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如果把探索楹联艺术之路比作一种“修行”,那么,精通了成联,才算修到了正果。试举一例:
题目:三八节
春从今日暖,
花自女儿香。(村夫)
上联:三月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天气渐渐转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联:使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花是视觉感官的,而香气来自女儿之身,转移到嗅觉感官了,这个香,不单单指花香,更是还因为漂亮的女儿们给春天带来了芬芳,这意境,细细品味。
2.按字数分:
短联(20字以内)、中联(100字以内)、长联(100字以上),这个很简单,就是数一下就是了。时间关系就不多讲。
3.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
(1)正对。(2)反对。(3)流水对。这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内容,这里先不举例。
4.上下联关联紧密程度分:
(1)意境联:紧密关联。意境联即以境立意、寄意于景的对联,人们称为意境联。对联意境是创作者通过自身的一定技巧,从客观事物中选取一定事物,并将之组合成意象而产生的。这样的意境联古诗中比比皆是,如: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2)机巧对:若即若离。在联语中或明或暗很巧妙的含有一定难度的关卡,这样的对联我们称之为机巧联。机巧联又叫谐趣联或技巧联,俗称机关联,机巧联中包含: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如: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3)玻璃对:玻璃对:是指对联所用的字贴在玻璃上,从正反两面看都一样的。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对称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4)无情对;毫不相干。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树”,乃物名;“一点”对“千寻”,皆量词(古八尺为寻);“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上下句极是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后,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工部侍郎李文田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
常用的对联种类就介绍这些,对联分类标准不同,是交叉概念,不可混淆。
很多内容在今后的讲义都会进行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本讲提纲:
对联的分类(2):
1)按联语的来源分:集句联、集字联、应对、重配、自撰联。
2)按字数分:短联、中联、长联。
3)按上下内容关系分:正对、反对、流水对。
4)按上下联紧密程度分:意境联、机巧联、玻璃对、无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