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之桥 安德之所(散文)

作者:杨晓容

千湖万河的吴江,桥梁何止千座!功能各有不同,有利人渡河,有助人拉纤,有通泄水道,还有风景营造之桥。在四河汇集的平望,有一座集多功能于一身之桥,它从1200年前的唐朝雄起,历经风风雨雨,四坍五建,至今犹存。它通邮驿、泄洪水、济河塘、成风景、施德行,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它便是安德桥。它的前世今生,演绎了平望镇的文明史,既是安德之桥,更是安德之所。

兴水利民融通河湖塘溪。湖光水色,一望皆平、四河汇集的平望,不仅是吴江的中心腹地,它更是吴江的“水眼”:南北东西4条运河皆汇于此,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穿镇而过,镇以河兴。承接浙西天目山水的公式塘和烂溪之水,注入风情万种的莺脰湖,镇因湖雅。河湖塘溪顺势交汇,能量叠加,波涛汹涌,急需一座能镇水安湖之桥。于是,在1200年前的大唐盛世,安德桥横空出世,南北跨公式塘,东面连运河,西面融莺湖,桥下出湖水,桥上利行人,它将公式塘、烂溪、大运河和莺脰湖之水融会通融,刚柔相济,阴阳相合。

安德桥高度曾经是吴江古桥之冠,登桥近可一览平望镇,远可极目太湖水。宋朝诗人杨万里过桥惊叹:“高桥过得桅”,船行桥下,不用落下桅杆即可过桥。直到元朝,其高度才让位于松陵的三里桥。“水眼”之地的平望,因之这座桥,连接起河湖塘溪,大运河的平稳、公式塘和烂溪山野、莺湖的风雅,都因它融会和贯通,更多的是牵连和相伴。

文艺弄潮风雅弥漫。一座古桥,从它落成起,就能风云际会,与高人对话,至今不衰。唐朝书法家、湖州刺史颜真卿,与仙人张志和同游平望,登桥远眺,“近山犹仿佛,远山忽微明”,发出了“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的感叹。宋朝田园诗人杨万里,三过平望,一句“风从平望住,雨傍下塘来”说出了平望的烟雨风云,而“小麦田田种,垂杨岸岸栽”,则是描写了人民辛勤劳作的田园风光。清朝康熙、乾隆帝下江南,龙舟沿着运河浩浩荡荡,由北向南,经过安德桥,御诗总要写几首,“景霁风微湖似镜,轻帆十里畅人心”,安德桥下一片安乐祥和,“极目烟波天四周,莺湖正值草莺飞”“泽满鱼虾船作市,地多桑柘树成阴”,桥下居民的生活也是诗意满满。陈去病、柳亚子、费孝通等当代大家也都在桥下倘徉,吟咏出一曲曲时代之歌。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与之伴行1200多年的安德桥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千年的风花雪月,吟诵歌唱,如今再谱新曲。

净化心灵桥寺相伴。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有缘在安德桥南堍原平望面粉厂宿舍投宿,二层小楼旁,一棵高可丈余、枝叶茂盛的桂花树,与周遭建筑格格不入。查阅资料,原来这里是小九华寺寺基。1904年,16岁的太虚法师为了表明皈依佛门的决心,手值桂树一株,桂花伴随着“人间佛教”的理念,香飘大江南北,舍己利人,培育完善独立的人格。小九华寺虽然供奉的是地藏菩萨,但民间信奉者众多,成为吴江香火最旺的坛口。每年腊八节,上万盆腊八粥免费施给善男信女。上好食材用糖心糯意烹制,引领民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冬日里一道暖心景观。小九华寺与安德桥同朝出生,朝代更迭,桥寺相伴相守,几经兴废,香火不断。桥为渡人渡船,寺求教人行善,渡人教化,桥寺司职,相得益彰。在安德桥北,曾有一座城隍庙,祭祀唐朝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曹王曾为苏州刺史,有惠政,民众怀念,专门建城隍庙以纪念之。

吴江有桥千千万,形制大小各不同。但如有安德桥之风貌、之风骨、之功能的却是少之又少。它生于盛世,地处要冲,功能众多,虽有侵蚀,却千年屹立,雄姿犹在,功能如初;它融通河湖塘溪,成就了平望四河汇集、交通枢纽地位,至今不变;它与小九华寺相伴相守,不离不弃,渡人教化,各求其所,为人称诵。

安德有德,德之所托,德之所系,既为平望之幸,也是民众之福。

2021-04-10

(0)

相关推荐